分享

起心动念皆为业——《素书》悟读之【19】

 新用户97560OBk 2021-10-28

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求人之志章第三》悟读【2】

【原典】

抑非损恶,所以让(避免)过。

【译文】

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

【悟读】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凡是能揭示规律之人,皆近乎神。佛教之伟大,或在揭示了因果律

起心动念,自作自受;祸因恶积,福缘善庆。人人皆可趋吉避凶,关键在于你的起心动念,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易经》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反之,积恶之家,亦会折损自身本有之福禄。

《般若品》告诉世人,“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念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思想即因,行为是果;生活之际遇,念头之花果。

本句之“非与恶”,指的就是不道不德不仁不义不礼之心念和言行。你我都是凡人,皆有善恶两面。去除一个人的非与恶,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善恶观。

北宋周敦颐在《通书·富贵第三十三》中说到,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意在说君子将轩冕金玉视作尘土小钱,皆非富贵;道德美好且充实,才会心安。

君子之贵,在于道德充盈;君子之富,在于心安。心安则身安,君子总是泰然自若,知足常乐。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不善之思想行为,折损福气;人生之贵,莫过一颗善心。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

如何做到抑非损恶,《论语》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并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谓善小,不乐为之,惠而不费,亦曰仁慈”。积德行善既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投资。

真正的高人,往往是,手中有剑,心中有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