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老产业碰撞:矛和盾的极限在哪里?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129天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就是一位大哥叫卖他有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别人问到,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人们听着很懵逼,所以衍生了“矛盾”一词。当开始去用这个词,发现它确实显得相当贴切,尤其是形容活的这个世界。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我们带来诸多的革新。昨天我想到,也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那么多的创新,而是实用。我不知道,互联网行业是否真的能够认识这点。也许,是杞人忧天。
 
 
 
<一>
半墨书香皆离殇
 
朋友给了我一个Kindle,我问为什么?他说你不是喜欢读书吗?这个Kindle里面可以藏很多书,随时看,很方便,还保护眼睛。我笑了下,表示感谢,但还是说道,我喜欢纸质书。
 
身边的朋友,也有少数爱书之人,约莫有七八个吧。但是和我一样看纸质书的,也就一两个。现在更多的去看电子书,或者用Kindle,或者听书。
 
根据他们的回馈,我能够理解使用这些方式的原因。一来确实便宜,二来方便,三来更节省时间……这些我都能认同。只是,捧书细品的意境,是难以代替的。
 
今天我简谈的,就是新老产业之间的一些碰撞。读书,或者说书籍,也在其中。2003年,起点中文网建立,大陆的网路小说便逐渐兴起。人们的关注也开始从纸质书向电子书转移。
 
我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时代发展的必然所在。虽然网络小说的出现,让老师、家长和社会对此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但是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新的产业模式,有着巨大潜力。
 


接着,喜马拉雅、得到、移动阅读等APP的兴起,让读书这件事减轻了一定的负担。不过,那种阅读方式,终究和自己对“书”的认知不一样。
 
曾经想过,是否和这个时代产生了一定的落节?每隔两三周,就会时不时买几本书,同事看到我京东的快递,笑着说:肯定又是书。
 
上课时和小伙伴们沟通,才知道他们对于书的热爱,更多的也是在纸质书,这让我有所感触。在他们看来,拿着书去读的感受,是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
 
我也明白,也许等他们长大一点,时间越来越匆忙,工作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否静下心去感受“墨香云绕”就是未知。
 
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知识的的学习,是那些看似新方式带来的利好,这是无法反驳的。只是,以书籍来说,它赋予的也许不再是那些铅字,而是其他的东西。
 
也许是那些书上的信手感悟、翻动书页之间的宁静、书签或者折痕之间的时光暂歇,亦或那些承载着青春、好学不倦的热情吧。
 
待到某天,如果书籍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我想人类环境应该是看似达到了文明发展的巅峰。巅峰过后,背后的峭崖云端,也不知能否安然?
 
 
 
<二>
网络世界的拼杀
 
对王思聪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一件事:因为他,电竞和直播确实成为了极热门的产业。这两个在之前基本无人关注的角落,也因为这位“不务正业”的富二代,而闪耀全场。
 
现在直播市场有多大,我不知道。同样很现实的一点,里面的泡沫极大。直播行业的猫腻,太深的我们不知道。就浮出表面的而谈,就让人知道里面的水深。
 
电竞行业,在我简单的脑海中,就是玩电子游戏。如果没有Sky,我想,电竞方面确实很难迎来真正的曙光。随后iG的夺冠,更是把这个原来被批斗的小可爱,推上了时代的舞台。
 


虽然在2005年,国家就把电竞列入了新兴产业中。虽然,这几年以来,电竞的职业赛事越加频繁。但是不可否认一点,大众对此的偏见,很难消除。
 
其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99%的人,只是沉迷游戏而荒废生活,并不是真的靠游戏打出一条出路。这就像直播、网络小说,看似来钱很快,年入百万轻轻松松。
 
曾经和一位喜欢打游戏的初三男孩聊到,如果因为他现在的习惯,导致中考没有考上,他打算干嘛。他立刻回答道,我可以打游戏啊,现在很多职业玩家都可以年入百万,千万。
 
我问他,世界上玩英雄联盟的多少人?他说有好几亿。我说好,那请问年入千万的有几个?他有点蒙圈。我继续问,年入百万的有几个,你数出十个给我。他顿时哑口。
 
电竞在青少年这一代,个人认为应该适当加大把控措施。如果有可能,开设这样的职业培训,也定是极好。只是,其中的有些内容,和人们想的美好会有不同。
 
电竞行业看起来是一个新兴产业,在互联网时代野蛮生长的杂草。但是根据目前电竞行业的情况来看,其实和传统体育业的差距其实极小,或言之,除了比赛的方式略有不同,其他类似。
 
组成专门的电竞战队,建立俱乐部,聘请专门的教练和心理辅导师、营养师。队员基本上朝夕相处,每天打游戏到眼花缭乱。
 
接着,就是类似NBA或者娱乐明星一般,进行专门的经纪人炒作。现在的电竞直播,就是把两个行业完美结合在一起。技术多么好不一定,但是一定要能够扯,带来流量效应。
 
对于电竞比赛,我依旧持尊重态度。在我想来,这也是一种竞技,虽然形式和我们传统的略有不同,本质一样,照样是挥洒着热情和汗水。
 
只是由衷希望,给普罗大众传递的念想,不要只是那么狭隘。我也明白,任何一种概念的繁荣,也定会从大环境中造就泡沫而成。
 
 
 
<三>
互联网+car
 
作为最富有工业气息的产业——汽车,却是在多次产业革命之后活到了现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日暮西山。只是看着如今的产业情景,很难想象到底还需要多少年,能够消化这最后一块堡垒。
 
自从滴滴打车兴起,让人有种错觉:仿佛互联网公司已经无孔不入。超市、服装、水果等传统性行业均被颠覆。汽车行业,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辉煌。
 
可惜,落幕总是在最精彩的时候。当2017年,各类资本进入汽车这个行当,宣布开发自己的新型汽车时。这帮人像极了非洲原野上为抢夺腐肉的鬣狗。当然,我们更是无缘那块肉的旁观者。
 
尘埃落定,风华散尽。乱入的公司,那些我孤陋寡闻的群体,有着开拓新产品的动力,确实让人敬佩。虽然,在这背后,是阿里,腾讯,百度那若隐若现的身影。
 
汽车行业是否会被颠覆?极难,但是肯定会发生巨变。从滴滴打车,万顺叫车之类的出行类公司出现,已经开始对汽车行业进行侵蚀。当然,这种攻略相对缓慢。毕竟,不过表皮而已。
 
它可能的改变会是什么?现在马斯克和谷歌在搞的无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也许就是汽车行业的一次变革机会。
 


不过,正如之前所说,无人驾驶需要的时间太过漫长。一来就是成本和市场适应性;二来就是硬件设置,能否在大环境中有保障的联网技术;最重要的一个还是在于人性。
 
而新能源汽车,相对而言是最大的机会。2017年的汽车热潮散去之后,诸多的那些“先驱者”接受了现实,和传统的汽车公司联姻。资本,终于认识到,真的不是有钱就可以。
 
这里多说一句,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相信。只是,那些暴发户公司,也许发家之后,就认定了一个道理:只要砸钱,啥事都能办成。
 
很不幸,世界真的不是这样。鹅厂当年瞄准阿里电商平台、支付平台推出的拍拍网和QQ支付工具,很显然折戟沉沙。而阿里针对通讯板块砸出的“来往”,也不过半路夭折。
 
并非觉得他们这种行为好笑。能够不断去尝试新事物,终究不算太坏。只是,从他们当年的行为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心态,也许真的没有放正。
 
传统汽车行业其实日子并不好过。我查看了相对老牌的汽车公司股票,基本上不太理想。只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类垂暮老矣的沙场宿将,依旧难以让那新锐小将打倒。
 
如果,有着更成熟流程和技术的传统汽车,和新型汽车公司合作,我认为确实极好。有着互联网大佬的资本支持,和新时代各类奇思妙想的idea,汽车行业,确实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国家这两年对新能源汽车的明显扶持,可以看出这定然是一种趋势。只是对于能源的选择是否还有更佳?续航能力能否更持久?价格是否亲民?故障率能否靠谱?这些,都是近十年汽车行业变革需要面临思维实际问题。我,很期待改变,虽然还没有驾照。
 
 
 
<结语>
 
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叫“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每次放眼可及的诸多的“新兴产业”,也就是昨天提到的“新瓶装旧酒”。只是瓶子要够精致,酒,不要太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