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的学习,绝不仅仅是重复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148天


原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等到开始教书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学习,到底是一个动词还是名词?是一个动作还是所谓的技能?
 
也许很难说清楚吧。这就像婚姻、家庭教育和企业管理,每个人总能说出一套能够圆回来的理论,那就够了。适当观摩一二,说不定有所借鉴。
 
《认知天性》这本书,目前给我的作用,就是去探讨提升学习的有效方法。其实对于教培行业的人而言,这就像骑驴找驴的感觉。
 
 
 
01

世界上有没有人说自己特别精通学习的方法,还别说,真有。只是,实践性到底如何,永远是看不见的迷雾。
 
刚入行没多久,听到了一句话:教无定法,教有法可依。我的初步理解就是,教学是没有固定的方法,但是要有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我想,学习,亦是如此。
 
学习,至少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应该是一个动词,同时它也许会是一项技能。管理营的教官更是把它拆成了两个字:学和习。
 
学,是知识的输入过程;习,是知识输出的实践。这让我想到了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虽然,我不知道算不算。
 


首先,对于学习的本质,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学习,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并不是说它多坏,而是人的本质就是懒惰。
 
明白这点,其实看下身边各类人,就会明白很多。不管是学生,员工,还是某些生活中有交集的人,真正去学习的应该很少。
 
一个正常的团队中,去学习的人,能够有5%已经是幸事。当然,这个学习是指对目前工作能够有帮助,而非为了刷级就苦练王者荣耀。
 
其次,既然是反人性,为何会有人去学习呢?很简单,和销售成交是一个道理,无非就是快乐和痛苦两个方向。
 
不管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方面。学生不去“学习”,家长和老师的苛责,也许会让他很不舒服。
 
职场中的人学习,也许是新进的同事能力太强,让你有压力;也许是公司近期要裁员让你恐惧;也许是下季度要提拔一名主管,你想好好表现,升职加薪……
 
如果一个人学习完全就是无欲无求,那么这个人就是超凡脱俗了,应该可以成仙了。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不存在这类人。
 
因为哪怕那些圣人,他们学习,研究哲理,也许不一定是为了流芳千古,但是很享受研究思想的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和别人的认同。完全不管洪水滔天的,那就是科学怪人吧。
 
 
 
02
 
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这是小时候被“多方验证”之后的结果。不过,到如今有一项小技能相对较为出色,就是能够记得很多东西。
 
尤其是在初高中课文记忆方面,我绝大部分要背的课文记得。很多人也许觉得,不就是因为这个曾经要求背诵,形成肌肉记忆吗?
 
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就是一种认知偏差,或者说幸存者偏见。因为从身边的调查了解,也许他们能够记得部分,但是很少。
 
并不是说我记忆多么惊人,因为我的初高中英语单词遗忘了至少95%以上。哪怕初中的单词让我现在看,也许会蒙圈。这时候,就没有人说什么肌肉记忆了。
 


我想了下,原因也很简单。语文和英语两学科,我采取的记忆方法是不一样的。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应该是全国通用那种。
 
念出英语的读音(有时候还不会),然后拼读每个字母,读一遍中文意思,接着下一个。如此往复循环。
 
这种方法如何呢?高中英语考过全校第一,到了大学,英语不及格。我想,这一点,应该不是我一个人存在。
 
语文的记忆方法,有些不同。身边的同学背诵课文,与背诵单词的方法雷同。而我是先看两三遍,然后再看下意思,再看下课文。
 
同时,了解下作者的生平。虽然那时候我没法拿手机查询,但是有辅导书。了解作者的生平,再去看下课文。
 
如此,关上书,基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其实比较全了。然后不记得的地方再看几遍,整篇课文基本搞定。考试的时候,遗忘的可能性偏低。
 
同样是中学的时候记住的内容,到了大学和出来工作,差距立刻拉开。英语单词基本清零,语文课文信手拈来。
 
我想,一方面是语文本来从小就是较为感兴趣;其次,就是二者的方法有所不同。虽然都在脑中装进了知识,但是储存方式不一样,那么保质期也就不一样。
 
 
 
03
 
为何会有不同的保质期呢?其实作为老师,来来去去看了这么多的学生,记忆语文、英语还有其他学科的方法,很多都是重复念叨。
 
这类重复念叨的效果,基本上就是看人品。也许你背的很认真,但是到了考试,稍微紧张点,大脑就空白。
 
也有记得特别牢的人,怎么回事?天资异禀是一个理由,还有一点就是方法不一样,或者说花的时间和精力,会出现偏差。
 
重复念叨的方法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有效果,我觉得也很容易理解。这就像一万小时定律容易被曲解是一个意思。
 


多次重复是不是一定会有效果?不一定。如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或者习惯性失败的,一万小时定律也许就会失效。
 
而在学习方面,这种重复,会给人一种误区:我正在快速增加熟练度。重复念叨之所以被大面积使用,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简单。
 
简单到有的人就是为了念叨而念叨。反复念叨,很熟悉,相当熟悉。只要稍微看下书就非常熟悉。但是一关上书,马什么梅?
 
这就好像处于舒适圈的人一样,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没有任何一点点地想着改善。因为这种重复带来了一种安全感,一种可以不需要努力的安全感。
 
重复记忆的过程,是最容易唬住人的,尤其对于家长。孩子天天晚上背,这次又没有考好,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他的方式错了,那么接下来就错的更远。
 
因为在这种重复记忆中,他们对于知识的真正输入是偏低的。一方面他们相当于拿个特别大的漏勺在舀汤。看起来很得劲,实际上事倍功半。
 
另外一方面就是心力的投入永远是一个迷。这类重复性的记忆或者工作,实际上很容易演变为一种“假装努力”的情况。一种可以自欺欺人的情况。
 
我很努力,我耗费了时间在学习,在工作。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和我没有关系了。如果要规避这个,心里就得坚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是扯淡。
 
 
 
04
 
怎样能够把内容记得更好点?方法不一定。虽然在各类电视广告和宣传中,各类大师轮番上阵,告诉你他们有着多么先进的记忆方法。
 
如果他们真的这么牛,也许你这辈子接受他们“指导”的可能性太低了。如果真的有机会享受他们的技术成果,那么能否成功,就是看你是否心诚。
 
相对较好的学习方法,应该还是要加入实践,就像我们提出的教学理念一样:自主学习。为何是自主学习呢?难道不应该是老师讲吗?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点的人,哪怕他知识再强,他在教学方面也是成就极度有限。因为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的过程。
 


老师教,谁来学?是学生。所以课堂的主人是谁?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输出,那么学生看起来吃的很饱,其实消化严重不良。
 
那该怎么办呢?就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回答问题,引发思考,练习实践,自我总结等。换个角度,我们去学习,也是如此。
 
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对于考试应该很难怀有太好的印象,哪怕是学霸。但是,我们在后来的学习中,会发现考试确实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很好方式。
 
考试的内容设置或者考试方式,也许会有调整,但是这样的过程必须要有。就像学驾校一样,你把理论知识都过关,每次练车都来了,是不是发驾照给你?
 
肯定不是,科目二就可以挂掉一帮人。原因很简单,你自以为的懂,不是真的懂。当然,前面的练车,就是一个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
 
身边练车的朋友对于科目二吐槽极多。就是当你以为自己学习得棒棒哒,一到测验,就忽略了某个细节。当然,自己会以为是“无意之失”。
 
这个无意之失,其实就是对学习效果进行补充的一个很好提醒。只是,如果有人对于这个失误看的并没有那么重。那么学习的效率应该永远一个迷。
 
 
 
【结语】
 
看这本书的过程,和阅读《如何看一本书》的过程很相似,因为我在学习如何更好的学习,也就是对于所谓方法论的琢磨。
 
如果学习某件事情很吃力,要么就是这件事情真的是对你很重要,要么就是你的方法已经出现极大偏差。如果不知道哪种,那就停下来,看一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