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圣外王,且观心海波澜(一)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160天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当时看这部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好玩。没错,就是好玩。可以自己捕鱼,养羊,做栅栏,烤面包……
 
这些不就是我们那些待着教室里面的孩子,最期待的事情吗?等到长大后,偶然的机会再次重读这部小说,我才发现,它主要表述的不是那些好玩的事,而是那颗勇敢的心。
 
 
 
01
 
我和人事小姐姐聊天曾说过,我这个人是悲观主义者。并不是说我像林黛玉,而是考虑事情我会先考虑到很不好的地方,然后想办法加以完善。这样一来,也许结果还能给我惊喜。
 
人事岗位需要的就是乐观主义偏多。她曾告诉我,某某新人特别棒,我和某某领导觉得他是一颗新星。我笑着说:一切都是未知。
 
等他进来之后,不到几个月就离职了。其原因,更是让人事小姐姐非常伤感,觉得好像被这个人给骗了一样。我笑着说:招聘时,不就是信三分看七分吗?
 


没错,我确实这么认为的。有没有可能招进来的人有很不错的?肯定有,我们运气也不至于那么衰嘛!但,他们刚进来时,我们都是心中有一份慎重。
 
这份慎重,对谁都好。而在现实社会,有一种人是没有调整好这样的心态,会有一种自己永远都在被别人欺骗的感觉。
 
是他太容易被骗吗?不一定。这类人,也许被骗过,但是由于自己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敌视,没有从外部汲取正面的能量。他看周围的环境,就是灰色的。
 
这种人呢,虽然他看外界如此,但是更多的表现是内在。另一种有趣的人,就时刻把自己放在受害者位置,那就是极度搞笑了。
 
原来有员工问我:老闵,这个事情出现了这个问题,怎么弄啊?我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弄?他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啊。
 
我说:要不这样弄?他说:不得行,这样会出这样的问题。我说:那你想怎么弄?他说:我就是不清楚嘛,你说嘛。
 
没错,这种就是很想很想掐死他的。这里反映出几点:
 
第一,就是我对于小伙伴的引导不够。所以,这半年以来,经常和员工进行解决问题的对话,就是让他们给我处理办法。
 
不要觉得如果没有怎么办。他既然过来问,肯定会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之所以不愿意说,其实涉及到第二个点。
 
第二点是啥?员工不想担责任。这个责任很大吗?不是,但就是不愿意担。有的员工始终想的就是,担责任就是管理者的事,我就是一个打工的。
 
现在就是让他们说问题,说解决办法,自己来适当承担。并不是错了,把他们一定如何,而是必须开始改变这样的意识。
 

第三点,也透露出群体中的某种意识,那就是受害者意识。这类意识的人很有意思,就是把自己放在容易受伤的位置,从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去年看的书中,曾经提到过与人交流时的三大误区,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忌讳,就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可以回忆下,你碰到一个这样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最后一类,就是装病的人。这个我记得曾在台湾的狗血言情偶像剧中经常出现。当然,这类情况肯定是容易出现在心机女二身上。
 
这类人装病,其实为了干嘛?获得关注。换种说法,就是刷一拨存在感。这类人和前面的受害者意识类似,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负面的位置,去享受别人带来的阳光。
 
 
 
02
 
前面的这些,其实并不算完全把自己完全放逐,也许还是会有抢救的可能。那么,哪些人是属于基本上不太容易抢救呢?不相信自己能好起来的人。
 
我们看电视,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人受了重伤,陷入昏迷状态。家属问医生怎么办?医生经常会说,那就看他内心的求生意志有多大了。
 
如果是那些本来对自己就不认可的人,基本上就是和马克思去聊天了;平时一副永不信命,奋力拼搏的,也许还有一丝可能。
 


不想自己好起来的人,首先让我想到了见过的学生和家长。我发现,教师这个职业,是你不用出去走,就可以看遍社会万象的。
 
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也不是很爱学习,或者说想学习,但是没法认真。这其实还算是比较好处理。毕竟,对于自卑的学生,老师也会有一套可以引导的方案。
 
最怕最怕的,就是家长。好吧,我承认,有时候恨铁不成钢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家长。有的家长直接在孩子面前说:我觉得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了,看他现在的状态,也是好不起来了。
 
有的家长是气话,你给个台阶也就下了。有的家长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有包,或者不愿意回转,一直这么认为。对于他们的孩子,我真的只能随缘了。
 
也许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但,当你把这些进步展示给家长看,他还是一副不屑的样子,还是恶语相向,还是觉得孩子就是个垃圾。好吧,拜拜了您嘞!
 
第二让我想到的,就是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今年,我国要消除贫困人口。没有什么能不能实现,老大下了这个目标,那就必须会实现。
 
有一些朋友参与了扶贫工作,和他们偶尔谈到过扶贫这件事。对于现在很多人,尤其95后的孩子,也许对于贫困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
 
哪怕我这一代人,经历了不富裕的生活,其实还不能算作贫困。朋友给我形容的那些贫困地区,真的让我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这是21世纪吗?
 
那些贫苦地区的扶贫手段不一。曾经有过给钱给粮的,但是发现这种很难解决。为何?我们看下那些需要补助的企业,有哪一家是能发展起来的?
 
请相信,世上想着不劳而获的人还是多。只是发现没办法做到不劳而获,才去工作。有些贫困地区,还有那些需要补贴的企业,通过直接给予,是很难变化的。
 
这里延伸到个人。有的人习惯了依赖,也会出现停滞的情况。不管是那种小时候被家里所有事操办的人,还是工作后只知道找别人帮忙的,再往前走都太难。
 


所以扶贫政策就出现了改变。有的是进行农作物的扶持,专门种某些能够生长的经济作物,给予适当补贴的形式。
 
也有的是工作补助。每户招人进厂子,而厂子享受政府补助,发放工资。这个过程中,至少要让他们能够动手,学会自己挣钱。
 
这好比那些只会依赖的人,适当地开始让他们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这个过程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做了,也许出错;不做,那就终为所祸。
 
 
 
03
 
第三种,有点特殊,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可怜吗?可怜!可悲吗?可悲!可恨吗?额,那就不一定了。
 
不过,身边的群体,也会有“祥林嫂”,这类人你去帮助,也很难。他们向你倾诉悲惨经历:老婆跑了,孩子不要他,父母嫌弃,工作丢了,路上还碰到骗子弄得身无分文……
 
好吧,这样的经历确实值得同情。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有点点情商,还会表示下慰问。不过,最怕的,是他们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们很享受自己被同情。倾诉了一堆悲惨经历之后,你一脸严肃地说:真是太不幸了!他们马上得到了一种“心理的快感”。
 
为何这么说?因为与此对应还有一种人。我们听到负能量的话舒服吗?也许不太舒服,毕竟没有多少人喜欢负能量的事物,但就是有人会喜欢。
 
有人喜欢听这个。听到这些悲惨经历的时候,表示沉重;同时,心理闪过一丝快感。为何?因为有人过得比他们不好。
 
我不知道这种心态到底好不好?只是知道那些去倾诉,并且享受这种道德快感的人,要去帮助很不易。难在哪里?能够发现,并且改变其心理思考方式。
 
最后一类,以前提到,近期看一篇文章再次看到了。就是相信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为绝对真理的人。而且,最怕的,还是因为知识不够的那种。
 
有的人是因为认知出现偏差,我觉得也许可以调整。但是知识内容过少,但是又相信自己是对的,那就非常麻烦了。
 


为何如此?因为知道的少,他们无知的也少,看到的面也就更狭窄在,怎么办?只有凉拌。想象一个场景:你的长辈拿着网上的谣言来说教你,怎么办?
 
《奇葩说第六季》决赛出现了这样的辩题,现实生活我更偏向于不争辩。为何?家不是说理的地方。那些想和长辈去辩论,说服他们的人,也许身份迷失了。
 
如果身边认识的人有这种怎么办?随缘。给他们一些比较权威的内容,信则有,不信则无。
 
其实,这类人你看到,会有种无计可施的感觉,甚至会有一种念头:也许,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眼前看到的,就值得完全相信!
 
 
 
【结语】
 
内心沟壑万千,无人看清。诸多复杂,且冷眼旁观,适当查看。心理的误区,能够帮的,总是少数。而且,不是你想着无愧于心去做,就是好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