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探犯罪心理学——两类性格剖析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224天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
我曾说,尽量想象每个人不是坏人。但总会有经意间,或不经意间走错路的人。
 
这时候能否矫正,我觉得不是在于他心里想什么,而在于你我怎么想。
 
坏学、犯错的员工、走偏的干部,作为老师、领导和组织,对于这些人的态度,才会决定他们今后的模样。
 
当然,也会有那种无法渡化的人,这也是正常。毕竟,佛有慈眉善目之时,亦有金刚怒目吧。
 
 
 
01
 
由于本著作成书的时间原因,可能作者探讨的犯罪类型,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会有不同。
 
同时,罪犯的心理,也许会出现些许偏差。不过,大方向上应该是吻合的。其中第一类就是那种被宠坏的孩子。
 
之前的家庭教育专辑中,对于这类孩子我是一笔带过,更多的是探讨接受直接负面教育的孩子。
 
不过,当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发现这类孩子接受的也可能是“负面”。
 
很多人有时候会觉得被宠的孩子很正常,毕竟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更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
 
不过,首先要矫正一个错误:父母是否爱孩子,和孩子是否感觉父母爱他,是两回事。
 
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就像我们身为职场人员,包括我们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也会有所感觉。
 
你想为孩子好,但是孩子不一定接受;他不接受,后面他就有可能觉得你对他不好。
 
同样,有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所不同,结果让孩子没有理解,或者理解偏差。
 
不说父母的那些唠叨,虽然有的人很烦躁这点,但是稍微成熟点也许就能明白父母的爱。
 
不过有些家长可能就是放大招,对孩子一味地苛责。因为在他们心里:棍棒底下出孝子嘛。
 
这类教育方式,也许是倾注了父母的爱。不过孩子对此不仅是无感,更可能是变成反感。
 
能够做到全心全意宠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其实也算是一件颇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呢。
 
也许,有的父母相对偏内敛,明明很爱,但是总是表现平淡。
 
不过,爱无言,实在难说好坏。
 
 
 
02
 
宠爱孩子的父母,首先我是赞同他们对于孩子付出爱。不过,在行为上也许会有失恰当。
 
而最无奈的是,这类家长你很难去矫正。
 
很难矫正的原因是,父母觉得这是我的孩子,不宠他,难道宠你?
 
宠爱的原因有的是处于纯粹的父母之爱,有的是因为重男轻女,有的是因为身为老幺,有的……
 
原因很多。这类操作之后造成的影响会是什么呢?
 
1.合作之道也许会有所欠缺。不是说除了宠坏的孩子,其他孩子合作精神就会多好。只是相比较而言,这类概率也许更大。
 
概率大的原因,很简单,以前诸多的事情是他吩咐别人去做,别人做好之后他坐享其成就可以。
 
至于自己动手?呵呵。
 
我曾经问过自己带的初中学生,小升初到初三都有。经常会有一部分孩子,连袜子和碗都不会洗。
 
也许说后面再磨炼,不过我认为宜早不宜迟。
 
缺少合作之道的孩子会怎么样?内心应该不会多好,甚至会有孤独感。
 
孤独感,也许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是更容易催生出社会不想看到的某些形象吧。
 
2.对环境的认知偏差,这点是最重要的。被宠坏的孩子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他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
 
这并不是说所有很宠的孩子皆会如此,而是确实容易出现。
 
之前的家庭生活,身边围着一群人,基本上就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要什么玩具,马上买!
 
等到开始和外部接触的时候,他想要别人的这个,或者需要别人做什么事情,发现居然被拒绝了!!!
 
 
 
03
 
这时候,会有部分人觉醒,突然明白。
 
不过,更多的人,是还没有把头撞破,所以不明白;或者他自以为明白,但是心理上始终没有认同。
 
这类人读书或者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觉醒,就会开始走偏。
 
他也许会觉得,身边的人是可恨的,不爱自己,和原来的待遇天壤之别。
 
如果在职场,不管你给予他多少机会,他都会觉得是应该的。
 
有人鼓吹感恩文化。我相信这是应该做的,不过也仅仅是去做而已。
 
不要把感恩言过其实,也不要觉得它无往而不利。
 
因为我说过,禽兽也知感恩,但有的人与此相比,都是“相形见绌”啊!
 
这类孩子如果在教育时,或者在出现心理波动时,能够开始去引导他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不全是他的。
 
或者说,任何东西,他要获得都是需要付出代价,也许会好一点吧。
 
父母对待孩子要求时的态度,领导对于员工要求时的态度,其实就决定了未来怎么样。
 
做的太多,太好,印证那句“月满则亏”吧!
 
第二类人,就是受到冷遇和歧视的人。这种人较多是遭遇家庭的冷遇、离异,残疾问题等,慢慢发生突变。
 
他们的突变,我觉得是最为让人心痛的。
 
因为他们在前期已经遭遇了这个世界的苦难。而之后,还要经历更深的地狱。
 
这类孩子的合作精神也许比前面那类人更欠缺。更欠缺的原因,稍有不同。
 
前面那类人,也许是孤芳自赏,不愿合作,或者合作时容易有矛盾。
 
但是,只要他稍微放下身段,调整下,还是能够感受不一样的阳光吧。
 
 
 
04
 
第二类人就不是如此。如果说前面那类人是鹤立鸡群,那他们就会把自己当成鸡群中更小的鸡仔,根本不想冒头。
 
他们的心理在前期已经被摧毁了很多,再次面对可能的合作时,再次迈步的可能性多大呢?不好说。
 
有的人鼓起勇气,开始去走入那些圈子。也许一下成功了。
 
也许走进去,开始遭遇了一些磨难,但是自己咬牙忍住,慢慢地被大家接受。
 
最怕的是,不是自我孤立,而是尝试融入,反而被再次孤立!
 
之前碰到一个初三的孩子,在家里被父亲苛责,整天就是傻乐傻乐的。
 
他们班上几位同学都在这里补课。每次下课的时候,他都会去买一堆零食给同学吃。
 
同学们说谢谢,他笑呵呵地说:不客气。
 
可是,我能够感觉到他明显在这个圈子外徘徊。很努力想挤进去,但失败了。
 
后来听过他同学说:XX成绩又差,打游戏又坑,整天又是憨傻憨傻的,哪个愿意陪他耍嘛!
 
我不知道这样的话,他是否听到过。或者如果听到了,不知内心会是怎样。
 
如果没有听到,始终向同学们献殷勤,那是否还会欣喜呢?
 
经常有人说,不要自卑,要学会走出来。可是,一言既出,是很轻松。但终究难为啊!
 
我们不知那些被孤立的人经历了什么,我们也很难做到去亲近他们。因为,最开始的时候,那种感觉促使你更想远离吧。
 
就是在这样的孤立和远离徘徊,这些人慢慢地蜕变。
 
如果真的要安抚,也许只有一往无前,否则,就不要轻易尝试。
 
 
 
【结语】
 
性格,会是造就孩子之后成就的关键因素。也许可以自发突变,但是更多的,就是环境。
 
当然,并非说如果出事,完全在于环境的责任,这是不公允的。但,人为可以改变环境但是没有做的时候,那么一切悲剧就是共同承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