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血十杰》:优秀的人,为何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千言无万语 2021-10-28
阅读第1360天


知识就是力量。而在这片混乱中,我们将是唯一有知识的人,其他人只能瞎猜。
——查尔斯·桑顿
2014年6月16日的华为内部“管理研讨会”上,任正非首先提到了企业要向“蓝血十杰”学习的观点。
 
任正非说,我们要学习蓝血十杰对数据和事实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们从点滴做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大厦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敬重市场法则,在缜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的理性主义。
 
由此,我买了《蓝血十杰》研读,寻找到底有哪些值得任正非推崇的特征。同时,他们又有哪些商业思维,依旧值得现在的我继续学习。
 
 
01
 
蓝血十杰,是桑顿上校在二战之后一起带到福特公司的,包括他自己。没错,就是那所享誉世界的汽车公司。
 
但是,这十位大哥二战期间,主要是在桑顿建立的空军统计管制处工作,而且基本上是管后勤。如果时间再往前推,他们有的是大学教师,有的是推销员,还有无业游民。
 
进入福特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逐渐成长为这家巨无霸公司的高层。之后的他们,有的成为了美国国防部长,有的成为银行总裁,还有的成为了亿万富翁。
 
我不禁在想一个问题:这群待在空军后勤部的小伙子,为何能够干出这么优秀的成绩呢?汽车行业和战争后勤,看起来就是隔行如隔山。更不用国防部或者企业管理。
 
当我产生这个疑问的时候,我同时想到,那些知名大企业,他们雇用的CEO,又有多少之前是干本行业的?原来卖汽水的去电脑公司;原来修电脑的去做动画片。
 
就是这种看似格格不入的搭配,却是让那么多人依旧闪光。可能这个舞台,不是他们熟悉的舞台,但是毫不耽误他们仍然光彩。
 
背后的原因,我想,是值得去探究的。
 
 
02
 
这些人的能力暂且不谈,格局首先应该不同。这种格局,应该分为三个维度:
 
1. 他们自己是否真的仅仅沉迷自己现在的成就?我们知道,人一旦进入所谓的舒适区,要走出来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你在这个舒适区还小有一番成就。
 
如果你还要再突破自己,感触一番更大的成就,未知的风险可能就会萦绕在心头。万一成就没那么大呢?万一失败了呢?可能之前的声名就毁于一旦;
 
2. 是否会自我设限?舒适区暂且不说,因为突破舒适区本来就很难。但是对于并不完全处于舒适区的人,去尝试自己没有干过的行业,也是很大的挑战。
 
人对于未知是怀有恐惧的。或许有的人经过磨砺之后,未知带给他诸多的兴奋和刺激;但是这种恐惧,却还是源自原始的人性。
 
仔细想想,从出生下来,我们就一直在尝试新的事物。只是长大后,有了更多的念头,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太多的“脑补”,变得复杂和踌躇。
 
3. 未来到底想怎样?能不能突破自我设限,可能跟这个人之前的经历有关,和他心性有关。但,对于正常人类进行此类突破,可能还是想想,自己的是否有别样的追求?
 
 
03
 
有的人想着暴富,有的人想着改变世界,还有的人就想名垂青史……无论哪种,只要不伤天害理,看看眼前做的事情,能否做到?
 
如果,我们不讨论这些追求合理性的话。
 
其次,这些跨界的人才,他们在原来的行业或者领域,已经是卓有成就!
 
今天所说的优秀的人才,是在自己原来的领域做的很好;换了另外一个领域,依旧做得很好。而不是说另外找所谓“最适合”他的地方。
 
蓝血十杰为什么能够被福特二世录用,乃至后来让这个汽车帝国开疆拓土呢?因为在他们自己干着空军管制处工作的时候,自己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点就是关注数据,关注事实,代替拍脑袋来决定需求。就是这样的一番操作,他们让美国在二战期间,节省了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同时进行了空军相关装备的合理调配和最大运用。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也有可能,是我们没有在目前立足之处深耕。或许,有时候我们可以等待着机会砸中,有一个更好的选择。
 
在此之前,不如也先磨炼自己。
 
 
04
 
最后,就是这些人的举一反三能力确实很强,也就是经常说的能活学活用。不过,我对于这点的认识,觉得可以再深入点分析,就是寻找事物的本质。
 
桑顿那一帮人确实在空军后勤领域做得很好,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管理企业也很好,尤其是自己没有接触过的汽车行业。不过没关系,找到企业管理和后勤管理的相似之处就行。
 
这个相似之处在哪里呢?很多。流程化,数据化,标准化,这些都是共性。也许,桑顿他们没有一个会造汽车,甚至汽车零件都不一定认全。但,并不妨碍建立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流程体系。
 
不同类型的零件分别在不同类型的汽车上每月会用到多少;根据出货量和生产量,每月应该有多少这样的零件储备,既不耽误生产,同时又能减少库存?
 
怎样能够精确了解每个车间的汽车生产量以及最大生产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类型汽车的需求量如何,怎样调配可以保证货源充足又不积压……
 
这些,不就是他们在空间后勤部做的事情嘛?只是,这时候飞机换成了汽车,航空汽油换成普通汽油,世界不同战区换成了美国不同州。
 
我想,那些跨界的CEO,或许他们就是发现了企业管理的核心“秘密”。可惜,我还没有看到。
 
 
【结语】
 
有时候看到一个人,不仅读书好,而且做什么事情还很棒,我觉得很正常。大企业招募名校的优生,一方面是冲着名头;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确实通过他们的成绩能够普遍看出。
 
能够跨界的是不是通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类人的格局和实践能力应该是较强的。当然,专才也有适合自己的舞台。毕竟,每个领域较真,总会有各样的惊喜。
 
最怕的,就是自己半桶水,还一直叮当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