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报人说】张士运:新时代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新要求

 yanyahoo 2021-10-28

当前全球科技领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加剧了这一历史进程。一方面,以5G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不断演进深化,加快了国际科技和产业格局重塑;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之争加剧大国科技竞争,结盟围堵、断供脱钩轮番上演。

新形势下,科技情报工作一些重要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再认识,尤其是面临“十四五”新开局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以适应时代发展之需,也是情报工作者应有之义。

一、科技情报新的功能定位

1.科技情报传统功能:辅助参谋

科技情报功能自机构成立之日起便开始不断调整、演化。

“报道最近期间在各种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内外的成就和动向,使科学技术、经济和高等教育部门及时获得必要的情报和资料,以便于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1958年《关于开展科学技术情报工作的方案》)是最早成文的界定。

195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广快精准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服务”的方针。

1984年,国家科委颁布了《全国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规定了“科技情报工作是搜集、整理、研究和传递科技信息的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明确了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体系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各级科技情报机构的任务等。

1992年,“情报”改为“信息”,奠定我国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基调和模式。

2.科技情报的新功能:战略引领

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国际国内情报研究对象和工具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情报原有的理念已经逐渐不适应时代需要,迫切需要新的定位。我将之定位为战略引领功能。理由如下:

首先,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竞争加剧要求情报必须发挥引领作用。新的国际格局、新的国际关系、新的经济秩序、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情报工作应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参与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针对性、前瞻性的建议,指引方向。

其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彰显了情报的引领力量。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多重挑战,国内外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影响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情报的支撑,且任何领域的安全均非个别要素在起作用;情报工作已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情报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智力支撑和引领性力量。

第三,大数据环境下的科学决策复杂性更突显了情报引领的价值。大数据时代信息类别和样式愈来愈多,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单一资料研究不再能满足科学决策的需求。这种形势下,科学决策更需要情报引领:在科技界、政府界对某些问题尚未发现或朦朦胧胧之前,科技情报人员以大数据等手段,灵活的发现海量信息中的微小变化、模糊信号、关联关系等,加以情报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前瞻性、预见性的情报结论,进而引领战略制定和问题解决。

第四,科技情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决定了情报从“辅助”转型“引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长期以来情报工作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支持主要关注于对大量的文献、信息分析基础之上的情报服务,因此科技情报工作和人才的培养都把自己放在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辅助和“后勤”工作上。情报作为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并没有展现出来,科技情报机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二、科技情报新的研究方向

定位发生了变化,研究方向当然也要随之变化,我将新时期情报研究方法归纳为4个方向,即战略情报、前沿技术情报、竞争情报、科技安全情报,这也是与我前面所归纳的新时期情报新任务是一致的,相互呼应的。

1.战略情报研究。面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战略情报。

2.前沿技术情报研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的跟踪研究,为“卡脖子”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情报。

3.竞争情报研究。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研究,促进北京市产业科技迈向全球价值链最高端。

4.科技安全情报研究。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遵循,适应科技安全需要,切实发挥科技情报的风险预判和安全效用,为防范技术突袭和封锁风险等科技安全目标实现提供安全。

三、科技情报新的研究能力

新的任务,需要新的能力。新时期,情报从业人员需要如下能力;

1.数据资源掌控能力。数据为王的时代,数据资源掌控能力是开展科技情报工作的基础,缺乏数据资源掌控力,科技情报工作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资源掌控能力包括数据的获取、优化、调用等几个层面。

2.情报需求识别能力。具备识别需求重点、确定需求的优先级次序的能力,保证情报人员能快速识别情报研究重点,并调动情报研究资源覆盖最紧迫、最重要的情报需求。

3.大数据分析能力。针对海量数据进行信息抽取、特征识别等操作,结合情报人员的专业化分析技术和经验,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对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人工分析和评价、深入鉴别与判断,以保障情报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情报研判能力。在大数据技术支撑、协同作业环境下,借助情报研究工具,建立已有的数据、信息、知识、经验与待研问题之间的判断思维联系(即激活、活化知识),借助专家智慧,进行研究分析,最终完成情报产品撰写。

5.情报传播能力。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产品传递给合适的对象。情报产品如果经由平台传递给用户,平台的开放性、查询的便捷性、高效性、安全性是反映情报传播能力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士运(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党总支书记、所长)

本文根据作者5月18日在京津冀科技情报机构交流研讨会上发言整理而成。原文较长,分三期发表;本期为第三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