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在肥城》附录1:第一届范蠡研讨会及专家、学者言论

 竹溪浣月 2021-10-28

原创作者:程兆奎

附录1:

第一届范蠡研讨会及专家、学者言论


我对范蠡古迹的研究,得到肥城市政协母兴连主席、刘方元副主席等领导的高度重现,在1996年9月成立了以市政协为主,有关部门人员参加的“肥城市范蠡研究会”。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上,又安排我作了“开展范蠡研究,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言,随后,19 97年3月底,范蠡研究会先在北京邀请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史树青、阴法鲁、张永山等,举办了范蠡研究座谈会,4月12日至13日又在肥城召开了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的研讨会。到会的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先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原山东大学校长、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吴富恒先生,浙江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桥驿先生,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主编于希贤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先生,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贵民先生,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先生,还有来自全国政协、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中国军事科院、国防大学、山东省社科院、社科联、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浙江省社科院、杭州大学、江苏地名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绍兴市文管会、河南省南阳市文化局、泰安社科院、泰安联合大学、泰安市文物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西苑出版社、黄河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以及肥城市有关领导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会前,大家坐车先考察参观了距县城四十多里的陶山范蠡墓、范公祠、幽栖寺等古迹,下午正式开会,会上首先由我对当时范蠡古迹的研究作了介绍发言。(内容略)

孙轶青、吴富恒、陈桥驿等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先后发言。下边重点做些摘要:

孙轶青先生在会上讲话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轶青先生:

范蠡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之举被传为历史佳话,被誉为一代治国良臣、兵家奇才。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智以保身,辞去高官,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被后人誉为“中华商祖”、“商家圣星”。现今尚有《陶朱公商训》、《致富奇书》、《养鱼经》等著作流传于世。

据史书记载,范蠡浮海出齐,止于陶,自始齐而终,卒于陶,葬于陶,范蠡墓在陶山无疑。唐仲冕在《岱览》中所载:“越后,范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之陶山也。而山麓公墓在此。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祠。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留题。斯者,丞相李斯也……”,这段文字记述是比较具体确切的。

范蠡,是我国古代值得研究借鉴的历史人物,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成就霸业,却又淡泊名利,智以保身,成为急流勇退的典范。他把老师计然的治国之策用于经商,成为古代著名的经商能手,被誉为商业之祖。我认为,他的商业智慧和商业作风有几个特点:

孙轶青先生参观陶山前出土文物

一、他善于选择商业基地。他选择陶山一带作为商业基地,是因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这是他稳操胜券的重要条件。

二、他“能择人而任时”,既善于掌握商业时机,又善于用人,与时逐而不责人。

三、他“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即绝不唯利是图,而是实行薄利多销政策,因而“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四、他的平抑物价的思想也很可贵。他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

五、他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在于有利于社会。他变为巨富(亿万富翁)后以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因而,他多次“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做“富好行其德者”。

六、从《陶朱公商训》中看,他还有许多值得效法的思想和做法。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并且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范蠡的“急流勇退”思想已永远成为过去,而为急流勇进所取代。至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活动,则范蠡的许多商业遗风,仍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扬。所以,今天我们纪念范蠡,仍具有很大的实现意义。在此,我写一首小诗:

咏范蠡

义利相兼生意隆,伟哉商祖号朱公。

今朝经济大潮中,须记弘扬此遗风。

吴富恒先生在会上讲话

原山东大学校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吴富恒先生:

据《史记》和其他史书记载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卧薪尝胆,灭吴称霸,拜为上将军。后范蠡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浮海出齐,止于陶。这个陶在齐国,也就是现在肥城市陶山一带,经商搞实业,自谓陶朱公,卒于陶,葬于陶山。

范蠡是中国历史名人,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可以说是个很有成就的经济实业家。《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以较多的文字记述了他的一生的业绩。

范蠡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使越国由弱变强,功名盖世,后半生来到齐国,弃官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研究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利在千秋。范蠡在政治主张,治国韬略,军事、经济、哲学思想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搞好范蠡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富民强国,光大历史文化,促进对外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吴富恒为范蠡题词:

辅越王,卧薪尝胆,灭吴复国,智勇双全,堪称从政良臣

游齐地,弃官经商,聚富扶贫,产销两旺,的是财贸先贤

陈桥驿先生讲话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桥驿先生:

有机会参加肥城市召开的范蠡研讨会,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与方才发言的程兆奎先生联系已经三年了,通过好多封信讨论范蠡,我同意他讲的观点。在肥城这样一个地方,召开这样一次学术会议,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在这里我不准备谈论文,借机会谈点感想,我是教师,我的老家是浙江绍兴。绍兴在春秋战国时期,同山东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越国前期,国都在绍兴,到战国初,也就是越国后期,他的国都迁到山东胶南县(琅玡)。这是绍兴与山东省的一种密切的关系。还有第二层关系,范蠡前半生,是在绍兴这个地方发展的,他帮助越王勾践,把越国从一个弱国变为强国,从小国变为大国,最后消灭吴国,成了很强的国家。平常说春秋五霸,我主张有六霸,最后一霸就是吴王夫差,因为他在中原黄池主持会议,各国之间他为首,不过时间很短就败了。战国,被史称为燕赵韩魏楚秦齐七雄,我认为还该加一个越国,消灭吴国后,它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范蠡大夫的前期,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他的成就和业绩,是在浙江绍兴;后半生作为实业家、商业家,其成就是在山东。范蠡最后归宿,就是在肥城。

关于范蠡后半生,作为实业家,作为商人,最权威的资料应是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货殖列传》,同时作为北方人,他对北方一些史籍做过详细调查,应当是可靠的。

范蠡后期,作为商业家,其史料是《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提供的。其他资料,都是以此引用的。作为范蠡研究会,为提高范蠡研究学术水平,都要以这些具有术价值的权威著作为主。      

来时我想到七言四句诗一首,吟一下:

欸乃一声入五湖,肥城有幸埋陶朱。

官风笃实商风正,千秋万代做楷模。

范蠡后半生搞实业,开始应该是水产业为主,后搞畜牧养殖。范蠡的最后归宿是肥城陶山,作为肥城应该看成是件很光荣的事。范蠡做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变强,他的官风是正的。他作为商人,还富好行其德,商业道德也是很好的。所以说,他做官经商都可做后人的楷模。实际上他也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上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我发表了一篇有关胡适研究的文章,说到胡适先做学问,后做官。事务繁忙,还写了三篇学术论文。孔夫子曾有两句话:“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一般人想着前一句忘掉后一句。而胡适做官后还想着做学问。我不希望知识分子做官后,都要去做学问,但希望知识分子做官后,多关心一下做学问的事。这是我文章中的观点。

范蠡有《养鱼经》、《致富奇书》、《兵法两则》、《陶朱公商训》等书传世。他为官做生意都很忙,还要写书,做学问,值得我们学习。

 

陈桥驿《论范蠡》

今天上午到陶山看了范蠡墓,我即兴又咏了一首七言四句诗:

陶山西麓一堆土,朱公之名高千古。

假冒伪劣俱辟易,留得真金不怕火。

为了纪念范蠡,我写下这首诗,诗不好很见笑的。

今天到肥城来参加这样一个研讨会,我很高兴。我祝愿通过这个研讨会,使范蠡研究学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使肥城大大提高在社会的知名度,也祝肥城各方面的工作尽快地更大得到发展。

最后再吟诗一首,赞肥城:

世外桃源莫可知,世内桃源就在此。

人人都夸桃源好,范蠡精神永不死。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教授阴法鲁先生:

阴法鲁先生在会上讲话

肥城市有山名陶,群众俗称鸱夷山,春秋时在齐国境内,此山远离齐国的政治中心——临淄,处于西南边界,此地环境幽静,山清水秀,乃是范蠡隐居、安度晚年的好去处。陶山至今存在范蠡墓、幽栖寺等历史古迹。陶山以东及至泰山为百里平原沃土,山南大片低洼地带,昔日曾是碧波荡漾的鸱夷湖,又有汇河流经其内,与东平湖相连,水陆交通方便,实为当时发展商贸的理想地带。在肥城市境内、陶山远近地区,至今仍有名为小店、山阳铺、张店、王瓜店、董家铺、十里铺、钱庄、兴隆庄、车庄、王家坊、纸坊、郭家油坊、衡鱼、旅店等村镇。从这些赋有商业色彩的村镇名称中,便可以想象到当年陶山地区商贾云集、市井繁荣的盛况。范蠡弃官隐居于陶山,在那里苦心经商达十九载之久,他三致千金,积累巨万,但他成为巨富之后,却仗义疏财,常散金与乡里亲朋。范蠡在商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理论、训条,至今看来犹有借鉴的价值。深入研究范蠡的生平,尤其是他的经商思想,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对于今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今天范蠡研究会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范蠡晚年的隐居处乃是陶山,而非他处。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对此论点表示赞同,对开展范蠡研究的学术活动感到浓厚兴趣。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希贤先生:

于希贤先生在会上发言

范蠡这个人物,是我国历史上很重要的谋士,比如一些著名的话语“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出自范蠡之口。后来,有个谋士张良用了这句话。这话哪里来,最早是《史记》中范蠡说过的。还有他所制定的战略,就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二十年的努力,逐步把越国从败亡中拯救过来,然后达到兴盛强大。最后雪了会稽之耻,战胜了吴国。这样一个战略决策是从范蠡这里来的。所以说,范蠡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谋士。再就是对客观和主观力量,做非常恰当的估计,来决定我们的行动。范蠡能够成为很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华商业鼻祖,跟他这样一个谋士的思想风格——审时度势分不开的。在范蠡的审时度势的思想当中,最重要的是能把天、地、人结合起来。一开始越王勾践要去打夫差的时候,他劝阻不要去打。他说:“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他认为自古知兵非好战。就是他能够知兵,所以,他反对去打这个战争。勾践不听,结果一败涂地。在那种审时度势的时候,他说:“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他把天、地、人三种结合起来,做出了决定。就是卧薪尝胆,富国灭吴的战略决策。我们当今思维方式,往往只注重人,而忽视了天道,以天道知人事,很多事情才可以成功。这一点,我们的祖先,像范蠡这样的谋士,和此后的一些人,从张良到刘基(刘伯温)等,他们之所以成功,都是把天道、地利、人事联系起来考虑的。这是我研究范蠡的一点看法。最后越国灭了吴国,吴国也派臣子来乞求投降,这时勾践心也软了,不想灭吴。范蠡也是以天道、地利、人事这样的思维方式劝说勾践的。他说:“今天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乎?”会稽之时,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使我们越国能恢复起来。今天,天以吴赐越,我们不能逆天而行了。然后对勾践说,二十二年的努力能丢弃吗?这时勾践才下决心灭吴。《史记》对这一段记载得是很清楚的。

另外一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当中,往往是当时文化艺术形态的最高体现。而这个集中体现是范蠡规划设计国都时,眼观天文,逆发紫宫,就是天上的北极星,逆发紫宫做小城,周室一千一十二部,一圆三方,这个城从字面看共四重,一圆三方在外面,圆是发天,方是象地,天是刚强的,地是阴柔的,一圆三方是用阴柔的方法作为国家发展重要决定的。文王八卦中,西北角是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兵打仗,从这儿走的。这样一个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延续到元大都城。元大都城的西北城门,就是乾卦是指城门。西门城门是坤卦,是顺城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跟范蠡的城市规划思想分不开的。他要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来养精蓄锐,要用阴柔来战胜刚强,这些都是卧薪尝胆,最后灭吴的大计,表现在他城市规划的思想方面。范蠡对建立都城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实在是一种杰出的范例。

 与会人员参观古迹

一个城市的规划布局,要体现时代的精神,要有主题思想,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国家、一个地方要兴旺发达,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就有了脊梁骨,要竖起我们民族文化的脊梁骨。对一个地方来说,要树立地方的文化丰碑。我们今天有幸到山东肥城来,山东肥城的领导和同志们是非常有远见的。所以,要树起自己地方民俗文化的脊梁骨。山东肥城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裕就有了精神支柱。做到这一些,我对肥城的领导和同志们,怀有深深的敬意。

另外,我还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我的心愿,今后,肥城是不是可以把范蠡文化融化到我们城市规划布局中来。使每一个肥城的学生、青年、子孙、外地的人,到了肥城,就深深体会到范蠡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至于范蠡这个人,一辈子,是为了做事业,不是为了当官。在越国打了败仗,愿意陪勾践去当俘虏,到吴国非常屈辱地呆了两年。一旦越国强大了,打败了吴国,他就弃官不做了。这一点,后来的谋士张良,也是学范蠡。他在山东海边发了财,齐国要请他去做宰相,他不愿意去,他愿意做老百姓,不愿做官,愿意做事。人生在世,就像一段旅程。范蠡的行动,实践说明,他是为了做一番事业而不做大官。他前半生兴越灭吴,使越国成为非常强盛的国家,后半生,经商致富,他不仅发了财,发了财之后,散给邻里乡党、亲戚朋友,大家一起致富。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殷叙彝先生:

殷叙彝先生发言

感谢肥城市领导、范蠡研究会的负责同志邀请我来参加范蠡学术研讨会。来了之后,看到些论文,我觉得很多学者以及肥城的一些同志,做了不少的工作,确实挖掘出了很多历史遗产,提了很好的见解。总的来讲,肥城市委、市政府将范蠡思想和遗产,古为今用,为发展现代经济,作为借鉴,是一件很好的事。刚才两位教授,提到建设与文化思想的关系,因我们这几年搞改革开放,带来很大成就,搞市场经济加深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方面如文化方面是不够的,尤其是挖掘我们中国传统文明是很不够的。刚才于教授提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北京作为中华古都的文化色彩,大大地被冲淡了。我们在首都北京都痛切地感到这一点。当然,也有很大成就,我们作为北京的一些文人、学者都有同感。刚才两位教授,都提到肥城城市建设,加强文化含量,是非常好的。我的心情和愿望,就是希望肥城市范蠡研究会,以这个活动作为开始,能够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更扎实的成就,真正运用到市政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来。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审左步青先生:

 

左步青先生发言

中国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很多的。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史学家的研究、论证,有的能够搞清楚,有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弄清楚,这种例子很多。我们研究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勾践,《吴越春秋》上写的勾践要把他父亲的坟墓迁走,迁到琅玡,把坟墓揭开以后,刮起一阵风,然后就飞沙走石,勾践就想,我父亲不愿意跟我走就算了。那么勾践父亲的坟墓在什么地方?这段记载,现在地名也没弄清楚。勾践本人在绍兴建坟墓没有建成,他到山东琅玡来了,最后勾践死在、葬在什么地方,这个越国的王室埋葬在什么地方,至今没弄清楚。我们今天经过肥城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的努力,确定范蠡是葬在陶山,就是说解开了这么多年来众说纷纭的一桩公案,这个贡献是非常大的,应当高度评价这件事。定到肥城陶山,并得到历史地理学科权威人士的支持、首肯,对中国史学界是非常有贡献的。我觉得范蠡研究会,还可以稍稍扩而大之,就是把当时春秋时期一些情况能够继续深入地搞清楚。比如说,勾践墓在哪里,能够进一步搞清楚,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

《大百科全书》上人物条,没有范蠡这一条,当时是怎么没有范蠡这个重要的人物,现在我也说不清楚了。可能因为篇幅的关系。国务院批准《大百科全书》现在搞第二版,已批了一千多万元经费,让出版社自己再搞点经费,重新修正、补充。我觉得第二版应该有范蠡这一条,而且范蠡这一条应该接受在座专家学者这么肯定的范蠡是葬在肥城陶山的这一观点。第一版没有范蠡,看起来是个遗憾的事情,但现在看,也是个好事。

                            

与会专家论文

我还想讲一点,就是范蠡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市场,有市场有交换,就有价值规律这些东西起作用。交通当时很发达,《管子》上讲,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百乘之国做买卖,五天就可以打一个来回,千乘之国做买卖,十天可以打一个来回,万乘之国做买卖,二十天可以打一个来回。就是说跨国经营,长途贩运,这些商人就已经很活跃了,历史上都有记载。现在研究历史上商人的活动,安徽研究徽商,取得一些好成绩。山西研究晋商,也取得一些成绩。那么山东因为出了范蠡这样一个商业上的鼻祖,是不是也有一些商业世家?我记得邹县孟家在天津世世代代就是经商的,是不是把这些事情都能够联系起来,能够扩而大之。把研究的领域扩大了,在这个当中,回过来再看范蠡的历史地位,同他经商的实践和经商的理论所起到的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讲古代的商人,古代瞧不起商人,士、农、工、商,商人为四名之末。商人为富不仁,富而不贵,因他富而不仁,所以他富而不贵,他有钱,但是他社会地位很低,这个历史上是很多的。另外一种就是富而求贵,他有钱就想办法搞个官做。于是,清代的盐商有钱后,都想去买个官,捐个官,搞这个来风光一下,就是说富了追求这种名誉。最后一种就是富而弃贵,像范蠡这样的。他有钱,但他把钱看得很轻,把功名利禄看得很轻,这样的品格是非常高尚的。这样就涉及到商业史上、历史上商人的活动,我觉得要深入挖掘下去,都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先生:

 

王世民先生发言

我是考古的,对范蠡这个人物还是很感兴趣的。回想起小时候,家里老人叫背唐诗,其中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过春节,店家的春联,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就知道陶朱公。来以前,看了一些材料和程兆奎先生的考证文章,实地又看了一下,感觉陶朱公在这里的说法,还是比较合理的。这里,我想说几个问题。一个说法,越王勾践以后迁都到琅岈,相当有影响的学者,都有这个看法。谭其香主编、陈桥驿先生和我们一起参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画越国的都城,有会稽、琅玡两处,那个标志①,这个标志②,主张迁都琅玡的,讲到越国在春秋史上灭“腾”、“郯”,鲁国国君想让越国把三桓收拾了,越国当时在琅岈是比较合理的。会稽那么远,借兵是不太可能的,我感觉越国迁都到琅玡,范蠡从琅岈跑到齐国比较方便,这种解释是比较合理的,从考古的观点来讲,考古是要有遗迹可寻。山东原始社会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到江苏的北部。怎么也意想不到前几年在新邑的华新村大汶口文化的墓地,发现有若干墓葬,里边的器物是典型的浙江的良渚文化,都公认为良渚文化。有的人说是受文化的影响,有的人说是有一批良渚的人到了这个地方,这个资料很可贵。我想,琅玡不在我们肥城,是在海边,将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研究工作不能单打一,要有远见思路,要开阔一些,就会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一些文化中的联系。肥城这个地区,过去考古资料报告得比较少,昨天晚上,到文管所看了看,肥城的领导对文物非常重视,看到有一批很好的大汶口文化的器物。清代,肥城就出土过有铭文的早期铜器,大约有十几个字吧,现在放在美国博物馆,我来得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查,以后我寄张照片吧。西周晚期的铜器,肥城小王庄出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大家都知道。昨天晚上看到战国时期的一组青铜器,这个年代和范蠡差不多。有几件东西是典型的齐国铜器,一个高脚豆,还有舟形器,上面带几个鼻。那把青铜剑,我很注意,是否有越的影子?我对程兆奎先生说,这几个就很重要,就该把他们撰写出来,送到考古杂志发表,对于我们的研究也很有促进作用。再讲墓地,从考古上来看,年代晚的墓,出土某人印章等,再晚,出土某些墓志,问题就能说肯定。如果不是这样,从考古上说,只能可能是什么。碰到有文字的说明是很不容易的。看了考证文章,我们这个地方的范蠡墓来源很早,文献记载秦以前就有,如果唐贞观碑留下来更好。《括地志》和这个碑年代是一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唐广明石刻,靖康、宣和年号,金大定年号,从唐宋代以来是很清楚的。说明著名历史人物,在当地作出了很大贡献,人们爱戴他们,又历经各代重视,才会有这个墓,如果不是作出了贡献的人,人们不喜欢他,是个坏人,谁也不会管他的墓。有些历史纪念性的东西,深入人心,很值得珍视。范蠡墓的历史有两千四百多年,年代很久远了。从考古上来讲,密切注视墓周围蛛丝马迹是很要紧的。秦灭六国,在楚国地区,江陵是楚的都城,在江陵地区就发现出了一批典型的秦的东西,那就不是偶然的。现在就应注意农田建设,密切注意出土器物。昨天,在文管所看到市里的领导到现场去的照片,说明很关心这个事情。文献《汉书·艺文志》讲到范蠡有兵法两篇,可惜失传了。说不定出土竹简里面就会被发现。

 

参加会的史明迅等代表

《范蠡》作者、北京海军军事代表局政委、著名作家夏廷献先生:

 

夏廷献先生发言

我首先感谢肥城市的领导邀请我出席这个会议,使我有机会向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学习。我拜读了程兆奎先生的文章,听了他的发言,我认为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是范蠡晚年在这里幽栖,最后埋葬在这个地方,是可信的。这里是他最后的归宿地。

 

夏廷献著范蠡一书

耒到山东肥城,我谈谈范蠡在肥城陶山做了哪些值得称道的事情。他在山东主要业绩,或曰贡献,我归纳以下八点:

① 有史记载以来主动辞官经商第一人,他打破了重官轻商的思想限区。到齐国是不是为过相,另外再说,但起码来说“齐人闻其贤”想立他为相,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他到齐国又辞了一次相。说明他是对当官的事看透了,下了决心不再当的,这一点也很不简单。

② 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个“私营企业家”。范蠡在陶山这个“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的地方,规模经营五畜产业,把放牧、饲养、繁殖、屠宰、加工搞成一条龙,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国家市场。这种规模经营连锁经营的理念和做法,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落后的。

③ 第一个把兵法用于商场,写有专著《致富奇书》、《养鱼经》、《商训》等。知识分子投身商场,身体力行中,把自己的经验做法写成专著,服务社会,范蠡是开先河者。

④ 第一个意识到广告招牌的作用,品牌的作用,不惜变名易姓。有人提出范蠡到齐国后,为什么把姓名改了?到齐国经商后,改为“鸱夷子皮”,就是牛皮酒囊。为什么改这个名字?那时候一般男子都用牛皮做的袋子盛酒水,便于携带嘛。范蠡用“鴟夷子皮”的名字,一是为了脱离官办企业之嫌,再就是有避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便于和“下里巴人”泥腿子们打交道。昨天吴老(吴如嵩)提出为什么叫朱公?我是这么看的,“朱”者,正红色也,是中华民族喜欢的庄重喜庆的颜色,和“朱”相联系的“朱门”、“朱户”,是贵族宅弟的尊称。“公”者,含义很多,用在人身上主要是一种尊称。范蠡自称朱公,大概意在表明自己是正红色的老翁。因住在陶山,便自谓陶朱公。他这名字本身就具有品牌效应。我们肥城应把“鸱夷子皮”、“陶朱公”品牌效应充分发挥。由于“陶朱公”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形成了一个无形资产,我是这么看的。

⑤ 第一个靠勤劳致富、市场致富、诚信致富,成为巨万富翁的人。我们最大的企业首钢,建了一座迎宾楼,叫“陶楼”,经介绍说,是向经商的鼻祖范蠡学习。意在表明首钢人也要像当年的陶朱公那样,把生意做大做强,打到世界去。看来首钢的领导决策者很有历史文化底蕴,在企业文化中注入陶朱公思想,很有见地。首钢人这么做,很值得范蠡生活过多年的三个地方的人思考和学习。

⑥ 第一个致富后用信息和金钱带动周围人富起来的先行者,这个问题史有所载。《货殖列传》最后159个字就是专门写范蠡的行动,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司马迁还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三徙即指转换了三个地方生存和发展。成名天下,可能指他兴越灭吴、富甲天下、富好行其德三件事名扬天下。我个人认为,前面两项固然可以扬名,但“富行其德”才是最重要可扬名的。因为从古至今,这样的人太少。为什么三徙成名于天下?就因为他接济了广大的劳苦大众。他的观点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可以干,我干什么都能干成功。我觉得后来李白这首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思想境界,是可以继承的,我觉得某种意义是受了范蠡这种思想的影响。写诗的李白自已也做不到,只有范蠡一人做到了。其他各朝代也不曾有人做到,今天也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范蠡富行其德,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⑦ 治国治家取得双重辉煌,把生命发挥到极点的人。有史以来,治国治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也就是范蠡。他的资产达到“巨万”,大家服气。其行为完全打破了“官商勾结”的经商模式。这一点对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私营企业特别有启示意义。

⑧ 他作为大将军、相国、巨万富翁这样的人物,能在山东这个地方寿终正寝,不能忽视。因为在当时社会动乱背景下,战争频繁的环境中,他能做到自然病故、寿终正寝,非常不简单。他起码是首先保存自己,才能使生命发挥到了辉煌的极点。和他同时代的孙子、伍子胥、文种都没做到,而范蠡做到了,活过古稀之年,埋在我们陶山。这一点也很了不起。说明范蠡不仅懂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而且也懂人生哲学。而其他人,尽管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但并不真正懂得辩证法。范蠡在陶山后半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他人生的光辉顶点。从历史长河看,这段人生给“重官轻商”的传统文化冲击最大,在精神层面为后人提供的财富最多。

 

范蠡研究报导

我对范蠡,对山东有一些想法,对肥城这边宣传范蠡思想有两点建议:一个就是搞一些纪念性的建筑,宣传范蠡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商训》论著的文字图片,包括一些影视资料,使专家有研究资料,使一般游客有看头,以扩大影响;第二点应该充分利用“鸱夷子皮”、“陶朱公”两千多年的老字号,然后发展我们当地的经济,能够推出一批名牌产品,真正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因为“陶朱公”这个名字应该说是这里叫响的,“鸱夷子皮”是在齐国,这两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范蠡十九年之中已经投入了三千金,今天我们应该把它延续下去,不管是哪种产品应该在这方面考虑一下,才能真正实现我们原来一些愿望。

           

报纸报导

  

与会人员参观

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博士生导师吴如嵩教授:

通过参观和听了程兆奎先生的介绍,范蠡在肥城陶山这个地方定居,最后死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是确定无疑。我讲一个问题,想在这里呼吁一下,就是三中全会以来,搞市场经济比较注重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而且取得了不少成果,特别是日本、美国、德国都是用兵法经营学。可孙武本人,他没有搞过经营,然而范蠡这个人物不仅懂兵法,他又是经商的,在商业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很大的贡献。范蠡是个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又是商业家、商业理论家。现在我不知道能不能叫他“商业鼻祖”?反正《货殖列传》中首先就讲他,能不能叫范蠡“商学大师”!我看这个头衔,是戴得上的。我呼吁一下,通过肥城市范蠡研讨会,让社会上学术界、企业界重视范蠡兵法经营学,把他的理论、实践推向社会。说老实话,我本人不大懂经济,过去对这些注意不够,我写过不少孙子兵法的书,没有写过经济方面的,这次来,我专谈这个问题,题目叫《孙子的任势和范蠡逐时》。因为《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善战者求助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史记》中范蠡有句话:“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一个择人而任时,一个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中,“择人”也有人说是选择贤将。但孙子和范蠡的后人认为“择”是“释”,就是说打仗也好,做生意也好,关键不在你这个人有多大本事,而是看你是不是造成有利的态势。比如我的部队,敌人的部队从山下面过,那么我居高临下,俯冲下去,很快就打胜仗,我这个指挥员差一点不要紧,我要有“势”,所以“择人而任势”。范蠡说“择人而任时”,就是看你态势怎么样,实际怎么样,范蠡在经商问题上和孙子战场的事,能不能连起来呢?现在研究孙子兵法的人,认为“造势”就是做广告宣传,我认为讲得不对,还是范蠡对,做广告是“势”,但不是核心的问题。孙子的“势”,他有句话,“圆的石头从千丈的高山上滚下来,这叫'势’”。就有三个问题,第一要有能量、质量,要是圆的,不能使方的,要有重量、高度、速度,要快,有这三个东西,这个仗就好打,就跟瀑布水利发电一样,我认为范蠡就是军事上的“造势”运用到商业上。他的造势就是产品要有竞争力。再一个就是快速运作,这就是“任时”,表现到商业上就是这种关系。他讲了几条:他认为要抓住时机,易腐败之货勿留。要快,“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财”就是商品,“币”就是货币,就是商品和货币要像流水一样加速它的周转。“无息币”,货币不能长久地留在自己的手上,要加速它的周转。现在做生意的,都懂得这个道理。“无敢居贵”,不多压货存,只要有利润就抛出去,不要老是观望,就跟玩股票一样,不要老看,老看就跌下来了。要快,所以就有“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要快销、快购,要有胆略。平常听商人们讲:“多做生意,少赚本,一年多打几个滚”,就是加速资金商品的周转。。我看了一个材料,江苏有个恒泰集团,有句话很好,叫“赶在潮起潮落前”。这就是懂得商品规律,也就是范蠡早讲的道理。真正掌握了潮起潮落的商品规律的话,就赢得市场最大的胜利,不然的话,就会失败。军事上时间就是胜利,商业上时间就是金钱。当前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要与世界接轨,都遇到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范蠡研讨会,和对范蠡宣传,对我们的经济工作一定会有启示的。

朱学达题词 ( 山东省书协顾问)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越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林华东先生:

通过昨天、今天有很多专家、学者的研讨,还有程兆奎老师的文章我们都拜读过了,我支持这个“陶”就是我们肥城的陶山。

  

李力生题词 ( 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画报主编 )                        

以前,我曾为了越国迁都玡到山东跑了几个月,做了些调查,我认为越国迁都琅玡应该作为陪都的性质,不是真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还看了胶东几个博物馆里的兵器,是有越国的特征,像我们昨天看的肥城市文管所里的一把铜剑,刃部是两度腹切,比较瘦长,柳叶形的,跟越氏剑比较相似,所以,我觉得越国在这里逐鹿中原,范蠡在这里隐居,是比较可靠的,我很赞同大家的意见,就是论定范蠡最终归宿在肥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钱币研究所研究员屠燕治先生:

屠燕治先生

肥城市举办全国范蠡研讨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刚从上海参加国际商会以后,直接到肥城的。这次会议和那个会有它共同的地方。国际商会会长是穆歇先生,他介绍在中国28年搞经营投资的成功经验时说,在一个地方投资或做生意,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背景,这是他经营28年成功的一个要诀。穆歇先生也是很有名的雀巢咖啡的董事长,在中国有28年的成功经验。我觉得肥城市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把范蠡的研究工作作为经济建设的一个举措,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这两天专家的发言和看了范蠡的墓遗址及看了文管会的一些文物,我有一个想法,刚才其他同志谈到了要尽量发掘、保存和收集与范蠡相关的文物。昨天看了那个遗址,和历史文献是吻合的。但除了这些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些跟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的一些文物,尽量能收集和保存。我看了文管会的两把刀币,形状、文字都像燕国的,但这两把刀币并不是燕国的,而是齐国的。它的铸造年代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根据历史的记载,当时燕国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几个城市,而其中少数几个城市并未攻下,它铸造的钱币是仿燕国刀币,文字、形状很接近燕国刀币。但它跟燕国刀币也有区别。从外形、文字看,从文字的写法来看,尽管文字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不一样,是有区别的。昨天晚上看到两个刀币实际是齐国刀币,在钱币学上称为“齐明刀”,是齐仿燕国的刀币。从年代来看是距今2500年至2300年,这个刀币跟范蠡到山东年代差不多。是我见到的跟范蠡有关的文物中时间最接近的,这是有比较明确的年代考据的,也就是齐国本身的货币。当时铸造两个货币,现在分析,是为了跟燕国经济交往,仿了燕国的货币铸造的。我觉得跟当时的历史文化比较接近。那么是不是跟范蠡直接相关或跟范蠡的后裔经贸活动有关,很值得探讨。

 

俞显尧先生

江苏省地名办编审俞显尧先生:

出席这次研讨会,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时间很短,收获很大。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到肥城这个地方,有着一种很深刻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被利用、开发。这是可喜的现象,我感到很兴奋。今天,我补充一点看法,范蠡为什么来到齐国,将陶山之地作为他的第二故乡,我在文章里写了一点,现在再补充一点,第一方面:当时齐国对经商很支持,在政策上很开放。《史记》记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这个政策对范蠡很有利。再一方面是:古文献讲:“载驱薄薄,鲁道荡荡。”这八个字给我们留下了当时实况,折射成一幅动态的历史画面。据《史记》记载:山西到山东鲁西,从甘肃天水向东到汶河流域、黄河流域,当时的肥城、曲阜这一带平原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这里当时是经济枢纽,是经商的好场所。范蠡审时度势,止于此,进行经营。除了这之外,当时陶山这个地方,农业和手工业分工日益加强。《诗经》中有“齐鲁千里桑麻”,群众多以养蚕为副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商业日趋活跃。范蠡考虑到这么几种有利条件,就将这里作为第二故乡。在我撰文的后面补充一点。昨天参观以后,我想提点建议,看了范蠡祠、范蠡墓以后,这个旅游点,可以进一步重新规划,扩大成为一个旅游区,要进一步整修。山水相映,要有魅力,有吸引力。目前这个情况,吸引力不是很大。最起码的山水相映,鸱夷湖要重新充满水,重新命名。提这么一个建议,不仅要纳入肥城市的城市规划范畴,包括附近道路的修缮,都要综合考虑,要搞得去了之后有一种美感。当然,我第一次来肥城,我没想到肥城这么漂亮。还要进一步建设,要把范蠡文化融化到城市建设中去,肥城的影响会更大,要把肥城和旅游区都建得一看就有魅力,花园一样。

河南省南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南阳市范蠡研究会会长王建中先生:

 

王建中先生

通过两天来的考察、交流,从历史学、考古学、环境等方面都可以证明陶山是范蠡埋葬之地,这次会后,可以盖棺定论。

范蠡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商家鼻祖,不能不研究出生地等问题。

范蠡出生地共有六种说法:①徐人说,列仙传……;②《越绝书》中,楚宛三户人说(淅川);③宛五户之说(疑为三户之误);④《吴越春秋》中:三户城;⑤郦道元:三公城说;⑥司马迁说:本南阳。除一说在安徽外,其余均在南阳,可以定论,范蠡是南阳人。

我给本会提一些建议:1、建议成立范蠡研究会联会,即出生地、做官地、经商地、埋葬地都应建立范蠡研究会,这样成了一个全国性范蠡研究会联会,研究工作可以推磨转圈,今年在这里开,明年可到别的地方开。可以使研究工作经久不衰,很容易把研究工作推向高潮,影响力比较大,有助于经济的发展。2、刚才山东的同志说过了,首先建个范蠡博物馆,因为专题博物馆,有助于在国内和世界宣传,具有大面积的影响作用,名人效应可得到更大的发挥。同时,根据经济情况,把幽栖寺建起来,形成幽栖寺、博物馆比较大的旅游风景线,这个工程的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应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与泰山、曲阜形成旅游金三角。金三角,现在旅游事业中很讲究的,三点都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范蠡研究工作不断地炒,将会更响,如果不抓将会凉下去。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研究室主任、教授  栾丰实先生:

 

栾丰实先生发言

1996年10月份,受肥城范蠡研究会的邀请,我们到范蠡墓专门考察了一次。因为我们今天这个研讨会有两个主题:一个是研讨范蠡的思想、活动,另外一个是范蠡在“陶”这个地方。现在从文献上研究范蠡在陶,材料毕竟有限,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就这么多。如果没有地下考古发现的话,不会有什么新的材料了。很多的关键性材料都找出来了。所以,光靠文献永远是一个打不清的官司。方辉把来考察以后,回去看了一部分材料的基本思想表述出来了,我比较相信范蠡止于陶的“陶”就在肥城。现在我想就下一步范蠡居“陶”的研究怎么与当前的旅游活动结合起来谈点想法,谈三点。

第一, 以陶山为中心进行一次小区域内的考古调查。范蠡到陶这个地方,那么这地方肯定不是非常荒凉的,他来的时候,应该是人烟较多的地方。我想在陶山周围,哪怕是20平方公里内做一次仔细的、小区域的考古调查,看看这个区域内到底有多少遗址,有多少是春秋战国遗址或更早遗址。我们考古讲聚落形态,从这个聚落形态、这个城镇分布上看看当时人口、环境、人文情况。这一点要调查时,有三个方面要注意。①看遗址。②当地群众有不少文物,甚至有人手里有金印,像是什么辛平侯,是不是事实,要调查,如果是真的,那这个价值是非常高的。群众手里的文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征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充实市里的文物收藏,另一方面对范蠡研究都很有价值。③程兆奎先生也谈到过一些民俗、当地的传说,是不是能搞个专题的调查,范姓较多,朱姓较多,范蠡后裔比较多,在这一带详细、具体调查一下,过去一些大户人家有没有范蠡家谱,如果有,很能说明问题。哪怕不是像孔子世系那么清楚,哪怕有唐、宋、元、明也可以,上面记载祖先是范蠡,也很说明问题。传说都是有一点根据的,可以作为一个资料来源。文献、地下文物、民间传说三方面证明,这是第一点,开个调查会。

第二, 

 

与会者张永山、陈玉刚、陈勇勤

第二点建议:在对陶山周围地区,古代遗址,尤其是春秋战国遗址,平面分布比较清楚的情况下,能够选择几处进行挖掘。现在采集的文物都是地面捡的、老百姓送来的,下面是不是有居址,有城址,这个不知道,这个问题可以配合范蠡研究做点工作。将来我们发现重要的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这种遗址,说不定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另外,幽栖寺保存的小西配房,太小了,不足以反映当时为纪念范蠡建寺的规模。但看到的大柱础,可以想象当时建筑是很宏伟的。从范蠡祠到范蠡墓的路上,有一排排的大柱础,可能是幽栖寺的故址,也可能是范蠡祠的建筑。这个地方也可以做点发掘,这个不太难,把它的布局搞清楚有多大,有多少房子,因它的柱础还在,可能地面也还在,说不定还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去年在青州,建房过程中,挖了一个窑穴,里面出土两百多件佛像,一下震惊全国、全世界,而且范蠡祠这么有名、雄伟的建筑,它不可能什么也没有,也不能全部运走,运哪去了?我觉得可以做些工作。对范蠡墓、祠、幽栖寺配合起来考虑,搞一个规划,将来一步步实现。

第三点,关于景点问题。景点建设和旅游开发相联系的话,从各方面讲,现在都不太成熟。道路不行,生态环境、地貌都不太理想。有古迹,但现在保存不好。我想能不能在发掘幽栖寺遗址的基础上,将来市里有计划地搞点东西。不可能三年五年就搞成孔庙、孟庙规模。但是三十年、五十年放长一点,逐渐发展是可以的。这里离泰安太近了,大家都去过泰山,泰山人太多了。将来泰安到肥城的高速路修起来,过来就是二三十分钟的事,完全可以。幽栖寺的副业问题应该列入远景规划之一。上次来已建议过,在城市规划中体现范蠡精神。首先,让肥城人民自己知道,范蠡最后落户在肥城,是肥城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另外,让外地人知道范蠡在肥城。让外人知道,无非是几个途径,报纸、电视、其他媒体。另外就是,外地人一到肥城,一下车就知道这里有范蠡,形成一个文化氛围,这个很重要。从商业品牌方面也是可以考虑的。现在,肥城没有博物馆,王先生说的市文管所内文物很不错,我一来就很仔细看过,东西确实有些是很好的,但环境太差,和肥城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不适应。所以这个问题应列入文化建设这块。将来对外宣传肥城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个窗口。你来看什么?到哪看?了解肥城的历史,了解肥城的文化,就是博物馆,这个我觉得很有发展潜力。现在山东好多县,全国好多县,都有博物馆,全国有3700多个,山东好多县经济远不如肥城,都有博物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将来范蠡好多事迹,可以在博物馆里陈列,可以宣传,对外开放。尤其现在强调的两个文明建设,六中全会形成决议,这是一个很好的大环境。所以这个工作是完全可以促上去的。所以我们的基本观点,“陶”就在肥城,建议就这几个方面做一做工作。我们的想法,就是在考古方面,调查或者试掘,需要的话,我们学院是可以协助的。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  方辉先生:

 

方辉先生发言

我是学考古的,从去年11月份才陆续接触一些与范蠡有关的研究。这主要得益于肥城政协和程兆奎同志盛情邀请。我的题目是《范蠡居陶考》。我尽量简短地把论文概要说一下,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范蠡在肥城陶山的隐居、墓葬进行考证。第二部分是对另外两种说法的辨误。

第一部分分三个方面讲。范蠡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主要见于《国语·越语》、《史记·货殖列传》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几篇文章。从《史记》范蠡“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陶”来看,过去一般通史本都注定陶,因为定陶在当时确实是一大都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得比较清楚。但是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范蠡从齐到陶这个地方,并没有去了他国。刘宋时盛弘之在《荆州记》里提到:“吴灭后,范蠡适齐而终。”也是应该死于齐国境内。从这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陶”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先秦时代就有陶的地名。第二就是陶在齐国境内。那么先秦,尤其是春秋时代的“陶”在哪里呢?在齐国境内的“陶”只有指陶山。《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时,他的国家的疆域已到了“地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河。”这陶阴就是当时齐鲁两国交界陶阴,就是陶山平阴。陶字在春秋就已经存在了。从比较早的先秦史料来说,肥城陶山能完全站住脚的。另外,从肥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说,也可以说是诸侯四通、货物交易的理想之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平原,当时水面要大得多,大野泽、东平湖,包括现在鸱夷湖都有水道相连,在古代交通主要靠舟楫,适合于经营商业,这也是个根据吧。从历代史书,尤其是志书当中,唐代贞观《括地志》、《元和郡县志》也都提到陶山在平阴县东三十五里,大致范围应在这个地方。加上地方志里,清代的、明代的,清代唐仲冕的《岱览》也都提到。程兆奎先生著作里讲得比较清楚,我就不再多说了。另外,去年10月份到这里来过了,也看了市文管所的文物,我们发现了墓的周围有这样几处遗址:起码时代上和范蠡所生活的时代应该是比较吻合的,像张店、古店出土器物的基本组合,考古学讲的器物组合,就是鼎、豆、壶,这样的组合应该是范蠡生活的年代,如能证实这点,还要更多的像王先生所说的有墓志、印章、玺印、陶文或者出现陶字的话,这可能性可以说是铁板钉钉了。现在还需要做一些工作。我们昨天参观陶朱公墓,它的左侧200米就有一处遗址,这一遗址大致也和范蠡生活的时代吻合。像这样一些线索,我们将来要进一步论证,进一步发掘,可以说是有这个条件的,应该在这方面再做些工作,从出土文物方面是这样,另外就是一些传说。

薜夫彬题词  (北京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 )            

第二部分,分析下历史上的两种说法。一种是范蠡墓在华容县这个说法。实际上在《水经注》里郦道元已经对这个记载辩解清楚了,那是范蠡后人的墓,而不是范蠡本人的,这一点可以说北魏已经搞清楚了。另外,在滕州也有一个陶朱公墓。这是明代万历年间《滕县县志》的说法。像清代《山东通志》也有类似说法,就是朱公的朱姓与朱国有联系。虽然能解释这个朱姓,但毕竟是晚出的,没有早于明代的史料根据。从当时的齐国、鲁国、越国的疆界来看,陶朱公不大可能在这个徐国(现在滕州)。因为越灭吴后,越国势力一度非常强盛,已经打到了鲁国南部,如果陶朱公逃到齐国来,然后再到滕州,就有点自投罗网之嫌了。所以,他居徐不大可能。另外,顺便说句,我读《春秋》得知,有一个地方叫桃,过去从“杜予”以来,这个“桃”有多种说法。泗水、鲁南或汶上。现在来看,这个桃应在肥城。这样的话,肥桃历史可上溯到两千年前。这个史料出在《左传》襄公十七年的时候,记录当时齐国和鲁国的一场战争。齐国兵分两路,围住鲁国的两翼,一个是房,一个是桃,就是齐人围我北壁。杜予说法,他先把这个房弄到泗水去了,所以这个桃也跟着去了鲁南地区。但史书上明明说的是北壁,北壁的话就是鲁北部边境,从1995年我们在长清仙人台发掘来看,当时发掘是个四国墓地,被评为九五年十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很多铭文,确凿无疑的这个四国就在长清境内。而不在杜予所说的济宁境内。而这个四国是被鲁国灭的,襄公十三年,鲁国的边界已经达到了长清这一带。所以为鲁北壁的话,这个桃和陶器的陶在古文里也可以通假,我查了些资料,像高亨先生编纂的《古文会典》,这两个字经常可以置换的,从另外一条史料来说,桃和陶应该是可以通假的,那就是说这个陶在肥城。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

朱铭先生:

朱铭先生

我到肥城多次,这次才知道范蠡的事,可见肥城对范蠡的宣传是很不够的。过去接触到一些说法,如说定陶有范蠡墓等。昨天一块到陶山范蠡墓,看了与范蠡有关的古迹,我对肥城陶山范蠡墓更加深信不疑。《史记》中范蠡止于“陶”,应是陶山。这里的资源很丰富,很值得开发。昨天还看了陶山的庙会,这些活动很有意义。群众中有赶庙会买东西的习惯。由此使我想到,历史上范蠡在这里经商,商业繁荣,四通八达,这里有历史渊源、一脉相承的历史传说。所以,我觉得,在范蠡研讨会的基础上,要做好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我赞成河南南阳地区的代表讲的,他的出生地,他建功立业的南方绍兴,后半生在肥城陶山,三个阶段的三个地方可以联系起来搞研究,形成网络和规模,把对范蠡的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把范蠡精神发扬光大。总之,听了很受启发,收获很大。范蠡非常值得研究。现在抓这个课题不晚。在这个问题上,肥城有很多文章可做。             

 

香港世界经济杂志报导

肥城市新城,是搬迁城市,在城市规划上是一张洁白的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看,城市规划还可以。我们提倡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有文脉,建设要有自己的理想,搞出自己城市的风格特色来,而不是千篇一律。例如,南方某些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绍兴都有自己的特点。江阴抓住徐霞客,绍兴抓住王羲之等,利用文化名人,搞出自己的特色。到这样的城市去,就是感觉不一样。现在,有些城市只是建大玻璃盒式的高楼,没什么意思。过去,肥城可能抓了肥桃,一进城就是肥桃的雕塑,仇志海的雕塑还是很好的,这也是肥城的特点。我想,范蠡这个人物,我觉得意义超过肥桃。因为范蠡这人有思想,是一种精神,也是无形的资产。要抓住这一点,形成肥城的一种风格。我建议城建部门,联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可以做的工作,就是会堂前边的公园,可以加工搞一下。这个公园可以起名为“蠡止园”。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范蠡后半生在齐国“止于陶”,就是说晚年在肥城划了句号。大家可能还有高见,我看,起码这个公园可以和范蠡挂起钩来。范蠡祠内搞个范蠡石像,这里有石雕厂,出点人力,市里出点钱,我义务为你搞设计。公园里有龙山塔,是新建的。公园南边可以立个西施像,有的同志说西施可能没有来,那不要紧,文学作品和群众都有叫范蠡有个圆满结局的愿望,所以我想这是完全可以办的。西施像放在南边,仰望她家乡南方。这些都是做范蠡文章的根基,以此提高肥城的知名度。过去兵圣孙子的出生地也有争议,最后落实惠民,他们建了一个孙武馆,广饶靠近油田,财力雄厚,他们想争过去,搞了一个很大的孙武兵法城。肥城的人文环境好,东边有泰山曲阜,西边有腊山,北边有孝堂山、郭氏祠,还有长清汉墓,再加陶山、牛山人文自然环境都很好,所以要抓住范蠡大做文章。在旅游上下点力气,还得投资,宣传肥城古老的文化氛围。我不赞成把城市搞成纯商品的集散地。城市建设应是文化的聚点,要在文化上做点文章。在全国政协开会时,我和几个同志联名写提案,就是说国家多关心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如县博物馆、文化馆。现在这些基层部门搞得太可怜。肥城市应借助这个研讨会,在范蠡身上大做文章,提高肥城的文化品位、文化的位置。过去说文化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发达,经济必然繁荣,经济的繁荣必然依赖于文化的活跃。我到过绍兴,他们搞得那是真好的,很有特色。有以陆游和唐婉儿为主题的“沈园”,还有徐渭的“青藤书屋”、“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都很有特点。经济发达,文化兴旺。他们搞得好,很有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促了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了文化,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这样的经济,牢固可靠。现在有的城市房子盖得不少,还搞了开发区。口里喊着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实际是一种短期行为,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还是搞不上去。所以,我在这里建议,肥城要把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借助范蠡研究,很好地研讨一下,规划一下,争取上新台阶,上新的水平。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祥才先生:

 

孟祥才先生

我是搞先秦史的,教课也是这一段。谈到范蠡的墓地,在什么地方,我们讲通史,说死在“陶”,“终老于陶”。过去说是定陶那个地方,是很值得怀疑的,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陈桥驿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地理权威,还有其他专家学者,都来研讨范蠡墓的地点。来肥城后,我看到程兆奎同志的考证文章,听到专家学者的论述发言,又参观了陶山范蠡古迹,认为范蠡到陶山这个地方,终老于此,是很可信的,我赞成大家的意见。就是比较保守的说法,也是范蠡在肥城陶山可能性是最大的。

范蠡经商,可能到过很多地方,咱们山东就不止一处,因为他经商到处转,可能留下很多遗迹。一个名人很多地方有他的墓,比如庄子,河南有,安徽有,这种情况很多,但是只能定一个地方,而且应有严格的历史考证。作为旅游点来说,想怎么弄都行,这个问题不大,你说西施没有,但咱也可以弄,它和严格的历史绝对是两码事。刚才海军的同志谈到,历史上,一直到我们近代的学术研究,对范蠡一直不太公平,对他的历史地位评价不是很高。六卷本的《中国思想通史》是搞思想史的最权威的著作,书中没把他作为重点思想家来进行研究,确实有些不公平。

范蠡这个人的确了不起。他对国君的那种忠诚,对国家的责任感,有点像儒家;他的“顺天逆人”有点像道家;他还是个军事家;他对敌人的残酷无情有点像法家。这个人物,非常复杂,很有研究。现在我们给他戴了很多帽子,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外交家,还有天文学家,他对天文方面的观察相当多,天文学家这个帽也可以戴。这个人物,确实值得研究。用现在的话说,先从政,后下海,而且下海还干得很带劲,他这点就很了不起。为什么要从一而终?你这个君王是个昏君,我为什么要跟到底?没有这个必要。实际上我认为在封建社会里,节操是很坏的品德,范蠡在这个问题上看得很透,到时候不干就走了。从这点上来说,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搞商业,马克思讲过,资本主义的商业基本上是欺诈,但范蠡的经商没有欺诈,他在经商方面的理论,相当了不起。“谷贱伤农”的观点,是范蠡第一个提出来的。胡纪方先生对范蠡经济思想方面的评价相当高。范蠡这个人从政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经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功。现在,年轻人都讲潇洒走一回,我看范蠡在历史上最潇洒走一回,最后在那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非常了不起。很多人在官位利禄方面老是想不开,最后栽到里面去了,比比皆是。而范蠡特别想得开,在这个方面上,张良是个人物,但范蠡比张良高一筹。张良后来搞点气功,远离政治斗争,但像范蠡这么潇洒的,我看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所以应从多方面对范蠡进行研究。我们应该把范蠡的研究推向高潮,让他上一个新的台阶。

(会后,孟教授撰写了《论范蠡》一文,刊载于《烟台大学学报》1998年第一期)

(根据录音整理节选,难免不足,敬清谅解。)

这次研讨会,大家畅所欲言,各叙观点,取得圆满成功。专家们对肥城发掘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开展范蠡研究,弘扬宣传范蠡文化,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做法,表示非常赞赏;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范蠡“止于陶”、“卒老死于陶”,这“陶”指肥城陶山无疑。会后大家还提交论文三十多篇,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了《范蠡研究文集》。

会议还邀请了《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经济消息报》、香港《世界经济》杂志社、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春秋》杂志社、《泰安日报》、泰安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新闻工作者到会,会议结束后陆续做了相关报道。

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李铎、佟伟,全国书协顾问欧阳中石以及刘艺、权希军、刘正成、张荣庆、谢志高、薛夫彬、张龙新等98位国内著名书画家为为肥城范蠡研究题词作画,表示祝贺。

 

作者陪陈桥驿夫妇欣赏范蠡祠

《范蠡研究文集》

《范蠡在肥城》:

《范蠡在肥城》二、范 蠡 与 肥 城 桃

《范蠡在肥城》七、名与青山万古高

《范蠡在肥城》六、流芳百世一商圣

《范蠡在肥城》五、风流潇洒伴此生

《范蠡在肥城》四、经商思想耀日月

《范蠡在肥城》三、齐山成就陶朱业

《范蠡在肥城》二、功成身退栖陶山

《范蠡在肥城》一、助越兴邦为名相

《范蠡在肥城》下篇:范蠡其人与历史评价

《范蠡在肥城》7.千金台址忆朱公

《范蠡在肥城》6.旧痕遗迹话桑田

《范蠡在肥城》5.鬼斧神工西施洞

《范蠡在肥城》4.金石碑刻记沧桑

《范蠡在肥城》3.归隐胜迹幽栖寺

《范蠡在肥城》2.悠悠旧居留古祠

《范蠡在肥城》1.千古陶朱范蠡墓

上篇:范蠡与肥城  一、陶山范蠡文物古迹

《范蠡在肥城》自序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范蠡在肥城》作者简介和封面目录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2.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中华诗词,古典韵文,现代散文、小说、诗歌等,均可。

3.作品必须遵循中国法律法规,不许有反动言论,不许有粗语脏话,不许有黄色类的情节。

4.投稿方式:邮箱qyy1215@163.com或者群内直接艾特花非花或者雷现明投稿。所有作品文责自负,概与平台无关!

5.琴心洗砚愿意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共同努力,给予作者更广阔的推广空间,给予读者更美悦的享受!

琴心洗砚微信平台

2018.9.21

博客地址:

琴心洗砚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6722075865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