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前横笛斜吹雨 || 元宵节回忆

 花海诗音 2021-10-28

  

元宵节回忆  

文/风前横笛斜吹雨

今年的元宵节,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一如每天平淡如水的日子。  

小时候,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每天饭桌上好吃的细粮(面粉与大米等食物)一点点少了,但元宵节作为一年中重要的节日,还是要过的,且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吃元宵了。  

那时的元宵,都是母亲和奶奶亲手做的。记忆中,做元宵得用粘面子,元宵馅儿则是红糖或红糖芝麻的,元宵的个头儿比如今买的大。等到元宵煮熟了,放在盘子里用筷子夹开,那纯红糖馅儿就如蜜饯般流了出来,看着就叫人眼馋……  

可母亲和奶奶却嘱咐我,粘的要少吃,吃多了不好消化或容易堵在心口下不去,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吃元宵的热情和期盼……  

长大,结婚;离家,搬到县城。每年的元宵节还是要过的,毕竟是传统节日,但却再没有母亲和奶奶一起做元宵了。所以,元宵都是从市场上买的,虽然元宵馅儿的种类越发多了,但却再没有纯红糖馅儿如蜜饯般流出来的样子,也再吃不出母亲和奶奶做的元宵的味道了……  

不记得从哪年起,县城的元宵节有了花灯展,正月十四到十六,整整三天。其实,我当时对花灯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陪着老婆、闺女去,毕竟那时的娱乐活动确实太少了……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那时的花灯展,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那来自全县及临县的群众,将整条商业道都“填满”了,用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形容毫不为过……  

而各个单位构思新颖、造型各异的花灯,则将整条商业道装点的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方知古人“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那么地优美而富有意境,真是道出了自己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氛围与情感……  

这一晚,注定会成为商家营销的绝佳商机: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继续开张纳客;路边的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还有那抢占有利地形现场拍照的、套圈的、卖各种花灯小饰品的……所有人似乎都在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裹挟,被动着“随波逐流”,因为你自己根本停不下来。同时,欢笑声、惊叹声、呼喊声等等汇成了一片喜庆、欢乐的海洋……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花灯展高潮出现在鸣放礼花时刻。那时,鸣放礼花在体育场,大约晚八点左右,所有人都向体育场方向涌,当那一颗颗礼花腾空而起的时候,所有人都仰着头向上望着、追逐着那颗似乎一闪而过的“光亮”,而当放礼花释放出绚丽多彩的造型时,则又映红了那一张张惊讶、惊叹而又质朴的笑脸……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忘记了是哪一年,那时闺女还小,看礼花时因为人太多了,站都站不住,我只好让老婆拉着我站在旁边,再把闺女举起来,骑我脖子上……就这样,三口子仰头追逐着礼花一个个升空、开出各自绚烂的烟花……  

后来,在广播局的五年,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在采访报道中度过的;在宣传部的十五年,除了最近几年花灯展停办外,都是在联系、协调、陪同上级媒体采访报道。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一次是天津新闻的花灯展直播,那可是来了整整一个团队啊,且是现场直播,点位选取、人员安排、采访观众、线路畅通、电力保障等各个环节容不得半点疏漏,那可真是忙的风风火火,不亦乐乎,直到顺利播出;  

另一次是从下午一点一直站到晚上八点的央视采访。那天,天阴冷阴冷的,风凉飕飕的。等到采访结束时,脚冰凉冰凉的,似乎没有了知觉,好在片子在央视新闻联播顺利播出,再苦、再累、再冷也是值得的……  

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全国各地的花灯展要么限制规模,要么干脆就取消了,我县即属于后者。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终于可以在家陪着老婆、闺女一起过元宵节了,但却又总感觉隐隐地似乎少了些什么……  

元宵节,过完了,不见了花灯展,听不到礼花鸣,所有属于自己过去关于元宵节的回忆,也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2021年2月27日11:40,正月十六。忽有所感,随笔记之。


作者简介:


张立民,网名风前横笛斜吹雨,天津人,做过教师、记者,喜欢古诗词,现供职于机关单位。撰写大量新闻报道和通讯稿件,刊发于《天津日报》《今晚报》《每日新报》等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