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文笔,口才,都是一个人的表达能力。 表达的目的在于说服。 古人说文以载道,写文章是要表达一个观点,而越多人接受这个观点,就说明表达越成功。 文笔好的人,善于用文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读者可能不知不觉被说服。 无论是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作者都带着自己的观点。 虚构写作把观点藏在故事里,藏在人物的命运里,读者读完了,有时候以为是自己的判断,但也有可能是作者润物细无声的说服。 非虚构写作把观点藏在事实的排列里,虽然全文没有出现笔者的观点,但实际上,文章整体都是作者观点的反应。 孔子说,春秋大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文笔好的第一个体现,可能是说服程度。 古时候的纵横家,口才好,文笔也好,政治家不自觉就会被左右。 文笔好的第二个体现,是我上班之后才学到的。 总结成一个词语叫做“朗读感”。 意思就是,一篇文章文笔好不好,读出来。 诗词歌赋都有平仄韵律,虽说是为了华美,但也是为了有朗读感之后便于流传。 你读《古文观止》实际上是很有朗读感的,朗读感有利于记忆。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发苍苍,而牙齿动摇。”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读起来很爽滑。 白话文运动之后,不讲究平仄韵律了,朗读感多少有些受伤。 但好的文章,依旧具备。 举几个例子。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需指指点点” 这虽然是译本,但朗读感仍旧很好。 “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读出来,就被带入了那个氛围,自己就成了说这话的那个人。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沈从文和王小波一样,都是“文体家”,他们的文笔自成一体,读起来舒服,让人亲近,而不像有一些文字有卖弄典故和技巧的嫌疑。 提到文体家,文笔好的第三个标准,就是有没有自己的文体,也叫文字性格。 文字的辨识度也是评判一个人文笔好不好的重要标准。 如果把姓名隐去,能不能让熟知你的读者,第一时间找出你的文字,这是门手艺。 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自己的表达风格,文笔自然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沈从文,王小波,老舍,汪曾祺,阿城都是文体家,辨识度极高,讲故事,说道理,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读起来舒服,心里自然也乐于认同。 最后,总结一下,个人觉得文笔好的三个标准:说服力,朗读感,文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