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蒙古国世界遗产大全

 爱世界遗产 2021-10-28
蒙古国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南面中国北邻俄罗斯,领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30万。蒙古国地广人稀,自然风光壮阔,是全球少数保留游牧文化的国家之一,文化古迹众多,且很多都与我国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1990年,尚奉行社会主义的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但直到2003年,才申报成功第一个项目“乌布苏盆地”。截至2021年,蒙古拥有5项世界遗产,含3项文化遗产,以及与俄罗斯共有的2项自然遗产。近几年,蒙古的申遗步伐加快,今年申报了“鹿石遗址“(未成功),明年将申报“蒙古阿尔泰高地”。

蒙古国世界遗产列表(共5项)

遗产名称

类别

列入年份

位置

乌布苏盆地*

Uvs Nuur Basin

自然

2003

乌布苏省、扎布汗省、库苏古尔省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

Orkhon Valley Cultural Landscape

文化

2004

后杭爱省、前杭爱省、布尔干省、色楞格省

蒙古阿尔泰山脉岩画群

Petroglyphic Complexes of the Mongolian Altai

文化

2011

巴彦乌列盖省

不儿罕合勒敦山及周围的神圣景观

Great Burkhan Khaldun Mountain and its surrounding sacred landscape

文化

2015

肯特省

外贝加尔山脉景观*

Landscapes of Dauria

自然

2017

东方省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

注:*与俄罗斯共同拥有。




乌布苏盆地 Uvs Nuur Basin


卫星拍摄的乌布苏湖



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的乌布苏盆地,是亚洲中部最偏北的内流盆地,其得名于地处蒙古西北部的巨型盐湖乌布苏湖本项目遗产区面积8981平方公里,由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12个自然保护区组成,对乌布苏湖呈环绕之势。遗产地的主体部分在蒙古,该国境内的5个自然保护区(查干室韦Tsagan shuvuut、Turgen、乌布苏湖、金沙漠Altan Els、特斯河Tes River)总面积超8100平方公里,仅乌布苏湖保护区就覆盖了遗产区总面积的近半。而俄罗斯境内的7个保护区总面积则仅有878.3平方公里。



乌布苏湖面积大,湖水浅,含盐量高,是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乌布苏盆地及其周边区域具有典型的大陆和盐湖地理特点,孕育了从温带草原到亚洲中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峰的一系列极其多样的地貌。更新世冰川残留以及众多冰川湖,对于研究冰河时代至今的生物演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多样化的自然和地貌特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为大量动植物提供了栖身之所,如濒危的雪豹、盘羊、北山羊以及超过220种鸟类。乌布苏盆地尚未进行过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一直以来只有牧民在此活动。

 

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  Orkhon Valley Cultural Landscape


位于哈拉和林的光显寺

遗产地位于蒙古中部,距首都乌兰巴托西南方约360公里,遗产区面积达1219.67平方公里,作为文化遗产可来说颇为可观。遗产地由鄂尔浑河两岸宽广谷地上的大片草场组成,拥有丰厚的历史遗存。



鄂尔浑河谷水草丰美,自古以来都是适宜放牧之地,根据“鄂尔浑7号”(Orkhon-7)考古遗址的发现,早在6.2万至5.8万年前,这里便已有人类活动。游牧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从史前时期存在至今,自青铜时代以来,匈奴、突厥、回鹘和蒙古人相继在这里建立起各自的王国,他们与草原共生息,创造出独特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成果,使鄂尔浑河谷成为政治权力、商业贸易和文化宗教的中心,也成为联通亚欧大陆东西的枢纽和文明交汇之地。

列入名录的部分主要是成吉思汗创立于13世纪的蒙古帝国的旧都哈拉和林故址,以及附近一系列考古遗存。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阙特勤碑汉文拓片

6-7世纪的突厥遗迹和由突厥毗伽可汗设立于8世纪的以古突厥文和汉字镌刻的阙特勤碑,这一突厥民族最重要的历史文物被俄国考古学家于1889-1893年期间发掘并破译;

牙帐城遗址

牙帐城遗址龙纹石

8至9世纪的回鹘都城窝鲁朵八里(即牙帐城)遗址,占地50平方公里,保留有宫殿、寺庙、商铺等遗迹;

光显寺

光显寺

光显寺

位于哈拉和林的额尔德尼召(汉名光显寺),蒙古国现存最早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鼎盛时期曾有62座殿堂。1930年代,在乔巴山领导的大规模镇压运动中,蒙古国数以百计的寺院被摧毁,上万名喇嘛被处决。1939年,乔巴山下令将额尔德尼召摧毁,最后仅有三座较小的殿堂以及带有白色佛塔的外墙被保留下来。1947年,额尔德尼召被改为博物馆。1990年代,额尔德尼召被还给了喇嘛们,从而重新成为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如今,额尔德尼召既是一座兴盛的寺院,同时也是向游客开放的博物馆。

图布浑寺(Monastery of Tuvkhum),是蒙古国内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尚赫寺(Shankh Western Monastery),也是十分重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鄂尔浑河谷众多历史遗迹集中反映了游牧社会及其管理与宗教中心的共生,以及此地在内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蒙古阿尔泰山脉岩画群 Petroglyphic Complexes of the Mongolian Altai




遗产地位于蒙古国西北部,由自北向南的三个片区组成:查干萨拉-巴嘎敖音格(Tsagaan Salaa-Baga Oigor)、查干河上游(Upper Tsagaan Gol)和阿拉尔陶勒盖(Aral Tolgoi)。这些岩画皆位于由更新世冰川作用形成的高山峡谷中,既包括岩刻也有彩绘,内容多为狩猎、放牧、舞蹈、战争、祭祀等活动以及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形象,它们与附近的墓葬以及仪式性建筑遗迹共同反映出12000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

最早的岩画创作于更新世晚期(约11000年前),从这一时期到全新世早期的5000多年间当地从干旱地带转变为林地草原,峡谷为人类开展狩猎活动提供了条件,此期间创作的岩画多表现狩猎等内容,并出现了猛犸象、披毛犀、原牛等已灭绝的大型动物形象。此后的2000多年里随着气候变化温带山地草原逐渐在阿尔泰地区占据优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向畜牧业转变,公元前10世纪的岩画已经反映出当时的斯基泰人依靠马匹进行早期的游牧活动。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岩画的创作手法愈发成熟,表现内容上也出现了更多的骑马的形象,直至7-9世纪的后突厥汗国,岩画上开始出现武装骑兵征战。


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恶劣,岩画所在地通常人迹罕至,使这些岩画得以完整保存至今。遗产地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史料,为了解中亚与北亚交界地区从史前时代至中世纪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

 

不儿罕合勒敦山及周围的神圣景观 Great Burkhan Khaldun Mountain and its surrounding sacred landscape



蒙古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面积一个比一个大,本项目遗产区面积达4437.392平方公里,相当于17个“元上都遗址”,310个“良渚古城遗址”,甚至比两个深圳还要大。


不儿罕合勒敦山在蒙语中意为“神山”,坐落于乌兰巴托以东170公里处的肯特山脉中段。肯特山脉东西走向,既是草原与西伯利亚针叶林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河流分水岭,顶峰终年积雪,山谷中流水溅溅,草场开阔,10世纪以来蒙古民族的世居之所斡难河(现鄂嫩河)源头便位于肯特山北麓。不儿罕合勒敦山临近斡难河源头,它的气质遗世独立,自然奔放,而又令人心生敬畏,是早期蒙古民族崇拜的对象。


它与成吉思汗的名字及其创立的不世功业联系在一起。现在的蒙古人民仍相信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和传闻中的归葬地。传说固然扑朔迷离,比较可信的是成吉思汗生前对这座山峰极为崇拜,将其册封为四座圣山之一,这或许跟成吉思汗(铁木真)及其部下早年间曾多次在山中成功躲避敌人追杀有关,铁木真相信自己得到了山中神灵的庇佑。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即大聚会)宣布建立大蒙古国并获得成吉思汗的尊号。不儿罕合勒敦山也成为蒙古乞颜部早期发展和蒙古帝国建立过程中一系列战争和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成吉思汗对圣山的册封使得蒙古人的山岳崇拜传统取得了官方的地位,这种山岳崇拜基于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萨满信仰,15世纪晚期随着佛教在蒙古的兴起萨满教逐渐衰落,直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复兴迹象。1995年,不儿罕合勒敦山成为蒙古国家祭山,由国家资助的圣山祭祀仪式每年夏天举办,祭祀采用萨满仪式同佛教仪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除了沿20公里长的朝圣路线分布的三座主要的敖包(祭祀用石头堆)以外,不儿罕合勒敦山附近罕有其他建筑。三座敖包曾在17世纪遭到损毁,现已修复。圣山及周围还发现了八百余处墓葬,显示出此地与12至14世纪发生的一系列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的关联。

 

外贝加尔山脉景观 Landscapes of Dauria


乌唐自然保护区

外贝加尔山脉景观(又译达斡尔景观)是从蒙古东部延伸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达斡尔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遗产区总面积9126.24平方公里,共4片遗产区,主体是蒙俄边境的蒙古达斡尔严格保护区(Mongol Daguur SPNA)及俄罗斯达乌尔斯基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和黄羊谷自然保护区(Daursky SNBR and Valley of Dzeren Nature Refuge),面积8858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了其余3个遗产区分别是是蒙古楚钦湖泊群(Chuh-Nuur Lake cluster)、乌唐自然保护区(Ugtam Nature refuge),以及俄罗斯达乌尔斯基国家自然生物圈保护区的森林草原

蒙古旱獭

成群的黄羊


遗产地涵盖了达斡尔草原北部的多种生态系统,从草原、森林、湖泊、湿地到荒漠和苔原。其自然价值在于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以及点缀其间的湿地与河漫滩,为众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如珍惜鸟类白枕鹤、大鸨、遗鸥以及其他种类的数以百万计的候鸟。此外,遗产地还位于黄羊重要的迁徙路线上,也是濒危的蒙古旱獭和渐危的兔狲的繁衍地。


值得一提的是,咨询机构一直建议将本项目扩展至中国,以涵盖更多的森林草原和关键的栖息地,特别是候鸟和黄羊的栖息地。而我国“呼伦贝尓景观及古代少数民族发祥地”也正是预备世界遗产。



蒙古国的预备遗产列表(共12项)

今年申遗未成功的鹿石遗址

将于明年申遗的蒙古阿尔泰高地的遗产点”Altai Tavan Bogd国家公园“

项目名称

项目中译名

备注

Desert Landscapes of the Mongolian Great Gobi

蒙古大戈壁沙漠景观


Cretaceous Dinosaur Fossil Sites in the Mongolian Gobi

蒙古戈壁白垩纪恐龙化石地


Eastern Mongolian Steppes

蒙古东部草原


Amarbayasgalant Monastery and its Surrounding Sacred Cultural Landscape

庆宁寺及其周边文化景观


Baldan Bereeven Monastery and its Sacred Surroundings

巴尔丹贝勒稳庙及其周边


Sacred Binder Mountain and its Associat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宾德圣山及相关文化遗产点


Funeral Sites of the Xiongnu Elite

匈奴贵族墓葬


Archaeological Site at Khuduu Aral and Surrounding Cultural Landscape

Khuduu Aral考古遗迹及周边文化景观


Deer Stone Monuments, the Heart of Bronze Age Culture

鹿石遗迹及相关遗产,青铜时代文化的心脏

2021年申遗项目,被要求补报

Petroglyphic Complexes in the Mongolian Gobi

蒙古戈壁岩画群


Highlands of Mongol Altai

蒙古阿尔泰高地

2022年申遗项目

Sacred Mountains of Mongolia

蒙古圣山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