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随笔 |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社会学研思 2021-10-29

遇到糟心的人和事,父母总说“吃亏是福”,意即忍忍算了,最多也就是说他/她将来指不定栽在谁手里。而对年轻人来说,大概很难接受这样的观念,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熟人社会,流动率低,这意味着社交规则的稳定性,所以今天吃的亏,可以使我在明天后天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更好地适应于社会,而且彼此不撕破脸,才能在抬头不见低头见、谁知何时用到谁的社会和谐相处,自然是福。

而在今天的陌生人社会,一则有太多短暂、即时、不确定的社交纽带,今天我和甲某发生的争执,忍住了又不能确保明天我和他/她就交往顺利,所以没必要吃他/她的亏。

二则身处个体化时代,合法性的游戏规则从“为他人而活”变成了“为自己而活”,既然自己的权利、诉求和感受是第一位的,那还吃什么亏?

这两点原因兼具有社会结构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色彩。在前者,特定的社会环境(传统/现代)型塑出特殊的互动规范。在后者,对情境的理解和判断(他人导向/自我导向)影响了我们的行为特别是社交网的形成(以后处不处、怎么处)。

另一方面,梁漱溟先生曾将中国文化的特质概括为:职业分途,伦理本位。那样的社会孕生出了隐忍型的人格。而在等级分层(所以有了欺软怕硬的恶心现象)和利益本位(所以行动本身就是目的、追求有用性和效率而不是价值的目的理性占了上风)的今天,我们的人格更多的是自足型的。

在隐忍型的人格特征中,吃亏是福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而对自足型的人格特质而言,吃亏是福丧失了被认同的基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