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因雨和杜韵》解析

 momo666 2021-10-29
    王阳明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之多不可胜数,尤以赴谪龙场期间创作的诗歌为佳。正德元年(1506),宦官刘瑾擅权,南京科道戴铣等以谏入狱,阳明上疏抗救,因此得罪刘瑾而受廷杖四十,曾一度气绝,后又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无论赴谪途中,还是谪居西南万山丛棘之中,他常以诗歌排遣心中的郁情。其时诗作多半以情入诗,意象清醒,笔触细腻,人情馥郁,深得唐诗风韵,几乎没有玄味十足的哲学说教,诗也因此而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因雨和杜韵》即是一例。
  晚堂疏雨柴门,忽入残荷石盆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
  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历代“放逐诗”与“退隐诗”多传世佳作。屈原陶潜自不待言,细察阳明诗亦如此。其“游子望故乡,泪下心如摧”(《阳明全书》卷十九《采蕨》)和“夜弄溪上月,晓陟林间丘”(《诸生夜坐》),无不与屈原的深沉悲怆、陶潜的淡泊洒落息息相通。这一方面是源于内心的热情,一方面又因命途多舛而使情志回溯逆流,故作一种绝意功名、脱身尘网的姿态;拯救与逍遥,悲悯与恬适,放心不下或者不如归去……诗人莫不在此两者之间飘来荡去。这一点,我们单从《因雨和杜韵》一诗中,便能非常完整地感受到。
  《因雨和杜韵》为阳明赴谪龙场途中所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由于境遇的改变、自由空间的扩展,诗人身陷囹圄时的沉痛、绝望心情,已大大缓解;较之于“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不寐》)、“来归在何时,年华或将晚,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屋罅月》)时的落泊心态,其时的情志虽说还不怎么高扬,但已明显有所回升。然而,作为精神与肉身俱为漂泊者的诗人,他的内心冲突却丝毫不曾稍减,那份失落的痛楚,依然令他耿耿于怀。故而诗的前四句,就显得潜气内转,苍凉沉郁。诗中,诗人用了许多冷色的意象,诸如“疏雨”“残荷”“白发”“黄昏”“荒径”等等,出色地创造了受挫的情绪气氛。尽管原先那种噬心的沉痛被冲淡了,但仍冲不去诗人内心深处的紧张和眷恋以及因触犯禁忌而横生的放逐感。
  诗的首句写道,“晚堂疏雨暗柴门”:暮色降临,天空又有浓云密布,坐在堂前望出去,大颗雨滴正稀疏落下;院子前的柴门,也已愈见灰暗朦胧。好在主人公此时此刻已有了歇脚栖息的地方,才有一点闲情凝神睇视那骤然大作的雨点,“忽入残荷泻石盆”。比之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来,则无疑是另一种情调的日暮投宿图。首联已如此压抑低回,其后两句就更显得日坐愁城了。颔联完全按照格律诗的要求,对仗工整且耐人寻味,“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疏雨未几,顿作倾盆大雨,密密麻麻,如针尖在万里江面跳跃;苍苍茫茫,更如一簇簇立时生就的白发。风雨堂前,灯火如鬼火般摇曳;几个天涯倦客围坐一团,相顾无言。紧接着颈联是两句流水对,分明有峰回路转之势。诗人欲扬先抑,不思归顺,渴望着精神上的再生;“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颇有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劲头。然而,精神上的再生又谈何容易。既然羁旅天涯,拯救无望,又蒙受如此屈辱和失败,那就祈求一份解脱的宁静吧,何况故园(浙江余姚)又有先人(严子陵)已成万世楷模。于是,诗人顿生退隐之念,率先在自己的精神上夺路而逃,极欲返回自己的家园:“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
  至此,我们不妨与杜甫原诗白帝》作一比较。杜诗的末两句是这样的:“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两相参照,思路均异。杜诗的“沉郁顿挫”历来是有口皆碑的。就如《白帝》诗中,从“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开始,到“古木苍藤日月昏”、“千家今有百家存”,再到“恸哭秋原何处村”,一路写来,诗人自始至终都忧心忡忡,万民安乐系于寸心。整首诗,景象之惨淡,犹如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村图。很显然,较之于杜甫一以贯之的拯救状,阳明则毫不掩饰其深刻的矛盾感,故而诗到结尾,才表露出一副物我两忘的逍遥貌来。对此,我们也许能获得这样一个启示:正因为王阳明的这种与现实的解的姿态,以及作为智者的宽容精神,才使他没有以大诗人而是以大哲学家得以流芳后世。
  顺便一提,读阳明《因雨和杜韵》一诗,我们似乎还应联系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及其作品。据《唐十才子》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性耿介,不事权要”,所以他同样也是宦途坎坷。阳明在诗中虽没有直接以司空曙自况,但受其诗风影响却不容置疑。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一诗中,有“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之句,阳明诗第一句即是“晚堂疏雨暗柴门”。而司空曙的《金陵怀古》前两句为“辇路江枫暗,官庭野草春”,一抑一扬,有如王阳明的“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余菊尚存”。所不同的是,作为其后的心学大师,其主观色彩更为强烈罢了,所谓“世远莫见其面,睹文辄见其心”(刘勰《文心雕龙》)。司空曙另有一首《江村即事》,开首两句“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便有一种子陵再世的味道,那种脱然无累的潇洒想必颇为阳明所称道,故而才有“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的释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