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槐花香”。槐树通常在夏季的五月始开花,当山林庭院里的槐花盛开时,散发着浓浓的清香气,这时最忙碌的是一群群来采花的蜜蜂,用槐花酿出的蜂蜜香甜怡人,营养丰富。 在五月开花的主要是“刺槐”,因为它的枝叶上有刺,植物学上叫托叶刺,长在小枝条上。刺槐又称洋槐,其原产地为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后被引种到世界各地。有资料显示,刺槐于我国清代的1877-1878年由日本引入,最初的引入地就是我们的青岛地区。 在槐花盛开的时节,也忙了不少采摘槐花的人们,提着篮子、拿着钩子,……。在饥荒时期,槐花曾是人们的“充饥度荒菜”,但吃多了会引起颜面浮肿。现在生活富裕了,人们则用槐花尝鲜,“槐花包子”也就成了餐桌上的一种美味。 相反,开花很晚的国槐,其味道要苦得多,一般人们不会去采摘来食用,而是把它入药。所以说,国槐又称“药槐”,人们誉称“金药树”。 槐树上入药的主要是槐米(槐花)、槐角、槐子。 01 槐米——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槐花(槐米)入药始载于《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豆科植物槐树的花蕾。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初开时采收的花朵,称为槐花。二者比较,以槐米的气味浓厚而药力较足,一般处方常写槐米。已经开了的花没有多大作用,寇宗奭云:“凡使槐花,须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入药炒用。” 槐米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其主要功效应用为: 1.清肝泻火 用于肝火上炎所致之头胀头痛、目赤眩晕等证,可单用煎汤代茶饮,或与夏枯草等配伍。清肝泻火宜生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槐花含有芸香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降低血压。所以用槐米治疗高血压属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者。 把槐花做成袋泡茶,主要是降低血管的脆性,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凉血止血 本品苦寒沉降,偏于治疗下焦的出血,如便血、痔疮下血等,常配伍栀子、黄连等同用,亦常与地榆相须为用。本品善清泄大肠之热而止血,一般要炒用,止血作用更强。 现代使用槐花,广泛应用于治疗吐血、鼻衄、尿血以及妇女崩漏下血等。 有报道用于银屑病患者,用槐花研粉,每服3克,日服2次,治疗53例,结果6例痊愈,22例有显著好转,19例有所进步,6例无效。 02 槐角——痔疮圣药 国槐又叫豆槐,花在开过之后,慢慢长成一串串圆鼓鼓的荚果,那就是槐角了。枝头上饱满的槐角垂下来,摇摇晃晃,像一串串小灯笼一样,有的地方俗称它为“九连灯”。 《神农本草经》载:“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创,妇人乳瘕,子脏急痛。”这里的槐实即今药用之槐角,《本草备要》中首用槐角之名。 槐角的主要功用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由于炮制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别,生槐角清热凉血,苏颂《本草图经》有槐角“主头风,明目,补脑”之说,可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等症。 炒槐角凉血止血,用于肠热下血、痔疮出血。如常用的槐角丸,即由槐角、地榆、当归、防风、黄芩、枳壳组成,主治五种泻风便血,痔漏脱肛。 《百一选方》治脱肛,用槐花、槐角,上二味等分,炒香黄,为细末。用羊血蘸药,炙熟食之,以酒送下,或以猪膘去皮,蘸药炙服。 明代医家倪朱谟曾有一方,主治吐血、咯血、呕血,或鼻衄、齿衄、舌衄、耳衄,用槐角八两,麦冬五两,水煎熬膏,每日早中晚各服三大匙。由此可见其止血之广。槐角的主要成分含芦丁、槲皮素、槐角苷等黄酮类化合物等,种子中还含有脂肪油、多种生物碱、植物凝集素等。研究表明,槐角能促进血液凝固的速度,减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有抗炎止血作用,故对肠出血、痔疮出血、膀胱出血等有良好疗效。 注意的是,孕妇忌用槐角。《重庆堂随笔·卷下》:“独槐实既不能安胎而反堕胎者何也?则《本经》主子脏急痛一言已括其义矣。子脏即胎宫,属任脉,为受精之所。急痛者,因交合不节所致。槐实专通任脉,直达子宫,能涤射入之精,而泻淫欲之火,故孕妇用之,其胎即堕。” 03 槐子——滋补肝肾,明目乌发 槐子,即国槐的种子。槐角荚内有扁平的种子一至六粒,种子呈肾形、黑褐色。《名医别录》记载槐角“久服明目益气,头不白,延年。”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主明目令发不落方,即单用槐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上说,南朝梁人庾肩吾常服槐豆,年九十余,目观细字,须发皆黑。 对于槐子的作用机制,清·张璐在《千金方衍义》称:“槐禀虚宿之精,而子专益肾,补益水轮之功独充,并可傍及于发,发乃血之余,任脉所主,任为阴脉之海,肾之外垣,天一生水之源,故主目与发也。” 现代研究表明,槐实对防治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血管性紫癜等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槐豆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药材性状】念珠状,长1~6厘米,直径0.6~1厘米。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皱缩而粗糙,背缝线一侧呈黄色。质柔润,干燥皱缩,易在收缩处折断,断面黄绿色,有黏性。种子1~6粒,肾形,长约8毫米,表面光滑,棕黑色,一侧有灰白色圆形种脐;质坚硬,子叶2,黄绿色。果肉气微,味苦,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肝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属止血药下分类的凉血止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6~9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或嫩角捣汁;外用:适量,水煎洗;研末调敷。用于肠热便血、痔肿出血、肝热头痛、眩晕目赤。 【药理研究】降压;增强心肌收缩力;抗氧化;降低胆固醇;抗炎;提高耐氧力;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抗生育等。升血糖:家兔注射槐角浸膏后1小时血糖升高,同时出现尿糖,但此反应仅为一时性,注射后1日即恢复;抗菌:槐角含有杀菌物质,能对抗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毒性:槐豆仁及槐豆仁连皮制成浸膏,于家兔皮下注射,可使红细胞减少,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蜥蜴及小白鼠可使其中毒致死。 【化学成分】本品含染料木素-7-β-D-纤维素二糖苷、染料木素、槲皮素、芸香苷、金雀花碱、苦参碱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