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 · 开幕 2021年10月28日,“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汇聚来自法国、葡萄牙、英国、荷兰、美国、瑞士、中国七个国家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为观众呈现全新视角的贸易陶瓷和跨文化交流特展。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中方嘉宾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光勇,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副局长褚晓波,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外方嘉宾有法国驻沪总领事纪博伟,葡萄牙驻沪总领事伊萨瓦,英国驻沪总领事胡克定以及上海博物馆捐赠人倪汉克。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举办的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极高的展览项目,是疫情之下全球博物馆力量与国际合作的精彩案例。在此次展览中,上海博物馆以全新视角和策展理念,讲述早期全球化中的中欧贸易与文化交流,汇聚206件/组重量级中外陶瓷与油画作品,倾力打造兼顾学术脉络与观赏趣味的展览。 开幕仪式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 嘉宾参观 16世纪开始,随着欧亚交通新航线的开辟,中欧贸易与交流日渐频繁。瓷器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商品之一,源源不断地输出海外,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发展,也记录了当时图像、设计、技术与观念的交流,是东西文化间对话与互动的载体。本展览以陶瓷为媒介,呈现当时的世界贸易和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 序章:从中东到欧洲 大航海时代之前,中东地区的中转是东方货品输入欧洲的重要路径,辗转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稀少、价格高昂,是仅供权贵阶层消费的奢侈品。展览以三件颇具传奇色彩的器物开篇,揭示中欧贸易全面成熟之前,中国瓷器自中东输入欧洲的方式。这些精美的器物不仅见证了特殊的流通历史,也开启了此后东方瓷器风行欧洲的先声。 猜猜这些器物如何从中东辗转到达欧洲,滑动图片,查看器物的传奇旅行记。 这件珍贵的青花执壶曾随郑和下西洋船队远航,是明朝赠予中东的外交礼物。1547年,法国派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觐见苏莱曼一世,随后将其携回法国。它两次作为外交礼物,联结中国、中东与欧洲,极具传奇色彩。 青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永乐(1403—142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1582年,德国埃伯哈特·冯·曼德沙伊德伯爵前往耶路撒冷朝圣,次年于奥斯曼帝国购得此碗,这是中国器物经由旅行者之手,从中东流通至欧洲的著名实例。 青花矾红描金缠枝莲纹碗 镶嵌鎏金银座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1522—1566年) 鎏金银座约1583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镶嵌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此碗来自中东,1514年乔瓦尼·贝利尼在《诸神之宴》中绘制了类似青花碗。当时中国瓷器多由威尼斯商人从中东贸易至欧洲,出现在威尼斯画派作品中绝非偶然。(继续滑动查看西方油画中的青花碗)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弘治—正德(1488—1521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来自叙利亚 上海博物馆 ![]() 15世纪中期以降,经由中东联结东西方的传统商路颇受阻滞,欧洲船队于海上不断扩张,探寻新领地与贸易路线,席卷世界的大航海时代自此开启。 葡萄牙人最先东来,西班牙、荷兰紧随其后,瓷器作为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见证了16世纪中西贸易的展开。器物面貌的变迁也反映了17、18世纪中欧贸易主导权由葡萄牙向荷兰、英国东印度公司渐次转移的过程。本单元汇集代表性贸易瓷器及沉船出水器物,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中西贸易的历史发展及贸易网络的延伸、变迁。 ![]() · 中欧贸易的展开 1498年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卡利卡特,开辟了欧亚交通的新路线,此后持续东进,到达中国沿海,揭开近世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深刻改变了欧亚贸易格局。 在贸易各阶段,葡萄牙都订制了特殊的纹章瓷器。本章器物能够完整呈现葡萄牙在马六甲、浙江、日本、上川岛、澳门等不同时期的贸易史。作为最早的欧洲订制瓷,它们还记录了东西方早期图像交流中的误读,以及当时贸易和宗教文化传播的关系,弥足珍贵。 这些瓷器是为谁订制?见证了怎样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史? ![]() 碗外壁绘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及其子若昂三世的浑天仪标记,是葡萄牙在马六甲建立起东南亚贸易网络之后订制的。浑天仪上的字母书写错误。中西最初交流中,中国陶工对西方纹样的生疏与误写是有趣的现象。 青花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1522—1566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葡萄牙梅德罗·阿尔梅达博物馆 ![]() 这是葡萄牙商人欧维士在1552年订制的,当时葡萄牙人在上川岛、浪白澳等地走私。广东上川岛出土了此瓶残片,证实交易在此完成,这是葡萄牙入居澳门之前在广东外海贸易的历史见证。 青花欧维士1552年订制铭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腹部有天主教耶稣会纹章及圣保禄学院首字母缩写。1594年,澳门圣保禄学院正式建立,此罐很可能为其订制,是葡萄牙入居澳门的见证。早期的订制瓷器数量有限,但天主教器物占比极大,贸易与传教是当时欧洲海上扩张的双重动因。 青花耶稣会徽章纹罐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英国大英博物馆 · 陶瓷贸易变迁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16世纪中期以前,中国瓷器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在东南亚及中东区域。澳门开埠以后,中葡贸易迅猛增长,瓷器外销的重心逐渐转向欧洲。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步取代葡萄牙成为中欧贸易的主导,开启了东印度公司贸易的新时代。18世纪以后,来华贸易的欧洲商人更为多样,荷兰的主导地位又被英国东印度公司取代。展览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贸易陶瓷品种,透过外销瓷器面貌的变化探究中欧贸易主导权的变迁。 ![]() 青花开光山水图盘 明万历—天启(1573—1627年) 葡萄牙阿纳斯塔西奥·贡萨尔维斯博物馆 ![]() 五彩开光盆景花卉图盘 明天启—崇祯(1621—1644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青花人物故事图把杯 明崇祯—清顺治(1628—1661年) 上海博物馆 ![]() 青花英国东印度公司徽章纹盘 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 上海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 展览中的这些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展现了当时贸易瓷器品种的变迁 这只广彩碗的纹饰也与贸易有关,仔细观察,图像描绘了什么建筑与场景? ![]() 碗外壁描绘的是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场景,高杆上悬挂着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六国国旗,商馆中一派忙碌景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清政府将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中外贸易汇聚于此。(继续滑动查看更多文物细节图) ![]() ![]() ![]() 广彩十三行图碗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及局部细节图 清乾隆后期(1770—1795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广州加彩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沉船瓷器与贸易网络 在时间维度中勾勒中西交通史之后,本章着力展现贸易网络在空间维度的展开。沉船是凝固的时空胶囊,而封存其中的瓷器是追索贸易流通轨迹的重要材料,展览精选利纳号、圣迭戈号、白狮号、班达号、万历号、哈彻号、格里芬号沉船瓷器,分属东南亚、西班牙、荷兰、葡萄牙及英国,来自不同水域,共同勾勒出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欧贸易航线、转运网络的时空发展。 ![]() “圣迭戈号”原本是一艘从事贸易的西班牙商船,1600年被临时征用,与抵达菲律宾马尼拉湾的荷兰船战斗后沉没。货仓中保留的青花瓷应该是原船主的货品,主要为景德镇窑及漳州窑产品,是珍贵的西班牙贸易瓷器材料。 青花盘(一组)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明万历中期(约1590—1600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圣迭戈号”沉船出水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伴随着中西贸易的展开,输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异国奇珍,到17、18世纪成为日用餐具、装饰陈设,使用阶层持续扩大。中国瓷器也同时被改装、组合,以适应西方审美与需求,这一过程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灵感,成为中西交流中的靓丽风景。 本单元从全新视角呈现以往贸易瓷展未曾关注的问题:西方人如何看待、接受、使用远渡重洋的东方器物?瓷器如何融入欧洲的生活方式、室内设计以及时尚风潮?东西方的器用、审美差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 油画中的瓷器 早期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是王侯贵胄千金难求的收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被描绘成诸神与圣徒使用的器皿,带有神圣的色彩。17世纪流行的静物画则再现了当时富裕家庭的室内陈设和艺术喜好,墙面、壁炉、橱柜上装饰着来自中国的瓷器,桌面的青花瓷、金银器与丰富的海味果蔬共同构成象征财富与地位的符号。 展览将油画与画中瓷器并陈,透过画作可以步入瓷器在西方的使用情境,体会中国器物对欧洲审美趣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水果与青花盘 亚伯拉罕·范贝耶伦 约1665年 布面油画 荷兰国立博物馆 (点击后) 青花开光水禽纹盘 明万历—天启 (1573—1627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 ![]()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水果、玻璃杯与瓷盖碗 威廉·卡尔夫 约1662年 布面油画 法国瓦朗谢讷美术馆 (点击后) 青花贴塑八仙盖碗 明崇祯 (1628—1644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静物:土耳其毯上的水果与青花盘 (传)西蒙·吕蒂黑斯 1650—1680年 布面油画 荷兰国立博物馆 (点击后) 白釉蓝褐彩人物故事图八棱罐 1650—170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欧洲再装饰中国瓷器 东西方的装饰传统、审美趣味并不相同,中国瓷器有时会被欧洲工匠重新装饰,加饰手法丰富多样,最常见的是添加彩绘。除了西方纹样,欧洲工匠还会从中国、日本瓷器,以及关于东方的版画、图像中汲取灵感,绘制带有远东风情的图饰,将中、日、欧不同风貌融为一体,极具艺术想象力。欧式的立体烫金、加工玻璃的刻花工艺,也都被用来装饰瓷器,仿若一场极富创意的视觉改造游戏,将东西方元素完美融合。 ![]() 腹部原先以釉里红绘狮子三只,在景德镇完成。荷兰彩绘师模仿日本柿右卫门式样,在瓶身添加紫袍剑士及纹样。东西方三个国家的技艺、灵感在同一件器物上碰撞融合,整体风格天衣无缝。 釉里红加彩剑士狮子图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荷兰加彩 英国大英博物馆 ![]() 瓶身原以金、红彩绘花卉,彩绘大师伊格纳茨·普莱斯勒为其添加充满“中国趣味”的图像,这件作品的原彩与加绘相得益彰,普莱斯勒彩绘的瓷器是欧洲王室、权贵争相追逐的收藏品。 矾红描金加彩人物图瓶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加彩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外壁原为酱色釉,德国工匠采用刻玻璃的磨刻工艺,将棕色釉磨刻去一部分,露出白胎,形成对比鲜明的纹饰,瓷器质地坚硬,磨刻难度极高,能够刻出如此流畅的线条纹样,实属不易。 酱釉青花刻花杯、碟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德国刻花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 欧洲镶嵌中国瓷器 中东与欧洲都有镶嵌珍贵器物的传统,为瓷器加装配件可以保护易损部位,彰显尊贵。早期欧洲镶嵌集中在德国、英国等地,18世纪开始,镶嵌中心转移至法国。 奢侈品商人将东方瓷器与不同材质的物品组合,通过镶嵌改变其功能与外观,碗、瓶变身香熏,宗教塑像化身烛台。贵族家装更将这些极富装饰性的器物成组摆放,搭配金碧辉煌的家具、绘画及墙面,营造融洽和谐的装饰体系,构成室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滑动图片,查看镶嵌改装中的奇思妙想与精彩设计。 ![]() 五彩暗花八宝纹碗 镶嵌黄金与红宝石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明万历(1573—1620年) 奥斯曼帝国镶嵌,约1570—1600年 英国大英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 青花博古图笔筒 改装盖杯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明崇祯(1628—1644年) 英国镶嵌,银镀金,约1660—167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 孔雀绿釉弥勒像 改装烛台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18世纪 德国镶嵌,青铜镀金,约1760—178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 庭院仕女图化妆盒 1928年 卡地亚典藏 盒盖嵌片图样 来自路易·卡地亚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盘 左右滑动查看设计 ·桑托斯宫瓷厅与室内陈设瓷器 17世纪以后,东方物品逐渐融入欧洲的室内装饰,诞生了许多瓷器宫室。大约1667年至1687年间修葺的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例,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将瓷器用于室内装饰,猜猜这些瓷器装点了建筑的哪个部位? ![]() 这是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天花板,金字塔形的天花板上镶嵌了272件中国瓷器,这些瓷器在雕花鎏金的木质顶座上绽放光芒,宛若点点星辰,映照出巴洛克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之美。 葡萄牙桑托斯宫瓷厅天花板 (非展品) 左右滑动查看文物介绍 本次展览在展厅内以3D重建技术,再现了这一震撼景观,欢迎前来探索。 ![]() ![]() 东西方的贸易与交往也带来技艺及观念的交汇。陶瓷是理想的载体,见证了古老窑业技术的传播和革新,也记录了早期跨文化交流中,东西方对彼此的认识和想象。 本单元的创新之处是首次系统呈现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的传播与影响,精选越南、日本、中东、葡萄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等地模仿中国的产品,展现中国技艺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也展示西方器物、图像为中国瓷器带来的变化和灵感。此外,更透过陶瓷图像中的异域想象,带来对图像背后的观念与思维定式的思考。 ![]() ·模仿与交流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深刻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窑业发展。亚洲区域内,越南、中东、日本等地都大量仿烧青花瓷器。 欧洲人则一直试图破解中国瓷器生产的秘方。美第奇家族在最初的制瓷尝试中烧造出软质瓷器;葡萄牙、荷兰代尔夫特、法国讷韦尔等地则以锡釉陶技术模仿中国青花蓝白相间的外观;随着工匠的迁徙,欧洲许多地区都开始生产彩陶及软质瓷器,仿烧中国陶瓷的同时,也促进了本土生产工艺的探索。1708年,迈森成功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这些器物酷似中国瓷器,它们究竟来自何方? ![]() 青花镂空壶 15世纪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越南瓷器 纹样仿元代及明初景德镇青花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 釉下蓝黑彩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17世纪中期(1630—1660年)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伊朗熔块胎陶器 模仿景德镇窑青花多头兽拉丁箴言碗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 白釉蓝褐彩人物图盘 17世纪中期 葡萄牙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 葡萄牙锡釉陶 盘壁模仿中国博古纹样, 盘心绘“中国风”人物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 白釉蓝彩博古盆景图瓶 17世纪 上海博物馆 法国讷韦尔锡釉陶 瓶颈部的郁金香纹及腹部的博古盆景 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纹饰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 观音像 约1710—1713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德国迈森炻器 仿德化造型,宜兴紫砂质地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交流绝非单向,中国陶瓷也同样受到海外的影响与启发,滑动图片,查看下列器物的原型来自何方。 ![]() 点击图片,查看原型 (点击前) 五彩花果纹双耳杯 清康熙 (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后) 圣经故事图双耳杯 约1650—1720年 法国利摩日铜胎画珐琅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 点击油画,查看画中瓷器 (点击前) 青花镂空庭院仕女图连通壶 清康熙(1662—1722年) 中国景德镇窑瓷器 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点击后) 白釉蓝黄彩狩猎图连通壶 法国讷韦尔锡釉陶 上海博物馆 · 想象的异域 17世纪后半,一系列东方见闻录的出版助推了“中国风尚”潮流,瓷器中的图像展现了西方遐想中的中国世界,中国陶工同样在瓷器上展现对欧洲的认识。有趣的是,双方对彼此的塑造都映照出自身的影像与认知定式。时至今日,我们对彼此的样貌都已熟知,但思维定式是否依然存在? ![]() ![]() 这对中国乐师像的男子胡须、锥形或宝塔形的帽子、宽松的下装都是当时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特征。然而人物袒露的着装,奔放的姿态,立体的五官,以及使用的乐器,都与中国人的实际形象相差甚远,是抽象的东方元素、具象的西方细节加上想象构建而成的异域风情。 釉上彩中国乐师像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约1763—1794年 德国迈森瓷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壁砖上的观音造型出自17世纪苏州《西游记》版画,画面中的美洲土著造型则来自1671年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全新与未知的世界》,绘制壁砖的彩绘师将中国图像与南美洲土著形象结合,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异域的想象与诠释。 彩色釉陶中国与美洲人物图壁砖 左右滑动查看介绍 约1690—1720年 荷兰代尔夫特锡釉陶 荷兰国立博物馆 ![]() 展厅一隅 ![]() 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携手,与七个国家的十余家博物馆及收藏机构联合,以文化冲破阻隔,用艺术联结世界,共同谱写这一东西汇融的传奇。欢迎在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月16日来到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参观“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 · 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 · 特/展/导/览 参观本次特展时, 您可以使用上海博物馆微信导览功能。 1 |
|
来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