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立即进京赶考,并一朝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任了知府,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不过,他首次当官并不顺利:
就是说,当上知府不到一年工夫,贾雨村就被革职了。这是何故? 那么具体是什么呢?文中只说了八个字:贪酷之弊,恃才侮上。 看起来非常清晰,但又非常模糊。究竟是怎么贪?怎么酷?怎么恃才侮上?结合上司(应该就是被侮的那个“上”了)所参内容,是“性情狡猾,擅纂礼仪”,又似乎更模糊了:怎么个狡猾法?怎么擅纂礼仪了? 等于说,贾雨村被革职,其实有点没头没脑。而我倾向于认为,贾雨村其实很可能是被上司和同僚合计“摆了一道”。 第九十九回写到,原在工部工作的贾政因为为官勤勉,朝廷为显示重视,放了贾政外任,做江西粮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农业厅厅长。不过,贾政这首次到地方做官也跟贾雨村一样,没过多长时间就被上司参劾撤职了。 我们讨论过贾政当官失败的原因,认为是“为官理想与官场现实”发生了冲突,理想输给了现实。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但这一把火并没有真正烧起来,因为他碰到了“官场潜规则”的阻碍。概括地点一下: 一方面来自“上”。他的直接上级是节度,比如节度衙门里重要人物过生日,“别的府道老爷都上千上万的送了”,原因是“京里离这里很远,凡百的事都是节度奏闻。他说好便好,说不好便吃不住”。可是贾政对此却没有什么敏感性。 我们知道结果是,贾政后来连出门办事都找不到人抬轿了,连厨房的钱都要贾政用家里带来的银两支付了。 他的工作进行不下去了。所以后来,贾政又索性随他们去了。 结果清官没成名,好官没当上,不久就因“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被参撤职了。 他们二位应该说是完全不同的,贾雨村灵活多了。不过还是可以相互参照一下的。 先看贾雨村的“问题”之一:有些贪酷之弊。理解“贪酷”这个词,意思大概就是贪婪、冷酷,那么贪婪的是什么?冷酷是对谁? 结合贾政的情况,我觉得贪婪有两层意思,一是贪污,二是贪功。 贾雨村贪污受贿是很可能的,毕竟他被革职后,还是有一笔钱可以把家小安置到老家去,不像贾政那样不仅没贪到什么钱,反倒把家里的钱贴进去不少;但是也不会贪太多,因为贾雨村革职后游山玩水,不久身上没钱了,需要去给甄宝玉、林黛玉他们去做家庭教师赚几个钱了。 那么“冷酷”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的想法是,因为要贪功办事,所以平时估计不太注意方式方法的,像贾政一样,想到要做什么事,就一意去做,不搞什么迂回;并且贾雨村肯定会比贾政更执着,更坚决,不管别人怎么想、利益会受什么影响,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会受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比如扣奖金之类),这样一来,自然就显得“酷”了。 前面已经提到贾政对直接上级“节度”家里有人生日之类的事不敏感、不关心,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与上级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工作关系,我干我的,有关工作情况我及时向你请示汇报就行了,咱也不做朋友,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大家互不搭界。 但事实不是这样啊!贾政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工作干得好不好,恐怕还真的就在对“生日”之类的事重视不重视上呢(当然,这放在我们当下是必须批判的)! 他这样一来么,又是把自己给孤立了:“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仅上级有意见,同僚们也有想法。 再看上司根据上面两个问题参劾贾雨村时所说的“性情狡猾,擅纂礼仪”,奏本上应该是举了一些实例的,不然皇帝也不至于“大怒,即批革职”,可惜我们无缘得见,不敢妄加揣测;但根据“本府官员无不喜悦”,表明必定是他们的利益(特别是不正当利益)受到了影响,早巴望着贾雨村走掉了。 “擅纂礼仪”则很可能在于他对当地的婚丧嫁娶、升学生病等等操办酒席、收受礼金之类的事作了些新的规定,使得当地官员的一些“灰色收入”受到了影响。当然,上司的奏本里是不是会这样写的啦! 贾雨村初次当官被革职的原因就讨论到这里,对他来说这只是仕途上一次深刻的教训,等他东山再起,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和局面了。 以上讨论中的私意揣测之处,欢迎朋友们批评,敬请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