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职警察的律师追梦记:而立之年开启新的人生

 熊猫法律星球 2021-10-29
作者:董冬律师

跳出体制后,有不少朋友关心过我跳出体制后的感受如何,也有不少体制内的朋友跃跃欲试。近期,更有不少朋友牢骚满腹,找我吐槽。本文记录了我在体制内和跳出体制后的心路历程,希望给大家有些许参考。

1

我在围城内

2012年8月1日,我参加公安工作,被分配在苏南某乡镇派出所。虽然是最基层,但该派出所是多年连续的全国一级派出所,在各个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对民警的要求也特别高。在服务群众方面,可以用师兄的一句话说:“这里是真的讨好老百姓”。

从警生涯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有个60多岁的拉货司机报警称在送货的时候被人拦路打了。我给这个老人做了详细的笔录,并对其可能的“仇家”一一分析。经过分析研判后,将嫌疑人抓到,依法处理并赔偿了老人的医药费等费用。老人非常感激,第二天送了一面锦旗到派出所。这是我第一次收到锦旗,非常感动。

但这不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而是四年后的一个下午发生的事情。那天下了瓢泼大雨,我开车在乡间田野出警,不小心一侧轮胎陷入旁边的小河,一直开不出去。

这个时候,这个老人正好拉货路过,他认出我后非常激动,大声喊了一声“董警官”。我已经忘了这个老人,没想到他依然记得我。接着他二话没说,立马找了绳子帮我把警车从小河边拉出。这事虽小,但一直让我铭记“做好人,会有好报,做好警察,百姓会拥护”。

第二件事,2015年左右一个夏日的凌晨1点多,接到报警称有人打架。我带着处警队弟兄到了报警地点,但是没有发现报警人,电话也联系不上。我们在报警地点1公里范围找遍每一个巷子角落,找了快一个小时,最后在靠近河边的一个小路上看到报警人浑身是血(画面太血腥,不做具体描述)。我立马把他送到医院抢救。所幸抢救及时,挽救了一条生命。

在辞职的前夕,我在派出所的最后一次值班,当天深夜接到报警称有几个人喝酒后闹事。我出警到现场,其实这几个人也没做什么,只是喝酒喝兴奋,不让老板打烊。我一下子认出其中一个人是我当年救过的人,他也认出了我。然后他和他的朋友说:“这个警官救过我的命,我们一定要听他的”。然后他带着朋友一起回家了。小事虽小,但这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快感和成就感,甚至让我纠结到底要不要辞职。

第三件事,是案件方面的。一个未成年女孩因为叛逆离家出走一千多公里,到了我辖区找他的网友。当天他的网友叫了几个人一起喝了好多酒,然后该名男子将醉醺醺的女孩带至宾馆,正欲不法,女孩吓得魂飞魄散。

这时我接到报警称隔壁房间有人求救,我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场抓获了嫌疑人,但该嫌疑人矢口否认。因为我是兼任现场勘查员,很多犯罪现场的我都是第一个到并且负责后期侦查。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证据搜集程序,固定了所能固定的所有证据,并且和法制不停沟通,整整24小时,一刻不停,最终法制认可我搜集的证据,该嫌疑人被刑拘,当时可以说是内心正义感爆棚。


事发后三天,女孩的父亲将受到惊吓的女孩接回家。目送着他们父女离开,我竟然有点不舍这个跟在屁股后面两天的小妹妹,默默希望她不要再叛逆,继续读书,不要再遇到坏人。

小城故事多,在写本文时,脑中浮现出无数当年接处警和办案时的场景,回忆都是甜美的。记得我的第一任刑警队长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他做警察最骄傲的事情就是带嫌疑人指认现场,这个时候,我们警察可以抬头挺胸。

但是对未来的渴望、体制的束缚、自身身体的原因和一个师弟的不幸等原因让我最终还是决定离开体制。在体制的最后一天,走在递交警官证的路上,那一刻,我的泪水不禁从眼角滑落。我亲吻了一下神圣的警徽,独自哭泣好一会才登上去往政治处的电梯。

2

拥抱互联网

2019年,怀着对体制外的向往,我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因为当时司法考试尚未通过,能选择的职位不多,我选择了加入互联网公司,担任安全部反舞弊经理。

互联网公司的快节奏超出我的想象,上班的第一天便是加班到接近凌晨1点,加完班,提着大包小包到了公司安排的宿舍,我的心拔凉拔凉……这房子年纪比我还大。

楼梯是木头的,走上去咯吱咯吱响的那种。宿舍是一室一厅改造成的双人间,每间2人。每个房间里放了两张一米三的床,除了走路的通道,再无其余空地。更不幸的是,买的洗漱用品在包里被挤压开,流到被子、枕头上全是洗发水。我惆怅地在门口抽根烟,被一个上海阿姨叨叨了半天。

破旧不堪和以前所里宿舍安排的大标间形成鲜明对比,心理落差巨大:大上海的繁华只是表面的,有无数打工人寄居在城市的一角。我不断的安慰自己,以后再也没有冬天深夜的报警铃声,再没有各种纠纷的嘈杂,也不会心率不齐......

从相对“懒散”的工作环境,到追求狼性的企业,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一直追求进步的我不甘落后,每天最先到、最晚下班。用同事的玩笑话说“你真特么卷,内卷都是因为你”。其实我不是卷,只是希望能做好手头之事。但即使这样努力,我还是很难适应互联网。

总结一下,我想原因大概有这两点。

第一,是工作的难度和领导的压力。工作上,民企没有侦查权,想要查一个员工是否存在腐败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而公司高层对腐败问题的痛恨程度几乎到了就要“水清”的地步。

第二,身份的落差。毕竟从以前的甲方,到现在乙方,“官本位”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剔除。即使出来之前也考虑到,但真正去求甲方办事的时候,发现原来甲方可以这么牛。也难怪家人总是嘲笑我“你就是以前太认真,把自己搞的那么累”。

不过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我也在过怀疑与后悔中徘徊。真正融入互联网,是从一起案件的成功办理开始。

这个案件经营了半年之久,在行动那一天,我晚上12点下班,凌晨3点起来继续寻找证据。凌晨6点发现证据可以控告一刹那,我瞬间有回到当初做警察破案时的快感和成就感,最后该案成了公司史上最大的一起腐败案,可以说是引发了移动互联网某行业的地震。

互联网的节奏快到,即使在这里两年了,我对大上海对依旧是那么陌生。但回望过去的两年,整体上谈不上后悔。

首先,确实开阔了眼界,见识到中国顶级城市、顶级互联网公司商业发展模式。其次,掌握了先进的企业反舞弊理念和技术,这为我以后做律师开展刑事控告业务奠定了基础。第三,和公司里985、211的高材生和一些年薪据传有8位数的人一起工作,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向他们看齐的决心。

互联网公司讲究拥抱变化,入职一年后,公司拓展一块体量巨大的新业务,我随之也跟着飞去全国各地“分公司”查处腐败的问题。企业出差不像体制内的出差,周末还可以休息,我们出差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是晚上8点至凌晨4点,不分周末,这是导致我第二次辞职的重要原因。

至于说第二次辞职的原因,最主要是个人觉得在公司,后期更多的是“消耗”而不是成长。也就是利用以前的工作经验开展企业的反舞弊工作,真正学到的工作上的东西不是很多。即使成长,也更多是学习一些管理,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职位不多,跳槽又有很多竞业限制,最终还是决定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三篇。

3

追逐律师梦

可能是体制内出来的原因,内心还是追求一种稳定。看多了网上所谓的35岁言论(35岁以后很难找工作),吃完青春饭后,35岁的我可能很难再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需要掌握一门可以吃一辈子的技术。于是我捡起曾放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一次性以较高分数通过考试。

下定决心离开互联网后,我便开启了寻找律所之路,主要就是两种方式:一是投递法律招聘公众号、求职网站;二是通过“上海市律师行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该律所的情况。我的上述两段工作经历,也的确给我的履历加了些分,收到不少大所的offer。

在寻找律所过程中,很偶然的一次机会,遇到也从体制出来的检察院的朋友和警校的师兄,他们盛情邀请我加入他们苏州的团队。考虑到我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成本和社交情况,我选择回到苏州加入他们。

幸运的是,所内氛围很好,而且在工作之初,主任他们就给予我莫大的帮助,对我言传身教、知无不言,从接待客户到法律服务结束,每一个细节,都给我做了讲解和示范,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从律之路不是全程顺风顺水,从警察到律师,更要学会心态的转变。这种改变来自两方面,一是面对公权力机关,二是面对当事人。

记得刚开始代理控告时,到当地派出所报警,从上午等到下午,无人接待,在大厅坐了一天,好不容易有人接待,态度上也是“你懂得”。警校有个传统,不管相互是否认识,师弟见到师兄还是很客气的。

面对师弟的爱答不理,未免有点心寒,但毕竟此刻身份不同,自己以前遇到律师,也是像“敌人”一样看待,觉得律师总是喜欢搞事情,此时做好心理调适最重要。

当事人的压力则是来自各个方面,有对结果的期盼太高,有对服务过程的不满。记得有个当事人家属,明明我们已经做的很到位,每个阶段都及时跟进和沟通,却还是各种理由冷嘲热讽和挑刺,总是信奉“走关系”和以为找律师就可以无罪,哪不知刑辩律师做的更多的是防守。

总之,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现在在律所,虽然也会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但这是必经过程。没案子时候可以学习新的知识点或者研究各种类型的案件,不断更新知识库和技能包。我仿佛饥渴的鱼重新回到大海,工作之余,给企业做法律顾问,也是尽我所能为企业服务

我的理念就是: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会将它努力做好。

最后以我老师的一句话以自勉:“优秀是一种品质,优秀的人到哪都是优秀”。

期待我的律师道路未完待续......

PS:本文是从一个基层派出所刑警离开体制后的角度写的,从体制内不同岗位出来,对应的企业和岗位不同,境遇也会不同,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

董冬律师:从事多年刑事侦查及上市电商公司安全与合规工作,现就职于上海靖予霖(苏州)律师事务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