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漏粤语,即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勾漏片。
主要分布在桂、粤交接地区。使用人口大概有1000多万,属于比较大的一个粤方言部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最早的本土汉语方言。产生于百越族时期并在隋唐时期受汉语影响而成型。其口头语和其他广西粤语及广东粤语的差异较大,音系复杂,与广州话相比,双方对话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方言发源
勾漏片粤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中形成最早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原秦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行政区: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9郡,并于公元前106年置交趾刺史部。交趾刺史部的监察寓所在赢娄(今越南北部)龙编(今越南河内)苍梧广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和南海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互相替换没有固定治所。直到公元217年交趾刺史部改为州广信才成为州治但为时不长,后孙权又将岭南交州的州治从苍梧广信迁到南海的番禺(今广州市)。
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三江汇合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达南宁,溯江转北流江 、南流江向南可达越南,向北可经桂江或贺江接湘水、潇水进入中原。
历史条件
勾漏片方言与桂北平话 、土话在古代是同属一个由桂江、贺江、西江三江流城相连形成的政区 。自汉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三国景帝孙休七年(公元264年)析交州置广州,上述方言区均同处交趾刺史部。《后汉书,郡国志 》 。唐李贤注 “王范 《交广春秋 》曰 '交趾刺史部驻赢楼县、元封五年移驻苍梧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及与其相连的旧广东封川县地),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七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广西 、广东、海南及越南中部以北等岭南广大地域。
分布
勾漏片方言是指今分布于桂东地区的,
梧州市郊以及下属的苍梧县、藤县、蒙山县、岑溪市,
玉林全市以及下属的北流市、容县、兴业县、博白县、陆川县,
贵港市(贵县)以及下属的桂平市城区外、平南县县城外部分地区,
贺州市郊(贺县)以及下属的昭平县部分地区,
桂林市下属的阳朔县、永福县、平乐县、荔浦县部分地区,
柳州市下属的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部分地区,
来宾市下属的合山市、象州县、金秀瑶族自治县 部分地区,
等县市的一种连接成片的次方言。主要分布广大农村。
以上地区的县、市志和当地群众称它为 “白话”、“土话”、“土白话 ”、“地佬话 ”或 “本地话 ”等。
随着研究深入,罗(罗定)广(广宁)片粤语这个较新的概念,将肇庆、云浮部分地区的勾漏片析出。
勾漏片又与广西桂南平话有不少相似之处。
代表方言
勾漏粤语的代表有贵港话、玉林话、地佬话、北流话、封川话、藤县话、蒙山话等。
现状
勾漏粤语(如果加上以前不独立分出的罗广粤语)单单以母语人口和覆盖地域来看,乃是两广粤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大和人口最多的。
但是由于勾漏粤语(及罗广粤语)的使用居民多为农村或者中小城镇,音系复杂,因此其流通度不高。 大部分勾漏粤语的使用者出村后倾向于使用附近县城的口音或者普通话交谈,而附近县城口音多为邕浔片或者广府片。
勾漏粤语是在梧州地区分布最多的,主要分布乡村,是梧州地区本地语言,很有群众基础,口音众多。 梧州河东以外
即郊区。包括原龙湖镇(河西原住民、南岸各乡村),长洲镇,城东镇。
旧城区口音只在河东,河对面就是另一个世界。河西自从街区往西发展,大量河东人搬迁,口音由主要勾漏向广府发展。由于梧州苍梧的渊源很深,所以郊区的勾漏与附近苍梧县的口音类似。
以下郊区音系是照抄《梧州市志·方言志》
声母22个
说明:
①舌面音[tɕ、tɕʰ、ɕ]分布在西郊、南郊及长洲岛大部分村庄,跟苍梧南五乡片粤语一致;东郊、北郊和长洲岛中部村庄有念舌叶音[tʃ、tʃʰ、ʃ]的,是与舌尖音[ts、tsʰ、s]归并的相同的音位。
②西郊和北郊即长洲、四恩洲、四化洲、龙新、龙华、龙平和平浪没有圆唇化的舌根音 [kʷ]与[kʰʷ],即*见母与*晓、*影母分别与麻、蟹、止、山、臻、梗等摄合口呼韵组合时, 没有圆唇与不圆唇的对立。即“家”、“瓜”不分,都读“家”音。而南部塘源、旺步、高旺,东郊扶典、华堂、思扶及河口跟城区一样圆唇与不圆唇对立。这里取圆唇与不圆唇对立音作代 表。即[k]跟[kʷ]、[kʰ]跟[kʰʷ]对立。 ③[p]与[pʰ]、[t]与[tʰ]、[tɕ]与[tɕʰ]、[k]与[kʰ]、[kʷ]与[kʰʷ]对立,送气与不送气 区分清楚。 ④南郊、西郊有[p]、[t]读为阳声调时,带轻微浊音。如:婆[po˨˧˩]与铜[tʊŋ˨˧˩],近似 [bo˨˧˩]与[doŋ˨˧˩]。特[tɐk212],也近似[dɐk212]。 ⑥零声母的[j]、[w]发音时有轻微的摩擦成分。[w]实际读音为[v]。 ⑦[ø]零声母代表只有韵母而无声母的音节,如“爱”[œ˥˩˧]、“恶” [œk˥˩˧]。 韵母53个
说明:
1、郊区话比城区话少了[ɔi]、[ɔŋ]、[ɔk],多了[ɛa]。 2、口语有[au]。[au513],“叫”的意思,亦有人念[ao513]。可见,[au]与[ao]不对立,故归 并为同一音位[ao]。同样,将如下不同音值的韵母作归并,即是:[o]与[ɔ]、[on]与[ɔn]、 [om]与[ɐm]、[uŋ]与[oŋ]、[op]与[ɐp]、[uk]与[ok],以后者作为所归并的音位。[ɔu]东郊实际读音为[ɐu],但不存在[ɐu]与[ou]对立现象,故一律记作[ɔu]。 3、有长元音与短元音的分别,长元音[a:]记为[a],短元音[a]记为[ɐ];长元音[o:]记为[ɔ],短元音[o]仍记为[o]。 4、城区话的[ai]韵郊区话念[ɛa]。郊区话的[ɛa]重音落在a。近郊有部分居民有将[ɛa]韵字念为[ai]韵,视为趋同城区话。 5、城区话的[aŋ],郊区话多数字念为[iŋ],故郊区话的[iŋ]管字比城区话多。 6、城区话的[ak],大部分在郊区话念为[ik],郊区话的[ik]管的字比城区话多。 7、郊区话的[ui]、[un]中的[u],[yn]、[yt]的[y]及[ɔt]的[ɔ]均念得较重。龙平等村庄 [yn]与[un]合壁念[un]、[yt]与[ut]合壁念[ut],此[u]相当[ʉ]。 8、[m].[ŋ]是声化韵母,是单纯的双唇鼻音与舌根鼻音,不与其他声母或韵母相拼, 自成音节。 声调9个
说明:
1、阴平调两个调值并存在不同场合里使用。高降调用得多,高平调用得少。 2、阳平调与阳去调区分清楚。 3、阳上调,有时读慢的有如普通话的调值214。 4、上阴入记音如城区话为55。实际读音短促。 5、下阴人,有读中长降短音。 6、阳入记如城区话,为22,而多读为低降低调,即212。 7、近郊有的居民语音几乎没有曲折调,趋同城区音,不作郊区音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