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不要和我目光接触!| 不要让对视恐惧症战胜你

 新用户3445WI0P 2021-10-29

一个闷热的仲夏午后,一名男孩推开门怯怯地来到我的面前。我问他:“你有什么事吗?我能不能帮你?

 
这位男孩好半天没有开口,在我的耐心诱导下,他才慢慢道出他来咨询的缘由,并一再请求我为他保密,原来他很怕女生的目光。
 
从与他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正读初三的学生,正被这样一种状态困扰:害怕女生的目光,只要一有女生在场,他就会脸发烧,心跳加剧,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快一年了,使他每天都处于恐慌之中。
 
“就拿前一天来说,班上举办文艺晚会,我本来是班里公认的男高音,但我躲着没去,老师同学为此都很生气,我也觉得很懊恼,”他沮丧地说,“他们哪里知道我是多么害怕女生的目光。

按照常理,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有一段自然疏远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这种异常的恐惧状态呢?这里面必定有些更为直接的原因。


想进一步挖掘问题的症结所在:“你能否详细说给我听听?
 
“话还得从小学说起,那时由于我个头偏高,老师总是把我安排在教室的两边坐,我只能斜着眼睛看黑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听课时总爱斜着眼睛看老师。
 
初中二年级时,我的同桌是一位漂亮的女生,她很讨厌我这样,但我看黑板的视线必须得经过她啊。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下定决心要改正这种毛病,结果越改越糟,最后导致这种情况。”他在叙述完他的故事后,迫切地问了一句:“老师,你说我还有救吗?
 


“既然你选择了来咨询,说明你是信任我的,同时也请你相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主动权还在你手中。”我进一步疏导他。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情况是由于在交往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从而在心理上形成阴影,在情绪上产生了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这样一种条件反射: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就会觉得紧张不安,甚至极度焦虑。”我把这些道理向他娓娓道来。
 
“哦,原来是这样啊。”找到了自己痛苦的根源,他略微舒了一口气。
 


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想走出这种困惑,首先应该消除自卑,不必对自己过于求全责备,同时还应有意识地改善自己内向的性格,适当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与此同时,我还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对他进行系统行为训练。按照妈妈、姑姑、女邻居、女同学的顺序,通过同她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消除这种恐惧女生目光的紧张心理状态。
 
“放松,别怕对面的目光看过来!”咨询结束时,我进一步鼓励他。
 
“老师,我一定会按你说的去做。”他对我说,然后带着从容的微笑同我告别。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对视恐惧症”


凡从事临床工作的心理咨询人员,几乎都知道,对视恐惧症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的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开他人,最终影响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以启齿而不敢就医,难以再进行正常的学习和交往,为此休学退学者有之、失学辍学者有之。
 
来访者本人的痛苦感受自不待言,他们急于要求治疗的心情如同救火,他们对心理医生的期望宛如上帝。公平地说,这些青年朋友寻求帮助的环境很不理想,他们从心理医生那里所能得到的,恐怕仅是一些安定剂和只言片语的支持和劝慰。
 


随着森田疗法的引入和流行,他们又多了一张“顺应自然”的护身符。他们从家长亲朋那里所能得到的是什么?一句话:“没事找事,无病呻吟。”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人实在太少太少。难怪有人哀叹:在偌大的世界中,怎么就找不到一个知心的人?
 
怪谁呢?怪只怪这种心理疾患都表现在来访者的内心活动里,即使他们焦虑烦躁和不安,也很少从他们生活的客观环境中表现出来。他们的孤独、躲避,严重的离群倾向,又往往给人一种“有个性”的感觉。
 


在此咨询个案中,这名男孩患了特殊的对视恐惧症,他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害怕与人目光对视,尤其是和异性目光接触。他会感到极度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愣在当场。
 
这名男孩总是担心会在别人面前出丑,在参加任何聚会之前,他都会感到极度焦虑。他会想象自己如何在别人面前出丑。当他真的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会感到更加不自然,甚至说不出一句话。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场景,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许多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对视恐惧症来访者却望而生畏。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想。于是来访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这样做会使得来访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
 


暮夏老师有话说:
在对视恐惧症的治疗上,我的经验是:首先要帮助来访者转变观念,使来访者学会理解、谅解自己的过去,放下包袱,然后再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提高社会化程度。
 
其次要帮助来访者对自身存在的症状采取顺应自然、不强行压制的态度,减轻内心的焦虑、抑郁状态和逆反心理的负性作用。鼓励来访者大胆与周围人群接触,记住接触中的点滴进步以增强自信心,帮助来访者消除敏感多疑的不良心态,鼓励来访者不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作者 暮   夏

编辑 | 徐佳茜

策划 | 吴乐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