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音”骗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新用户3445WI0P 2021-10-29

近日,萧山蜀山派出所接到报案:

一名声音酷似王思聪的犯罪嫌疑人张某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胡女士对王思聪的“爱意”留言后,顿时萌生了借助自己天生酷似王思聪的声音,冒充王思聪进行诈骗的念头。

他在成功添加受害人胡女士微信好友后,一直用语音与她聊天,并假装不小心被识破了身份,很快骗取了对方的信任,利用对方对爱情的幻想,多次骗取胡女士钱财,总额达到3万元。

为此,网友疯狂吐槽:王思聪各种美女网红明星都没看上,能对一普通女人情有独钟?

这个吐槽算是“吐”到了重点,其实在我们大部分人的认知中,是知道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的。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何还有众多受骗者“愿者上钩”呢?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心理学意义

01 利益诱惑导致决策简单化

胡女士在采访中表示:突然得到“偶像”的钟爱,每天与偶像浓情蜜意,深深沉浸在幻想里无法自拔......

正是这样的疯狂让胡女士渐渐落入圈套,蜜聊一段时间以后,以有钱著称的“王思聪”突然以同意见面甚至结婚为由,多次向胡女士索要路费、彩礼费等“小钱”。

照理说正常人到这里就应该有所怀疑了,毕竟人家王思聪可是有钱人啊,怎么会缺路费?

可惜此时的胡女士已经情令智昏,单纯的以为这是王思聪在考验自己的诚意,一来二去竟打过去3万余元,最终酿成大错。

因此很多人认为胡女士是因情生乱,而在笔者看来,胡女士不仅有“情”的干扰,她可能还想到了万一真的和王思聪有关联,将会带来丰厚的回报,说白了就是利益诱惑导致的侥幸心理作祟。

02 特殊身份导致决策服从化

有的受骗者是受到了诈骗者所冒充的名人等特殊身份的误导,才选择了服从对方的要求,从而建立起了对诈骗者的初始信任

回顾本案,我们就会发现,犯罪嫌疑人利用的就是胡女士对名人王思聪的疯狂迷恋进行精准下套。

有关人际影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服从权威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权威人物的身份或命令,会显著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

因此,在面对王思聪这样的特殊身份时,受骗者胡女士的决策会更加顺从权威的要求,导致决策的服从化

但是,逃避不等于脱离,无视不等于消失,面对当下奇招尽出的骗术,我们更要多多学习破解之道

1. 归纳诈骗共同点,诱惑面前不动心

形形色色的诱惑诈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直接或间接地许诺不亏本而且保证有高额的回报。

本案中张某正是以和富豪“王思聪”结婚这样的诱惑来扰乱胡女士的心智。所以如果遇上这一类的诱惑,切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清楚认识自己,才能不上骗子的当。

2. 网上理性交朋友,守住钱财的底线

诈骗分子最终目的是骗取人的钱财,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段时,只要涉及到钱的,就要格外注意,做到不轻信不转账不要泄露验证码向多方查证是否属实等。

写在最后:

根据最新统计,在网络诈骗案中被骗最多的并不是我们日常以为的社会资讯相对缺乏的中老年人,而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的18至30岁的年轻人群,占总受骗人数的60.7%

这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骗术日新月异,二是大众防骗意识不容乐观。为此,我们更应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和骗子斗智斗勇,争取在骗子得手之前识破其诡计,还自己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