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张居正?

 longxin0616 2021-10-29

万历十二年,万历帝下令刑部左侍郎丘橓、掌司礼监太监张诚查抄江陵张府,二人抵达江陵的时候,江陵知府已经先期将张府人口清点之后封闭大门,不准任何人进出。

等丘橓等人抵达张府的时候,在打开大门的那一刻,发现张府已经有十几口人饿死,尸体就横陈在府内各个房间中,真真是人间悲惨。

随后,张府一家人全部被逮捕,自张居正母亲赵太夫人以下女眷全部接受了搜身,就连内衣里面和脐腹以下部位都被搜查,其凌辱程度不亚于靖康之难中被金人羞辱的南宋宗室女眷!

其妇女自赵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如金人靖康间搜宫掖事,其婴稚皆扃钥之,悉见啖于饥犬!

张居正的长子礼部主事张敬修见家人遭受这般凌辱,竟悬梁自尽而死,他死前大呼,丘侍郎、张抚按,活阎王!

丘橓又下令对张府进行了搜查,查得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以及大量珠玉宝器。

万历帝觉得还不够,不久后又下令对张府进行了二轮追赃,张居正的门生故吏王篆、曾省吾、傅作舟等人因为被怀疑帮助张府隐匿财产而被抄家问罪。

此时,距离张居正去世不过两年而已,在他刚去世的时候还备受万历帝尊崇,甚至对人许诺要照顾好张居正的家人;但没过多久,万历帝就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清算,就连张居正的家人也遭了殃,这难道是万历帝所谓的照顾吗?

要知道,张居正曾经是万历帝最亲爱的先生、最倚重的大臣,他以一己之力将垂死边缘的明朝重新拉上正轨,这样的大功臣却被如此对待,这真的好吗?

01,少时神童,未来宰辅。

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出生于嘉靖四年(1525年),其祖上三代都不怎么显赫,最高学历也只不过是个秀才。

据说,张居正出生之前,他的曾祖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一轮明月照在水中,水面上泛起白光,一只白色的乌龟突然浮出水面,在夜色中暗自发光。

张居正的曾祖父认定那只白龟就是他即将出生的小曾孙,于是提前给张居正取了个小名白圭,希望他日后光宗耀祖。

确如张居正的曾祖父所言,张居正从小就展示出了惊人的天赋,由于他聪颖过人,几岁就能够吟诗作赋,所以成为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张居正十一岁的时候参加了府试,并顺利考中秀才。

由于张居正机敏过人,荆州知府李士翱对他十分怜爱,并给他改名为居正,并嘱咐他要从小立志,长大后精忠报国,这件事对张居正的影响非常大,也自此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了乡试,他写的文章水平非常高,足以考中举人,但湖广巡抚顾璘认为张居正年纪太小缺乏磨砺,让他过早成为举人未必是件好事,所以没有录取他。

但仅仅过了三年,十五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一举成为举人。

要知道,那些几十岁还没有考中举人的考生大有人在,但张居正却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举人,足见他才学有多么出色,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了,就连曾经阻扰他成为举人的顾璘也不得不承认,此子将相才也

此后,张居正再接再厉,在二十三岁的时候考中了二甲第九名进士,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优异了,他因此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那里正是宰相的摇篮。

张居正进入翰林院的时候,当时朝堂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内阁成员夏言和严嵩争夺首辅之位,夏言虽然最后成功当选首辅,但不久后严嵩却进谗言致使夏言被杀,严嵩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内阁首辅。

张居正在翰林院待了几年,他见政治腐败,边防松弛,于是写了很多条陈上奏朝廷,但没有引起严嵩的重视。

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来陈述国家机构臃肿的病症,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己改革的主张,但依然没有引起嘉靖帝和严嵩的重视。

本来是一腔报国热血,但奈何热脸贴冷屁股,这让张居正意识到,如果一个人的地位太低,是没有人听你说话的,于是他不再建言议事了,而是对政治斗争冷眼旁观,然后慢慢提升自己。

而就在张居正蓄势待发的时候,一个叫做戚继光的人也正在寻找人生机会,他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试图谋取一个职务,从而击杀倭寇,保家卫国,但奈何根本没人理他。

这个时候,张居正无意间结识了戚继光,他对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人生志向非常敬佩,于是上书举荐戚继光,戚继光最终被朝廷授予都指挥佥事之职,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但是,张居正和戚继光的故事还只是个开始,未来他们还有更多合作的机会,但也充斥着利益交换。

02,偶遇良机,正确站队。

由于在翰林院得不到什么机会,所以从嘉靖三十三年开始,张居正就请了病假,他先是回了一趟老家,然后四处游山玩水,在休闲之余体察民情,前后长达三年时间。

在这三年里,张居正放松了身心,但也意识到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他必须站出来做点什么事了,于是他在嘉靖三十六年结束休假,返回翰林院任职。

这里要说一下,张居正在翰林院的恩师正是后来的首辅徐阶,徐阶不但有学识,还胸有大略,后来严嵩和严世蕃父子的倒台,正是徐阶的大作。

可以说,徐阶对张居正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他教会了张居正处理政务,也让张居正明白什么是韬光养晦,更是指引张居正迈出了人生关键一步。

张居正返回翰林院后,明显比之前成熟了许多,他开始模仿徐阶的做法,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

正所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张居正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同时,等待机会的降临,而他这一等就是数年。

嘉靖四十一年,徐阶巧妙地扳倒了严嵩和严世蕃,并成为内阁首辅,这让张居正看到了什么才是智慧和手段,未来他也将用类似的办法扳倒高拱。

嘉靖四十三年,嘉靖帝已经是病体缠身了,徐阶开始为未来做打算,他将目光放在了皇位继承人裕王朱载垕身上,于是举荐张居正入裕王府担任侍讲、侍读。

侍讲、侍读并不是什么高级职务,但因为张居正教授的对象是大明朝未来的皇帝,所以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这意味着张居正占据了先机,未来必将以帝师的身份受到重用!

这就是张居正人生的关键一步,他因为站队正确,未来必将前途无量,而严嵩和严世蕃的倒台,跟他们没有正确站队关系莫大。

在担任朱载垕师傅期间,他开拓了广泛的人脉,在朝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属于他的时代即将到来,但前提是他必须扫清一些障碍,而他当时还不知道会有什么障碍,但他知道想要上位,肯定是要经历斗争的,也是需要手腕的。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帝因病去世,徐阶在起草遗诏的时候,将张居正也写进了辅臣大臣的名单之中,封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不久后,朱载垕继位为帝,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入内阁,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他终于在长期的暗暗较量中日上竿头了。

张居正一上任,就干了不少改革的事情,比如说纠正嘉靖朝时期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政,清理冤假错案、为忠臣平反,等等,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正当张居正准备大展身手之时,第二年徐阶就因为年老而退休了,徐阶的老对手高拱论资排辈成为新任首辅,他为人傲慢无礼,且权力欲很强,张居正的日子因此不太好过。

不久之后,已经被调往蓟门一带同蒙古作战的戚继光来到了京城,他当时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因为他虽然总理军务,但受到总兵官郭琥的掣肘,因此打仗打得很不舒服。

张居正作为戚继光的靠山,当然要为他排忧解难了,很快郭琥就被调走,戚继光也兼任了总兵官的职务。

并且,张居正还让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这些与戚继光关系好的人到蓟门去任职,将那些掣肘戚继光的人给撤换下来,戚继光因此得以施展开来,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带领戚家军一共歼灭了多达五万蒙古骑兵!

作为投桃报李,戚继光对张居正也是十分恭敬的,不但给他送去了大量金银财宝和珍贵人参等补品,还给他送去了许多美女,其中甚至包括金发碧眼的异域美女!

有人可能要问,为何戚继光要给张居正送礼?

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那时候明朝官场已经到了极为腐朽的程度了,如果不通过送礼收礼来建立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将被认为是不牢固的。也就是说,只有送礼和送礼了,才能说明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彼此也才会安心!

而这也不是张居正第一次这么干了,早在严嵩倒台之前,戚继光就给他送过礼!

那时候戚继光还在胡宗宪手下做事,胡宗宪为了扫平倭寇,就以贿赂的方式受到了严嵩的重用,所以他也被认为是严党。

戚继光在胡宗宪手下做事,为了招募更多兵勇,曾默许胡宗宪请留浙江盐银,这些钱一半用于抗击倭寇,一半进了胡宗宪的口袋,胡宗宪因此得了个“总督银山”的称号。

因此,在政治上支持胡宗宪的戚继光,一度也被认为是严党成员。

不过,戚继光也不是只会打仗,他的政治觉悟还是很高的,他意识到严嵩即将倒台,于是变卖家产去到京城,准备找内阁成员高拱寻求庇护,但高拱为人傲慢,根本就看不起他,所以自然不会帮他了。

于是,戚继光就找到了张居正,那时候张居正已经在裕王府任职了,所以他是有能力帮助戚继光的,而他在收了戚继光的礼后,也确实许诺保全戚继光,戚继光这才安心地回去继续抗击倭寇。

果不其然,严嵩倒台之后,胡宗宪受到牵连,但戚继光却安然无事,而且在朱载垕登基后被调往蓟门任职,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极好的发展机会。

从张居正与戚继光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人都是为国为民的,但必须用金钱来维护彼此之间良好的关系,不然他们谁也不会把对方当自己人。

这就是明朝中晚期的一个特色,但绝不是张居正和戚继光的的独创,因为在此之前严嵩也是这么干的。

03,成为首辅,实施新政。

张居正之所以跟武将走得这么近,其实答案前面我也说了,因为他认为明朝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政治腐败、边防松弛,而支持戚继光正是为了加强边防。

那么,张居正怎么解决政治腐败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实施新政,但前提是张居正得先成为首辅才行,不然啥也干不成。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因病去世,十岁的万历帝朱翊钧继位为帝,是为明神宗。

随着新朝的建立,张居正也开始对高拱发起进攻了,但以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办不到的,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冯保进入了张居正的眼帘,他虽然只是个太监,却是陪伴万历帝一起成长的“大伴”,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居正便对他各种逢迎,甚至恬不知耻地给他提前写墓志铭,还四处鼓吹他的功劳,将他塑造成杰出的宦官政治家。

冯保不喜欢高拱,但对张居正的印象很好,所以他很快就跟张居正搞在了一起,他们利用高拱在隆庆帝去世时的口出狂言大做文章,还在万历帝生母李太后面前进谗言,李太后就以专政擅权的罪名罢黜了高拱,张居正接任首辅之职,这一年他四十七岁,人生已过大半。

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太后对张居正的工作十分支持,不但让他担任万历帝的老师,还让他大胆进行改革,而他的动作也很迅速,很快就开始了改革,核心思内容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也就是解决政治腐败和边防松弛问题。

这里又说到改革了,历史上的改革家不少,但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因为凡是改革必将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比如说秦国的商鞅变法,新朝的王莽改革,以及宋朝的王安石变化,等等,他们无一例外要么在改革的过程中举步维艰,要么在改革完成之后下场悲惨。

明朝发展到万历时期,国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虽然前辈改革的教训很深刻,但张居正不畏艰难,也不考虑将来自己会有什么下场,只是坚持进行改革,从这一点来说他称得上是孤胆英雄了。

就拿张居正实施的考成法来说,虽然改变了吏治情况,但加重了官员的压力,让不法官员难以钻空子,所以他们意见很大;再有一条鞭法,全面丈量土地,将地主的田地分给老百姓,这当然是好事,但也因此得罪了地主豪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一个改革都有利于国家长期发展,但都是得罪人的差事,要不是李太后的大力支持,张居正早就被弹劾下台了。

而张居正实施新政的效果也很明显,国库的钱更多了,吏治更清明了,民族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边防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加强。

然而,张居正在实施新政时用人的原则却很奇特,他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也就是不看名气,更多时候看能力,尤其喜欢用听话之人。

举个例子说,戚继光因为跟张居正关系好,就得到了重用;还有李成梁,他也没少给张居正送礼,因此越发受重用,一路做到了辽东总兵,封宁远伯。

这两个人对明朝的边防贡献巨大,张居正用他们算是用对人了,至少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是这样的。

但是,像海瑞这样清高之人,张居正就不愿意用,原因其实很简单,海瑞能力一般,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要领,而且还不太听话,自己的主意还贼多。

我们可以发现,张居正的用人办法其实并不太合乎传统,看起来更加接地气,但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他只要觉得这么做有利于新政实施就好。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张居正不是清流,也不以道德洁癖来标榜,他不在乎自己是否有污点,只要能成为一个实干的政治家,实实在在干出一些事情来就行!

正如张居正自己所言,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他认为在乎个人荣辱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张居正也有“知我罪我,在所不计”的勇气,因为水至清则无鱼,如果不用世俗的办法、不懂得灵活变通,反而被道德死死限制住的话,是无法成为一名改革家的。

因此,张居正为了取得成功,可以接受戚继光和李成梁的馈赠,也愿意笑纳门生故吏的孝敬,以至于他活着的时候生活奢侈,死后家中还被搜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几万!

为什么张居正去去世后那么多人弹劾他,原因还在于,他自己口袋满满,却实施新政阻止别人大捞特捞,所以他在生前就以前不被人所喜了,只不过他有后台,权力又大,别人不敢把他怎么样。

所以说,张居正是有天使与恶魔两幅面孔的,他绝非正人君子,确是治世能臣。

04,大权独揽,待帝甚严。

从1572年到1582年,这十年是万历帝在位的前十年,也是张居正当首辅的十年。

在这十年间,张居正挽大厦之将倾,称得上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改革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改革家,对明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李太后和万历帝对张居正的依赖是很强的,同时赋予他的权力极大,让他成为明朝最后一个权臣;赐予他的恩宠也很隆,让他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张居正担任主要官职和头衔有太子太师,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等等,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并且他的家人也都跟着沾光,族人在朝任职者十数人,自他母亲以上四代都封了诰命,家中的各类玺书更是多如牛毛。

张居正受万历帝财物赏赐的次数也特别多,十年间接受了多达208次赏赐,赏银每次少则百两多则千两,赏物从彩缎、蟒衣到玉带、貂鼠皮都有,当时是无人能比的。

更有甚者,万历帝直接赏赐张居正的两个儿子,一个为状元,一个为榜眼,万历帝还对他说,你的功劳太大了,我说不完,我就帮你照顾一下子孙吧

别看张居正贵为万历帝的老师,还是天下文人的表率,但他还是冒着破坏科举公平的风险接受了万历帝的馈赠,这当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了。

我们还可以看出,万历帝对张居正的态度,至少从表面上来说,他还是信任的,也是不得不依赖的,因为帝国少了他,确实很难玩得转。

举几个例子。

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按照礼仪他是要回家守孝三年的,而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但张居正回乡没多久,朝廷运转就出问题了,万历帝不得不一天连发三道诏书,要张居正夺情起复,并直截了当地对张居正说,国家事情特别多,都听你处分,你赶快回来!

难道内阁其他成员都是摆设吗?非也,因为内阁早就成张居正的一言堂了,别人不敢随便拍板!

万历七年,万历帝向户部要十万两银子用于改善伙食,户部不敢做主,就将此事报告给张居正。

张居正倒好,竟然以户部入不敷出为由,不但不给这十万两银子,就连宫中上元节用的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后来甚至连修缮宫殿的钱给给免了,搞得万历帝十分难堪,还不得不说张居正做得对。

到了后来,张居正更进一步,他缩减了皇宫开支,虽然皇宫中奢侈消费的现象因此大为改观,但也导致自李太后和万历帝以下所有人不得不缩衣节食。

万历帝那时候已经十七岁了,他当然懂得张居正这么做的用意了,但你要问他高不高兴,他肯定要说不高兴,因为他自己的家,却是张居正当家做主,这太可气了!

但站在张居正的角度而言,还是那句话,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他可以不怕得罪人,也不在乎万历帝怎么看他。

再说张居正对万历帝的教育,那也是想相当严格的,万历帝有时候不想读书,张居正不便说什么,但李太后很快就会知道,她会将万历帝叫过去罚跪,一跪就是半天。

有一次,万历帝喝醉了酒,一个内侍因为不听使唤,万历帝就要拔剑杀他,张居正得知此事后,就上书斥责万历帝的过失,还要替他写一个罪已诏。

这还没完,张居正还禀告李太后,李太后又将万历帝叫来罚跪,直到万历帝认错为止!

多大点事啊,又是谴责,又是罪己诏,还要罚跪,你说万历帝作为皇帝,面子上能过得去吗,他能不恨张居正吗?

后来,万历帝结婚了,但李太后对他不放心,让张居正每天早晚入宫给他讲学,还说张居正是先帝留下来的先生,一定要听他的话。

皇帝结婚了,意味着就可以独立于人世了,但张居正还管着万历帝,一点也不松懈,万历帝自然不高兴了。

因为张居正大权独揽,还管着万历帝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万历帝对张居正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可以说是既爱且怕,既敬且恨。

但是,万历帝在没有想明白之前,他依然是在表面上对张居正言听计从的,直到万历九年张居正开始生重病之后,他才意识到张居正迟早是要故去的,他得做些准备了。

05,急流勇退,清算开始。

张居正花了八九年时间推行改革,但他也因为积劳成疾而在万历九年五月病倒了,他并没有贪恋权位之心,也自知如果不急流勇后退,必将遭受清算,所以他上书请求万历帝放他回家养老。

但万历帝却不同意,还特意安慰他,将太师这个至高无上的头衔赐给他,这是明朝历史上极少有的事情。

万历帝用意何在?用意其实很简单,你张居正欺负完我就想跑,没门!

万历十年五月,张居正最终病逝了,他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因为那时候他还是吏部尚书,也是内阁首辅,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哪怕他是在病榻上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万历帝的强留,张居正才被累到生病去世的,而就在张居正去世后的第四天,万历帝对他的清算开始了,将他的弟子潘晟给罢黜了。

万历帝的做法当然是释放一个信号,而群臣们也懂他的意思,很快各地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就被送到万历帝面前,对张居正的各种控诉都有。

不久后,张居正的好哥们戚继光也被弹劾了,他先是被调往广东,还没到任又被罢职回家养老,恰在那时他的弟弟死了,老婆又跑了,所以不久后就郁郁而终了。

而那些张居正用过的人,除了李成梁等少数几人之外,几乎全部被清算,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要么被罢黜,要么被杀,再也没有人可以继续张居正的改革了。

万历十二年,万历帝最终给张居正冠以“威权震主”的罪名,下令对他抄家,削去他的所有官职,追讨他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并公布其罪状于天下!

在最惊险的时候,万历帝一度动过将张居正开棺鞭尸的想法,但被大臣所阻止。

这是有多大的恨啊,竟然连死人都不放过,原因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万历帝被张居正压制太久了,他得找个方式发泄一下!

当然了,万历帝也是不计后果的,因为他推倒了张居正及其亲信,也就推翻了张居正花了十年才得来的改革成果。

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因为一切都被推到重来,所以大明朝在万历帝手上开始急剧走下坡路,最后连神仙也救不了,直至灭亡。

现在回过头来评价张居正,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读懂他,或许鲁迅有句话可以用在他身上,那就是“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至于说,张居正的功过是非究竟如何,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你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