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王海青 文学的艺术性绝不是几个好词,几种修辞,几种结构,而是一个文学者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修养,无论用何种语言,何种修辞,何种结构,都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孙犁在《文学与生活的道路》中说:“心地光明,就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前八字,应是思想修养到了一定程度(一个是认知能力的增强,一个是对真、善、美潜修的提高),有了更大的对周围任何人事、物事意义发见的能力。后八字是有了一定思想修养,做人为文就会入情入理,写成的作品自然具有文学的艺术性。前几年,翻孙犁文章,有些疑惑。怎么什么事到他眼里,皆能挥成文章。生活的日常,怎么都跑到他笔下啦。我想正因为他心地光明,对生活的灵感才源源不断。他有了相当的思想修养,才能艺术地表现生活。文学的语言,应该指的是文学的艺术性。艺术性是作品具有审美的品质。一般而言,一个小学生哪怕作文再好,都离艺术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的作品没有进行艺术加工,缺少思想的深度。怎么能增强文学的语言?怎么能让作品呈现更高的艺术性?说到底,还是要加强思想的修养。这个修养是对世界、人生、文学等等认知的综合素养。对构成文章材料的词语,对世界万物内在的联通,对世事人故的理解等,都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张力与高度。文学的语言不仅是词、句、段、篇的运用、组合、谋划,甚至还要炼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说的就是善于写作的人,写万篇都不是难事,却为一个字的安放而费心。可见炼字的重要。贾岛对“推敲”的剔择;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在告诉我们,语言的追求没有止境。我有时想,一篇文章如一座房子,要注意每块砖的打磨、安放,包括砖与砖排列的位置、方向,要设计好每一面墙的花纹与肌理,直至整座房的架构、布局。非如此,盖不出一座精致独特新颖的房子。一个文学的工匠,不但追求文章的意,而且追求文章的艺。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崛起》、《大运河文学》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推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