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产业数字化牵引技术改造

 yanyahoo 2021-10-29

技术改造是保持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力度,工业投资持续回升,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方向延伸拓展,产业发展新动能逐渐形成。

新形势下,技术改造作为促进投资和调节供给的重要手段,应当放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以推进,以投资增长的确定性对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其中一条主线是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全力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高地。

战略趋势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上海制造”曾以经典、优质享誉海内外。新时代,为推动制造业焕发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上海全面启动“技术改造焕新计划”,重点聚焦产业智能化改造、技术高端化提升、产业集群化建设、制造服务化发展、产品精品化培育、制造绿色化转型等。

当前,以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8万亿美元,增长了1.6万亿美元;高收入国家数字经济占比超过75%,发达国家数字经济规模是发展中国家的约3倍。

数字经济涉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领域。其中,产业数字化能够让企业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为传统产业带来产出增加与效率提升,已成为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这一战略发展趋势,有必要清醒认识上海制造业产业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要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认识不到位,缺乏整体谋划。产业数字化不仅是一般的技术改造革新,还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理念、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变革,要从全局和整体上予以谋划。目前,多数企业具有一定的转型意识,但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实践路径。

二是改造投入门槛高,企业有顾虑。企业数字化改造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和门槛。面对技术、资金等种种壁垒和压力,一些企业顾虑重重,陷入“不想改、不会改、不能改”的被动局面。

三是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协同效应低。随着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改造正呈现新的特点:投资主体从大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但调研显示,上海的一些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网络基础较薄弱,导致产业链之间业务协同效应难以彰显。

路径选择

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上海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必须予以重视并综合施策。

第一,重视统筹规划。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统筹规划,推动数字化服务更好匹配企业需求。对于上海来说,市级层面负责搞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政策,协调解决技术改造瓶颈问题;区级层面负责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可每年组织对上海各区技术改造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对计划落实情况开展督查。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发展潜力巨大却尚未形成规模的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产业链改造工程,大力支持上下游产业配套改造建设项目,突破瓶颈制约,健全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可重点围绕技术能力建设、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等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

第三,营造创新空间。以客户体验为牵引,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依托,加快形成赋能数字化转型、助力数字经济的新机制,推动典型数字化场景复制到更多区域,建立更多创新空间,如数字商圈、数字景区、数字园区等。比如,支持企业利用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自动检测与装配装备、自动物流与仓储装备、自动加工单元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成套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优化工艺技术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质率。又如,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远程运维、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再如,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特征的智能化“样板工厂”。推动智能感知、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工厂建设中的深度应用,促进人机协作。支持在生产、试验、检测、远程监测运维、物流仓储等领域应用自主智能装备,实现关键核心装备与关键智能部件安全自主可控。

第四,强化集群合作。比如,培育有竞争实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强化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建设。又如,研究建立“揭榜挂帅”机制,组建数字化创新力和共同体,打造对标行业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标杆企业。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大研发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支持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维修服务等平台建设,引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和制造。

第五,加强产融合作。比如,积极运用产业转型升级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等,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对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发挥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的功能作用,为技术改造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技术改造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分别为上海电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