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历久弥新中国年,永远不变的“文化味”

 新用户0016o88s 2021-10-30

2021年02月08日 18:15:03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 潘铎印 编辑:蔡晓慧

  “年”字,远在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为甲骨象形文字的“年”,上面“禾”,下面“人”,颇似一个人在收割或顶着禾谷,因而《说文解字》称“年”是“谷熟也,从禾”。

  春节在远古的时候叫“元旦”。古人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过农历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至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佳节,年前的腊月初八,就开始节日的准备。腊月二十三,又叫小年,民间在这一天有祭灶的习俗。从除夕到元宵节,人们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走得再远,也要赶赴一年一度的团圆;平日再忙,春节一定要抽出时间走亲访友;逢人脱口而出“过年好”,是问候更是祝愿。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历久弥新的“中国年”,永远不变的“文化味”。文化味体现在在红红的春联上。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它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红的春联和大大的“福”字,以中国人特有的形式辞旧迎新。春联的总体格调,离不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招财进宝、国泰民安、尊师敬祖、富贵长寿等祈福迎祥、驱灾辟邪的内容,可在不同时期又常常会伴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主题和表述。如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武汉及各地,春节期间一些医院的大门上就醒目出现“磨砺宝刀除恶疫,回春妙手抚黎民”“无常疫病侵百姓,有爱亲情洒九州”等对联,传达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矢志抗疫的高尚精神和大爱情怀。春节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浓烈的色彩和欢腾的气氛,更重要的是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魅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历史最为悠久的节日,是传习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最重要载体,也是对美好情感和未来期冀的最忠贞的承载。春节里团圆祥和、事亲尽孝、慎终追远、除旧布新、祈福纳祥等文化讲究和仪式,早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根脉,数千年的积淀,传承不绝的春节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代表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理想。春节文化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承载与传递着传统,人们利用春节定期进行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教育,使中华文明通过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世代相传。

  “莫嗟年景暮,转眼是新春。”春节,在这个最能寄托和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守望梦想花开,增进文化自信,共同瞩望新的一年国泰民安、家和事顺。(潘铎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