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记忆之“拓煤坯”

 蓬山一叟 2021-10-30

“脱煤坯”首先先说这三个字。第一个字脱,有写“拖”的,有写“拓”的,还有用“打”字的。应该发“脱”的音,查了查用“脱”字比较贴切。这煤就不用解释了,肯定是一种可以燃烧取暖的矿物质,这“坯”字,应该来源于“砖坯”、“土坯”、“炕坯”,一种长方形的用泥土制作的物品,用来烧砖,磊墙,盘炕。

这煤坯呢,就是用煤面脱成和土坯一样的东西,用来烧炉子,取暖做饭的东西。

张家口人恐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于脱煤坯,都应该有过深刻的记忆。

那个时候家家除了有购粮本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购买证件,这就是购煤本。每月拿着它到附近指定的煤铺按照你家人口定量买煤,煤铺里卖的都是面煤,买回后除了拉风匣做饭外不能直接燃烧。于是就需要把它弄成一块块的煤坯。

和煤坯现在想起来绝对是一门技术活。光有体力不行,要想把这面煤和成团里面必须添加一种粘性很高的黄土,我们管它叫“胶土”,这煤坯好烧不好烧,除了考虑这面煤的品种,产地,这胶土的粘性,还要把握好这两种东西的配比。胶土放少了,煤坯不经烧,没等烧完就散了,全漏下去了。这胶土放多了,这火的热度就不够,而且燃烧完会结块,不好清理。于是根据不同的面煤和胶土,掌握好不同的比例那可绝对是一门手艺。记得我们后院有一个老头调配和煤泥的比例非常好,他调配出来的煤坯非常好烧,也着实叫我羡慕过一阵子。

说起脱煤坯用的胶土,主要产自城市近郊,张家口市区东面和西面两个砖瓦厂(瓦盆窑),那里的胶土就很不错。但是我觉得最好的胶土应该是古宏庙街上面的黄土坑儿(二道沟),记得那时候经常带上一个口袋,一把铁锹,骑上自行车,去那里挖胶土。

由于脱煤坯是这座城市居民们的必须面对的生活任务,这胶土也保持着稳定的社会需求。于是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卖胶土”。城市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那黑黑的脊梁,破烂的衣服,吱吱呀呀的小车,拉满了一袋袋的胶土,在走街串巷的吆喝着。

“三地主,卖胶土,多少钱,一毛五”这是当时孩子们的一句顺口溜。

在我家的附近有一个卖胶土的老头,据说是一个被打倒清算的地主。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只能每天拉着他那辆破车,去挖胶土,卖胶土。一群天真的孩子跟在车后,唱着这几句歌谣,羞辱着那个驼着背,低着头,艰难的拉车的老人。

后来我曾想过,这一毛五一袋胶土,他那辆破车每次最多也就是十袋,全部卖完也就是一块五毛钱。从城里到郊区挖胶土,再拉回来卖掉,估计这一天也就是一趟吧。

一天一块五毛钱的收入维系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我真想象不出来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脱煤坯”其实就是把面煤和胶土混在一起,和成煤泥,然后放在一个用贴片做成的框子里,抹成一块块的煤坯,晒干,整齐的码放在墙角下,用于每天的做饭取暖。

时光真快,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记得前几年我们搬家,在清理地下室时我看到了挂在墙上那个用铁片做成的脱煤坯的模子。我问几个年轻人,这是什么东西,他们看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猜不出来,因为那段脱煤坯的日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

随着年龄的变老,我越来越多的回忆起那遥远的张家口,虽然苦涩但是很甜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