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丘》:被强行硬炒的“反流行”科幻

 浮生偷闲 2021-10-30
文/ 丁叔



想了下不太喜欢《沙丘》的原因,我想讨论的是原著科幻类型“太空歌剧”的没落,以及我们欣赏科幻电影方式的变化。

毋庸置疑维伦纽瓦用克制正统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出具有古典精神的严肃科幻戏。但我十分怀疑电影营销的把戏有左右影片评价的嫌疑,媒体和被热点带动的观众过分执着于一个词——“史诗感”,这只是《沙丘》原著的篇幅体量、时间跨度、背景设定所确定下的基调,没必要和电影捆绑销售。


图片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电影《沙丘》只是一个系列的开始,一个铺垫,过分用“史诗感”加戏恐怕就不是维伦纽瓦想要的,他在豆瓣采访表示:《沙丘》很容易让人沉迷于概念、规模、史诗性中,更重要的还是故事和表演。

对比彼得·杰克逊拍《指环王》开始就是冲着“史诗感”去的,英伦风的山河地貌、宛如圣歌的插曲《May it be》、滥觞后世的人山人海特效大战,这都不是维伦纽瓦做出来的效果。


图片


说喜欢《沙丘》电影的是因为享受视得到了观赏愉悦我信,这是漫威科幻、爆米花商业科幻以外寻求多元体验的观众。

但“维伦纽瓦封神”、“神级大片”、“堪比《2001太空漫游》”......这种措辞的影评,抱歉,赶紧靠边站。还有那些靠科普背景掌握了流量密码的自媒体们,看多了也挺乏味的,毕竟都是些言之无物的网络快消品。

《沙丘》无论从原著故事设定还是电影改编,放到现在都是一个逆时代的“反流行”操作,媒体硬炒流行反而是对它最大的不尊重。


图片
via.日本插画师Demizu Posuka


作为SF类小说的重要分支,“太空歌剧”类科幻主打宏大背景,反映社会、历史的故事,有自己严密的世界观设定,这也是《沙丘》更容易被称呼“史诗感”的原因。

《基地》系列、《星际迷航》系列、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都是“太空歌剧”,包括日本九十年代的动漫《超时空要塞》、《机动战士高达》是那个时期主流的科幻模式。它通常包括这些元素:

帝王统治的星际联盟、巨大的宇宙战舰相互发射激光、贵族纷争、贸易垄断、多种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社会等等。


图片


“太空歌剧”模式的创作源起我想是和西方文化的许多历史渊源有关:

星际旅行应该是对资本主义崛起前“大航海”时代的科幻演绎。

巨大的宇宙战舰可能和一战二战时期争夺海上霸权的“巨舰大炮主义”相关。


图片
《银河英雄传说》电影版名字“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已经成了媒体文案模板句,甚至被官媒鸡汤化


在上世纪下半叶,互联网未兴起之前,人们对科幻的想象大于科技的发展程度,于是就产生了“太空歌剧”这种看起来很古老的科幻形式。

最典型的就是“太空歌剧”的科幻中人类已经实现了星际旅行这种高科技,但还是要靠两军对阵肉搏打仗,政治制度也停留在封建帝制时代。

这在创作渊源上是把欧洲贵族领主的原型转移到太空舞台,以此加入作者对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理解。比如《星战》系列的弑父梗就很西方、很古希腊。


图片
《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


“史诗感”、宏大历史的科幻小说从来都不是中国观众的菜,一是因为中国人的主流阅读范围里没有科幻基础,既没有创作氛围,也缺乏欣赏能力,中国人的想象力不够;二是西方科幻小说的写作方式不太符合国人阅读习惯,通篇的对话和琐碎的心理描写尤其和电影的视觉对比相去甚远;三是历史本来就是有门槛的,何况是别人家西方的模板路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系列作为美国大众文化中“太空歌剧”的国民IP,在中国严重缺乏观众市场。


图片
卢卡斯的星战世界


再后来科幻就发展出更多的表现形式:非线性时间(时间旅行)、多元宇宙、克隆人、后工业的反乌托邦、废土、虚拟现实……这些逐渐成为科幻主流。“太空歌剧”让人望而生畏、过于宏大的设定慢慢成了边缘题材。

1982年上映的《电子世界争霸战》是最早的赛博空间电影,开创了一个科幻概念电影化的先河,视觉效果是独一无二的80年代像素风,电子电路战衣、矢量图形建筑、动画和真人结合。片中空渺无垠的网络三维世界现在看起来特效简直弱爆了,不过放在当时很超前。

这和70年代末已经上映的《星战1》完全是不同的呈现,这种很迷的画风也再没出现过。尽管《电子世界争霸战》的画面、剧情、世界观都很单一,但在后世影响了《黑客帝国》,还有近年的《头号玩家》都是这部元祖级别电影的升级版,可以说意义重大了。


图片
《电子世界争霸战》


科幻也会落脚对家庭伦理、普通生活、对万恶资本的讨论,特德·姜、刘宇昆这些作家都不再执着于宏大题材,越来越多的欧美剧(如《黑镜》)也重在展现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左右人的情感。

比如美剧《上载新生》里设定科技改变了人死后的生活,人们可以把意识上传到虚拟世界,有钱人能享受到与现实别无二致的高仿真景观,没钱续费的人身体会变成像素块。


图片
图片
《上载新生》


科幻变慢慢成了“小科幻”,有戏谑、揶揄、讽刺,或是大搞IP产业,或是拓展亚文化小众圈。一些科幻术语倒向商业娱乐的怀抱,“赛博朋克”出圈后甚至成了烂大街标语。大命题的“太空歌剧”早已不再流行。


来讨论下《沙丘》电影本身,说说我个人的观影体验。先说最被看好的视听方面。视觉上,看《沙丘》时更想再看一遍《银翼杀手2049》,后者在构图美学上给我的印象更深,尤其是克隆人躺在落雪的台阶下的俯拍镜头,还有那些利用巨大建筑营造的几何空间感,沙暴的废墟。


图片
《银翼杀手2049》


《沙丘》中的沙漠世界饱和度没那么高,也没有给我印象很深的流线景观、空间构图,相比同样拍沙漠的名片《遮蔽的天空》,那画面意境不可同日而语。沙漠世界又总是伴随着主角保罗的梦境和幻象,给我脑海里留下的画面总是断断续续。尤其是扑翼机坠落时黑黢黢的段落,让我很不舒适,3D亮度下降的话会更影响体验。

近些年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诺兰的《星际穿越》、斯科特的《火星救援》、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每一个视听效果做的都不输于《沙丘》,而且是真正做到了环境带动角色情绪、烘托电影氛围。《沙丘》严肃克制的去展现景观,更偏于写实,少了意境。

这种克制让战争场面也是反套路的,安排在影片中段,帝国军与哈克南人突袭的战斗场面有意规避了结尾终极大战堆特效的窠臼。在这段里,巨大的战舰撞击燃烧,天空降下炮火,战争悄然发生,这是很古典的拍法,让我想到黑泽明的《乱》。实施刺杀的萨多卡军团缓慢从天而降,简直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的武侠风。


图片


有人把厄崔迪家族的巨大飞行器和《2001太空漫游》相比较,这完全是尬吹,因为沙丘的人物和剧情信息很大,主要篇幅都用在这方面,所以太空或自然景观辽阔空间的大场面展现都只是过场,承担符号隐喻的功能不大。(《沙丘》也带动了“巨大沉默物体”BDO这个今年新晋的科幻流行语)


图片


听觉配乐上,为本片电影原声操刀的汉斯·季默此前给《敦刻尔克》配乐感觉堆得太满、太密集。《沙丘》也是类似的氛围音乐为主,都是为剧情做配角,一路听下来有记忆点不多。印象最深的是姐妹会出场时吟唱似的人声给我一种紧张悚然的感觉。


图片
大卫·林奇版《沙丘》中的姐妹会圣女们


汉斯·季默之前也为《狮子王》、《最后的武士》这种场面宏大的电影用过交响乐,在《沙丘》里即使是悲壮的战争场面也很克制。他还为《星际穿越》打造了著名的原声《原野追逐》,在《沙丘》里这种配合空间视觉的音乐是氛围音,也没有此前那么容易被记住、传播。

进入厄拉克斯星配乐的号角声有种民族风的感觉,让我联想到《聂隐娘》片尾独树一帜的非洲音乐《Rohan》,汉斯·季默也让这种异域风一瞥而过,没有过多煽动烘托声势浩大的阵仗,总之配乐方面他一直在做减法。


Leaving Caladan


再聊聊人物和剧情。让我觉得《沙丘》没那么好看的原因,不是拍的不好,而是作为系列作品它并不完整,一是众多人物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角色工具人属性明显;二是《沙丘》原著的史诗感也来自于片中家族的利益冲突、战争阴谋。这种历史感在电影里被简化了。

比如:岳医生的反叛怎么如此轻易的就瓦解了厄崔迪家族?家族的门泰特老军师的作用在哪里?姐妹会圣母如何让哈克南如此忌惮?


图片


作为一个系列铺垫,电影有效完成了人物关系的高效率出场。厄崔迪公爵像是艾德·史塔克、张翠山这类的“父亲”形象,出现的意义就是死亡,为新王铺垫。这个角色是一个完美统治者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妾,对人民怀有慈悲。和邪恶的哈克南男爵对立下,二元的正邪符号化太过明显。


图片
厄崔迪公爵之死致敬了名画《马拉之死》


男主角的导师、家族的大将哥尼除了一场比剑就失去了一个师傅形象的功能,片中有短暂展现他读诗的情节,这是一个很浪漫的剑术师。男主亦师亦友的兄长、得力干将邓肯·爱达荷人物孤光更高些,因为像典韦一样以身殉主,带来了一个剧情高潮点。

所有角色看起来都有用,却都没那么血肉充沛,他们的死亡甚至不如漫威电影里钢铁侠之死、勇度之死、树人之“死”来得更让人共情。科幻小说在写人方面本就是弱项,起码在本部片中,这些配角展开度很低,无法让我印象深刻。


图片

林奇版《沙丘》

男主保罗是救世主的宿命论也是我不太喜欢的点,他有三个身份:

第一个是“复仇王子”的宿命,他必须需要做家族继承人,就是欧洲贵族时代嫡长男需要继承血统(他本不是正妻所生)。

第二个是成为“魁萨茨·哈德莱克”的宿命,成为先知的命运比继承公爵更困难、命题更大,二者也有冲突。

第三个是成为弗雷曼人领导的身份,也就是放下身价去亲民,具有革命意识,解放被殖民大众的领导者。


图片


保罗要做统治者、哲学家、大教主三位一体的人上人,这是一个太过于理想化展现,类似古希腊提出的完美统治者“哲人王”。

前几天看《弥留之国的爱丽丝》,里面的海滩之王帽匠说“对于英雄来说,悲剧是必须的”,在原著的信息中保罗最终也走向了悲剧结局,这种悲剧性不只是家族灭亡,是三种身份的巨大纠缠。

电影还没有拍到这个阶段,保罗的成长仍处于主角光环的亮相,各种靠通灵闪回完成自身的亢龙有悔,使这种角色也毫无辨识度。


图片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 比一般人好,又与我们相似,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

这话说的特别棒,非常适用于角色塑造,很可惜在保罗的“王子复仇”上体现不出了,倒是张震饰演的岳医生更适合,因为极度爱妻不惜背叛家主,面对必死的强权报有决绝的信念,同样可惜的是,这个最能出彩的配角在片中被拍成了动机行为最蠢的工具人。


图片



最后提一下前面说到的《电子世界争霸战》,80年代时这部片甚至被奥斯卡视觉效果提名拒之门外,科幻经典《银翼杀手》在当时也是口碑票房双败,这些科幻片是“超前的逆时代”,维伦纽瓦拍《沙丘》则是“复古的逆时代”,严肃导演的诚意和技巧啃下了传说中不可能拍出的故事,也拍出了当今稀缺的科幻风格。

有的观众有理由把原著的价值、拍摄的困难、视听的优秀都放在《沙丘》的加分项上,也就有另一部分观众会因为片中的缺点拒绝“史诗感轰炸”。


图片

《银翼杀手》同人海报 via. Chamo San


在现实世界中厄崔迪家族那样的完美统治者并不存在,不良的统治者并不都像哈克南家族那样穷凶极恶,弗里曼人所代表的第三世界殖民地也许更容易产生暴民。

与其说“史诗”,我更愿意称《沙丘》这类科幻为“童话”。那是理想主义、浪漫幻想、哲学反思的“成人童话”。正是这种科幻提供给了我们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想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