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内蒙古|邓梅:疫情中的身影

 阿拉善文学 2021-10-31

原创作者:邓  梅|内蒙古阿拉善盟

疫情中的身影


日常里,他们非常的普通,干着平凡的工作,拿着不高的薪水,日子过的平淡如水、波澜不惊。然而,他们和军人一样,在每一个重要节点,他们的身影就会随时出现。

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

——题记

寒夜中的相拥

抗击新冠病毒已经十日有余,每个人在这场看不见的硝烟中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就连4、5岁的孩子也在一日间突然长大,每天发生在阿拉善抗疫中的故事是那么地感人,那么地打动人心,在这些故事中,还有一群社工的身影,有一个小视频瞬间让我泪目。

深夜2点多,冷清的街道,闪着昏黄的灯光,惨淡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魑魅魍魉的样子着实让人胆寒。这个时候,估计没有停车位了,再说也不想惊扰到别人,刚从执勤点上下班的胡月在小区门外停好车,准备走回去。

“妈妈,我们接你来啦!”

随着一声稚嫩的童音,一个小身影飞扑到胡月的怀里。


深夜的拥抱

胡月抱起4岁的儿子,使劲亲吻着,随后走过来的丈夫伸出双手,环绕住一对母子,只低声说一句:“老婆辛苦啦,咱们回家吧。”

胡月的执勤点在位于环城南路世纪星东五巷,她和同事朱晓霖、杨兴、包明德、张斌等一起在这里执勤几天了,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进出居民严格排查外来人员,检查健康码、行程码


必须认真检查

这里相对偏僻,马路两边是旧的平房和不高的几栋居民楼,站在深秋寂寥的街道几个小时,也许工作量不是很大,但说实话,有点无聊。不过胡月和杨兴都说,一想到在额济纳抗疫一线的人们,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回家了,罗哥”

“罗哥,下班啦!”

“好的,你们先回。”

这是平常在办公室听到最多、最熟悉的一句话,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打完招呼也就先行走了。

“罗哥”名叫“罗志伟”,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办公室主任,他文文静静话不多,工作起来认真细致,只要经他手的,那就大可放心。

疫情发生后,他协助书记、主任在第一时间安排好各项工作,然后就到盟体育场,穿好防护服,为第一次核酸检测进行人员排号登记,并积极主动疏导恐慌居民的情绪,安抚他们的紧张心理。

穿上防护服的样子

他扮演着一名流动人员的角色,他的身影或出现在小区门口执勤岗上,或出现在核酸检测各个点上,或在办公室埋头写材料中,疲惫的面颊,红肿的双眼,成了他特有的标志。

认真核对登记名单


“我爱你”

“你们不要在我面前提孩子,我有点受不了......”

30岁的张晓菲已经10天没有见到孩子了,由于早出晚归,老公在机场执勤也不能回家,所以她只好把孩子交给婆婆,这天,正在核酸检测点为居民指导扫描二维码时,突然听到有孩子在叫“妈妈”,好熟悉的声音啊,寻声望去,孩子和奶奶正在排队的人群里,孩子准备向她跑过来,被奶奶紧紧拉住了,张晓菲眼含热泪,对孩子喊道:“宝贝听话,别过来,妈妈忙完就回去接你!”

“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忙完啊?”

“快了快了,别着急,好宝宝听话!”

“妈妈,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不......是......”

许多人被这一幕打动了,有人抹起了眼泪。

为了能让孩子见到妈妈,单位将张晓菲调至离婆婆家近的南梁街社区,这天,奶奶将孩子带过来,母女俩隔着围栏说了一会话。

妈妈,我听话,想你啦

孩子似乎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了,她一遍遍对妈妈说:“妈妈你要注意身体,我爱你!”

张晓菲强装笑脸回答:“妈妈也爱你!”

母女俩互相飞吻,比出“爱心”的手势。

“我爱你”


二哥威武

“二哥”是一个统称,不管男女大小,大家都喜欢这样称呼他,这个称呼其实还表达着一层意思,那就是大家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二哥没当过兵,但在他身上,军人威武的气质很让人敬佩。他似乎从来不会说苦叫累,哪里有需要他就到哪里。这些日子,在执勤点上,他那特有的临河口音很霸气,遇到一些不愿好好配合检测的人,二哥的一声:“好好排队,别给大家找麻烦,一线抗疫的人没白天没黑夜,们站一会儿有甚不行的?

二哥的社工服挺抢眼

看他一付“黑包公”的样子,大家自觉地站成了一条线。

同事们都纷纷点赞,在工作群里打出“二哥威武”的字样。

二哥真名:张军。


新生代的担当

在人们的口中,80、90、00后很多都是长不大的“巨婴”,是家人口中的“宝贝”,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面前,他们表现出异常的沉稳。

彭卫华、朱晓霖、杨兴被大家称为当代“穆桂英”,这姐妹仨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却不失细致严谨,正是应了那句俗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不同地点的忙碌

刘乙锌年岁不大,在社区工作时,他还特别能和那些大爷、大妈聊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帅帅的“小哥”。平时他承担的工作也很琐碎,有时受了委屈也只是无声地笑笑就过去了,从不辩解什么。

墙面起作用了

现在,疫情就这么悄无声息来到了我们身边,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他们携起手,开始了每天披星戴月的工作节奏。

入户登记

寒风中,们奔波在抗疫的路上,到居民小区登记各家人员情况;在巴彦浩特全民四次核酸检测中,他们依照分配的点位,坚守各自的职责,他们说,我们这算什么,那些在额济纳抗疫的人们,他们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


留守后方有担当

这几天,大家都说孙主任瘦多了,他最多笑笑,憨憨地问一句:“有吗?”就算是回答。

“孙主任”就是孙玉清,在这个社会组织中,他和黄勇书记就是大家的主心骨,有他俩在,什么难题都不在话下。

十天前,孙玉清的爱人申请到额济纳抗疫一线了,孙玉清和孩子留守后方。

在家里,他既当爹又当娘,每天早早起来,为孩子准备一天的饭菜,安顿好孩子,然后8点左右再去单位,进入他工作的角色,把一天的工作梳理完,再召集大家开简短例会布置工作,随后和黄勇一起到各执勤点和同事们做同样的工作,有什么问题,现场发现现场解决。

现场督导工作

在其他各部门有需要时,他们便充当着各种角色:物资运送员;购物快递哥;心理疏导师;资源连接者......

放心,这里没问题

所有这些角色,统称为——社会工作者。

他们为这个角色感到自豪和骄傲。

邓梅,本名邓世梅,喜欢文学,喜欢与同道之人赏花、品茗、聊天说地。有数百篇、7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区内、外报刊杂志,出版散文集《品雪》。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阿拉善盟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拉善盟中老年康乐协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在线网驻站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