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曲:韩晓 - 余生 时光如溪流,一去不复返。 随着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10月已到尾声,11月翩然而至。 秋冬之交,万物蛰伏; 百草尽谢,柿红枝重。 2021年还剩最后两个月,让我们郑重说一句:10月再见,11月你好。 01 秋已深,冬将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 一个“藏”字,巧妙点出了冬季的生存哲学。 走过春天的生机勃勃,熬果盛夏的酷暑难耐,经过秋日的凉风习习,气温骤然降低。 动物避寒藏身,植物枯叶凋零,人们也到了养精蓄锐的时节。 厚积薄发,方可一鸣惊人。 所有的收获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默默耕耘。 那些比你厉害的人,无非是做了你不敢做的事,吃了你不想吃的苦,坚持了你放弃的事。 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在成名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谷期。 20岁出头的他,本应意气风发,却诸事不顺。 左宗棠科举失利,又逢家道中落,眼看同龄人一日看尽长安花,内心无比惆怅。 这个时候,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40岁出山,一举成名天下知。 他这20多年的积累,并没有白费,一路支撑着他走得更远。 生而为人,千万别让外界的凛冽寒风,影响内心的草长莺飞。 这世上从来没有白走的弯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02 知足者,心自欢 到了11月,意味着这一年即将画上句号。 看着年初的小目标还没实现,岁月流逝年龄徒增,我们难免焦虑; 看着身边人越来越光鲜亮丽,再看看黯淡的自己,我们难免失落。 我们常常迷恋别人的光芒,殊不知对方也在仰望着我们。 在舞台剧《又见五台山》中,有个叫曹慧芬的女人,她每天凌晨4点出门,推着煎饼车卖煎饼。 路过大土坡时,她总是一边推一边喊:“曹慧芬,你真有劲儿!曹慧芬,你真能干!” 每当这个时候,对面高楼里总会有个漂亮女子远远注视着她。 曹慧芬来到五台山,跪在蒲团上祈求:“真羡慕对面高楼上的女子啊,可以悠闲地望着窗外风景,不像我这么辛苦,我要是她就好了。” 她哪里知道,就在前几天,那个高楼上的女子也来许过愿:“我是来求健康的,我羡慕一个叫曹慧芬的女人,她那么能干,而我没有健康,走路都没有力气,我要是她就好了。” 剧中无数次响起:“我要是她就好了,我要是她就好……” 我们又何尝不是曹慧芬和那个女子,总是沉浸在浅薄的羡慕里,殊不知这只会带来虚妄的幻影。 知足者,心自欢。 面对同样的处境,有人笑靥如花,有人黯然落泪,有人蓄势待发,也有人一蹶不振。 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 保持积极,保持乐观,当你改变了,你的世界也就改变了。 03 盼如意,念安好 很喜欢《熔炉》中的一句话:“冬天之所以那么冷,是为了告诉大家身边人的温暖有多重要。世界上最美丽最珍贵的,反而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得到。” 冬天就要来了,在外的游子都想念着同一种温暖,那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人活在世,最贪恋的是家,最不舍的是家,最幸福的莫过于有家回、有人念。 可惜,我们时常为了梦想背井离乡,为了工作整日劳碌。 仔细算算,我们能和家人相伴的日子,其实极为有限。 曾看过一个张泉灵的采访,她问一位老奶奶多久洗一次澡,老奶奶告诉她,自己尽量不洗澡。 张泉灵不解,老奶奶解释道:“我这个年龄,洗澡是件危险的事,万一摔倒了,孩子的后半辈子就耽误了。” 老奶奶情愿忍受身体的不适,也情愿散发着“老人味”,只为让儿女安心。 张泉灵感慨地说:“我们的父母实在是太懂事了。” 中国人素来含蓄,很少轻易流露感情,也很少表达内心诉求。 新的11月,我们不妨化被动为主动,拿起手机给家人打个电话,趁着双11给家人添置点生活用品。 这些简单的举动,家人可能会念叨一整年,甚至会在亲友面前“炫耀”。 生活有起有落,天气有寒有暖。 有了家人的陪伴和牵挂,人生再大的风雪都不足为惧。 余生,希望我们的生活都能被温情填满,也希望所有的家人都能安好心暖。 04 不自叹,不遗憾 四季更替,春去冬来; 天寒露重,岁月已晚。 11月,是个特别的月份,恰逢喜庆热闹的10月之后,衔接辞旧迎新的12月。 新的11月,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温暖的人,即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依旧从容不迫百折不挠; 新的11月,愿往后每一天都是向阳而生,即使生活不如意事八九,也要留给自己一片晴朗; 新的11月,愿我们放下一切挂碍和烦恼,勇敢体验未知享受生活,拒绝过食之无味的生活。 不管现状多么令人束手无策,终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哪怕我们终其一生,只能做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卑不亢不自叹,不慌不忙不遗憾。 就像梁永安教授所言:“我们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 在这天气渐寒的年末,希望我们内心笃定,步履轻盈,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