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383号作品】山海情缘

 新用户89134deQ 2021-10-31

      

尔古木三

跨越千里:结缘彝乡

有一种距离叫万水千山。

有一种情缘叫跨越千里。

有一种友谊叫情深谊长。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史,贫困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如影随形,形影不离。千百年来,贫困制约着人类向着幸福生活迈进的步伐,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敌人,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史。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

在这场中国式的无硝烟脱贫攻坚战役中,有千千万万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帮扶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干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奔赴一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和决心,全身心投入到了精准扶贫中,以“绣花的功夫”向着贫困宣战,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回望来时的路,汗水与泪水,汇聚成丰收的喜悦,泼洒在奋斗的脚印上,闪闪发亮,诉说着脱贫攻坚一步一个脚印的感动故事。

佛山市,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今天的佛山,正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合作,打造国际大都市区。佛山市南海区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城市,2019年,南海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176.6亿元,排名全市第二,是著名“广东四小虎”之一。

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脱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7个县(市)中,有11个国家重点帮扶的贫困县。喜德县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1953年建县,2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0.5%,是规范彝语文的标准音所在地,因而被称誉为“彝族老家”“母语之乡”,也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

2016年7月,党中央在银川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推行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推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举措。广东佛山与四川凉山结上了“两山”情缘,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南海与喜德,一个我国东部最发达的城市,一个我国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县,这次脱贫攻坚中两地结上了千里之缘,肩与肩相靠,手与手相携,走在了一起,两地同气连枝,同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赴使命,共坚难克,共战脱贫,共奔小康,以新的长征精神,续写了脱贫攻坚情深谊长的新篇章。

追寻穷因:大山的呼唤

“我爱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和这里的彝族同胞,也愿意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黄礼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身充满力量的身材,乌黑的头发、幽蓝的眼睛,原先是佛山市住建局的一位副局长,2018年5月,他带着一身洁白的脸庞、一帮有力的团队,担任佛山工作组驻喜德县工作小组组长,驻进喜德,与喜德人民共同奋战脱贫攻坚。

喜德,这里的山、群山延绵;这里的水,汩汩溪流、绿水青山;这里的人,淳朴善良;彝族的民俗、彝族的文化、彝族的服饰,样样风情万种。

彝族,是个西南地区古老的民族,自古以来,彝族人民过着半牧半农生活。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在凉山这片土地上,把大地当地铺、月亮当被盖、河流当乳汁,靠着青山、依着绿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息繁衍。

仰望喜德大地,海拔4500多米的俄尔则俄神山,巍峨地矗立在喜德之巅,与海拔最低的李子乡红山嘴落差2900多米,整个县域几乎处在大山深处。那俄尔则俄的风景美如仙境,一直处于未开发的“处女”状态;在深山之处,喜德的温泉热气腾腾,可前来泡温泉的客人稀稀无几,未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只有群山叠叠、山峦层层,隐没在白云之间;条条山脉,一脉高于一脉;沟壑交错、一条比一条深,找不到一块平地,见不到一座现代发展的气息,望不到一方发展的繁荣。

历史上,喜德县曾“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奴隶翻身解放、分田分地,当家做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02年,喜德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实施专项扶贫,把扶贫工作重点放在了移民扶贫、“三房改造”、新村建设、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化项目扶贫等工作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在莽莽群山间,黄礼泉和他的团队翻开历史,追寻凉山发展的足迹,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去了解喜德这片土地的每一草一木,去了解喜德人民生活的真实现状,去寻找贫困的原因,找准措施。

走过了24个乡镇的喜德村村寨寨后,他惊呆了,被喜德人民的贫困所惊呆,他深深闻到了贫困的气息,也领悟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之处,更领悟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内涵。

站在喜德的大山之巅,望着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望着这片土地之上善良的人民,责任在身、使命在身,黄礼泉深深呼了一口气,把做成东西部扶贫协作“佛山样板”扛在了自己肩上。

历史的画卷,就像奔涌不息的河流,徐徐展开在黄礼泉的面前。他翻着厚重的《喜德县志》,望着波涛翻滚的孙水河,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决定从住房、医疗、教育、产业等重要的民生问题开始突破、从喜德的软肋开始攻坚。

一位位帮扶干部、一项项扶贫项目涌向了喜德。 

佛山新居:温暖的火塘

民以居为安。

住房,是每一个家庭安居乐业、生活和美的承载空间,居住条件成为现代人民衡量美好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只有改善了住房条件,人民才能得以实现安居乐业。住房问题是凉山一大民生问题。凉山彝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自古以来,彝族人民不断迁徙,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居所,在这漫长的迁徙途中,彝族人民的住房一直未能牢固,未能安定,直至今日,大部分民房一直处于瓦板房、青瓦土墙房甚至茅草房的状况,这一成了凉山彝族人民实现安全住房的一大难题。

“住房是一家人安稳的前提,住房没有解决,无从谈起幸福生活。”佛山工作组对住房十分重视,把住房建设放在了扶贫工作的第一位,开始以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彝家新寨、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安全住房建设。

“今年我在中坝村驻村的日子已经超过了169天,占了全年时间的一半以上。”

中坝村是喜德县最大的贫困村,总人口1091户4245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10户1709人,也是凉山州贫困人口超千人的村庄之一。

黄礼泉是联系中坝村的县级领导干部,为了中坝村顺利脱贫,2020年3月以来,他背着干粮天天往中坝村跑,住在中坝村、吃在中坝村,与中坝村人民一起奋斗,与中坝村干部一起攻坚。原本白白、嫩嫩的皮肤,经过中坝村风吹日晒,被炙热的太阳晒成黝黑黑的,同当地彝族百姓的皮肤没有什么两样,怎么也看不出从大都市沿海地区来的汉族干部了,因而,不认识他的村民都误以为他是彝族,经常用彝语跟他搭讪,后来他听不懂彝语时才发现是汉族干部,大家互相尴尬了一阵。

中坝村集中安置点是喜德县最后一个落成的集中安置点。

过去,中坝村石头多、土地少、缺水,一片乱石滩,被外界称为“烂坝”。2019年年底,住在中坝村50户贫困群众还没落实安全住房,成了喜德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为了攻破这块硬骨头,对中坝村50户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把贫困群众从深山搬迁到曾经“烂坝”的地方,“开垦”这片“烂坝”。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中坝村集中安置点迟迟不能复工,建筑材料采购、工人施工都受到了阻碍,再加上凉山地区春季干旱少雨,严重缺水等特殊问题,集中安置点住房建设一直处于半复工半停工状态。原本水源不足的中坝村,遇到干旱气候、更是春耕季节,这用水问题难上加难。工地上缺水搅拌不了混泥土,黄礼泉眼巴巴望着工地,干着急,无计可施,时间一天天过去,任务一天天加大。

黄礼泉及佛山帮扶团队从未惧怕过“拦路虎”,也从未在“硬骨头”面前退缩过,他们再次重装上阵,攻破这块最后的“堡垒”。

那天,黄礼泉守在工地,指挥施工作业,与乡、村干部一道,协商解决水源不足问题。可商量了一天,谁也没拿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来,无奈,在深夜两点时带着乡、村和驻村干部,到5公里之外的老中坝,同老百姓协调水源,给老百姓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后,同意了分段使用水源,错时用水、错峰用水,在满足老百姓的用水问题后,不让浪费一滴水,集中供给安置点建设,安置点又挖深水坑储水,保证工地不停工。这样才能把集中安置点一层又一层的建了起来,立在了中坝新村的坝子上。

“以前住的是青瓦土坯房,住房不安全,一到雨季晚上就心里害怕睡不着,睡不安稳,现在有了安全住房,睡得更踏实了。”柯热伍来家原住在4公里外的老中坝,2020年,在佛山的帮扶下,易地搬迁至集中安置点,一下解决了教育、卫生、住房、农贸市场等诸多问题,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树生活。

“看到老百姓住进新房那一刻,我的心踏实了,我也跟老百姓一样睡了安稳舒适的觉。”在看到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那一刻,压在黄礼泉肩上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五年来,广东佛山投入财政资金6887.2965万元用于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危房改造”“三建四改”等安全住房建设,新建安全住房937套,住房功能提升875套,惠及群众1812户,极大地改善了喜德群众“住房难”的问题,给喜德群众提供了“住有安居”“居有安乐”的幸福生活。

劳务输出:一场难忘的战斗

劳务是凉山人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最直接、最快速解决“两不愁”问题的重要方式。在凉山,老百姓依靠劳务输出发家致富,他们自发或以他人介绍的方式进行劳务输出,而且彝族人民不过春节,除彝历新年回家过年后,春节时不用回家,可以错时错峰上班,所以劳务输出成为了凉山一笔财富。

沿海珠三角,是全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需要大量劳务,这也成了两地协作的重要资源。黄礼泉看到这样的区域优势,来到喜德第二个月,他决定大量实施劳务输出工作,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他带上20家企业,来到千里之外的喜德,开展劳务招聘活动。

“从来没有想到,这项工作会有如此艰难,准备不充分、研究不彻底,造成了工作推进不进。”

黄礼泉本以为喜德有劳务资源、佛山需求劳务力量,劳务招聘不会有太大难题。

结果在招聘那天,组织全县24个乡(镇)900多人在县民族小学与佛山企业举行现场招聘,人山人海,忙忙碌碌,在老百姓与企业间互相咨询的,互相了解的,登记的工作人员忙着抬不起头,一切正常举行着。

可到下午招聘会结束时,数据一统计,只有13个人成功送出,离500人的目标天差地别,让他无法想象。

当天深夜,黄礼泉静静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再次陷入了深深沉思。随后他找了县就业局的工作人员,找原因、找问题、找方法,与他们聊家常、聊喜德的实际情况,在聊天中更深了解喜德老百姓实际问题,那晚,他与喜德就业局的工作干部们探讨了一夜。

喜德县不仅百姓贫穷,教育更加落后,教育的普及在喜德一直处于永远的路上。贫困群众大都受教育程度不够、文化水平偏低、没有技术,更没有专长,平时在外出务工中,除了年轻点的去工厂企业里上班,其余的大部分都去工地,用苦力来挣钱。之前去过沿海地区工厂企业上班的务工人员也多少都遇到过语言不通、不识字等问题而空手返回现象,再加上这次招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宣传好政策,没有让老百姓信任企业、信任政府,造成了如此尴尬的现象。

“宣传,是一切工作的开头,把宣传工作放在头把位置,向老百姓、当地干部宣传好劳务输出工作,制定一系列的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第二天,黄礼泉再次理清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把劳务输出补贴政策一项项制定下来,把宣传工作落实到乡镇、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干部、落实到人头上。

在做好老百姓的宣传工作的同时,黄礼泉不停对接佛山企业,给企业讲清楚喜德这边的实际情况,让企业尽量放低门槛,应收尽收,建议企业多培训务工人员的业务技术。

为了让输出人员安稳下来,佛山市制定了一系列稳岗补助优惠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行免费享受体检、交通输送、住宿安排等事宜外,还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资金1000元,发放价值200元的生活用品。同时,为了能够让劳务输出人员稳定就业,连续1个月以上稳定就业的给予一次性1000元补助,稳定半年补助6000元,稳定一年补助12000元。

此政策一出,劳务输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入很好,活也不累,在这里工作特别开心。”

的日尔青家住喜德县李子乡洛乃格村,2018年9月在佛山的帮扶下,劳务输出来到了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匠一轻钢科技有限公司做焊工工作。在这里,不仅工资高、活还轻松,每月能按时发放5000多元的工资到口袋里,还能领到稳岗补助金1000元,这不仅让他下定了决心长期在那工作,还把自己的老婆接了过去,夫妻俩一起安安心心在南海挣钱。

“成功打开劳务协作工作,不仅让老百姓增收,完成了考核任务,也为我们此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回想起2018年的劳务输出艰辛工作时,黄礼泉不仅要记忆尤新,也认为是对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次考验。自打那以后,佛山的名字飘向喜德山山水水,深深打动喜德人民,人人知晓佛山,人人支持佛山,得到了喜德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这几年来,佛山市在喜德开展“菜单式”劳务技能培训20余场次覆盖2100余人次,投入资金1222万元先后向佛山南海输出劳务1732人次,发放劳务补助300多万元,为喜德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组团医疗帮扶:阻断因病致贫

“自从做了脑手术后,伍各可以自己慢慢走路了。”

阿育各各家住拉克乡吴哈村,一家六口人,大儿子阿于伍各患有重度梗阻性脑积水,行动不便、说话吞吞吐吐,听不清,为了儿子看病,阿育各各夫妇跑遍了整个四川,近到西昌、远到华西。检查费、医药费、车路费……花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可儿子的病始终治不好,再加上其他三个孩子还在读书,生活费、车路费加起来每月开支还是几大千,这让阿育各各一家一步步走向贫穷,一家人为儿子操碎了心,也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和能力。

喜德县人民医院,建立与1953年,2014年,建成“二级甲等”医院。由于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技术水平低,医疗事故频发,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因而当地老百姓不说大病,小到感冒都跑到周边冕宁县、西昌市、攀枝花市,甚至远到成都等地求医看病,不仅延长了治疗最佳期,也增加了老百姓的医疗成本。

“老百姓的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就谈不上小康生活。”黄礼泉在调研喜德后,发现了喜德医疗水平的底细,这又让他萌生了一个大大的想法——“组团式医疗帮扶”。

2018年9月起,黄礼泉组织佛山5家三甲医院全面启动对喜德县医疗卫生事业“组团帮扶”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派出各类专家130余人,对喜德县进行医疗帮扶。

帮扶喜德县人民医院,从管理理念进行改革。组织喜德县医院管理医生到佛山挂职学习,派佛山管理层到喜德医院挂职副院长抓落实,对喜德医生、护士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全面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佛山5家三甲医院每个医院对口帮扶一个科室,负责新建喜德县人民医院没有的科室,巩固提升已有的科室,先后建立了病理科、眼科、新生儿科、急诊科、消化内科、ICU重症监护室、骨科、神经外科等8个科室,实施“123”工程孵化基地(创建1个省级重点专科、增设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2个科室、打造3个州级重点专科),引进新技术115项4名高端人才为喜德医院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精业务”的本土技术人才。

“当时,我们村在宣传喜德医院来了些佛山专家,我就把儿子带去看了。”

听到佛山专家来喜德医院的消息后,阿育各各抱着试试的态度,把瘫痪多年的儿子带进了县医院。

“他们原先还是不信任我们,很担心,不敢在手术协议上签字。”

陈旭,一名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2020年10月,在佛山医疗帮扶第五批轮换时,他主动申请前往喜德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来到喜德,强烈的紫外线、肆虐的妖风、干燥的空气,让他很不适应。

“任何事情实施起来都是有难度的,没有一样是一帆风顺,只要坚持了,努力就会成功。”

身为共产党、肩负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使命,陈旭克服着困难,克服着远离家乡的寂寞与孤独,坚守在医疗扶贫路上。

“手术是有风险的,但不做了就意味着放弃治疗,最终威胁生命,做了就有希望了。”

准备给阿育伍各进行手术的时候,患者家属开始了犹豫不决。此时,陈旭主动站了出来,给患者家属动员、做思想工作,耐心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终于在他的耐心工作下,患者家属在手术协议上按下了鲜活的手印。

“其实,当时我也还是很害怕,万一手术不成功了,我怎么向患者家属交代,怎么向喜德人民交代,害怕他们就此失去对我们的信任。”现在回忆当时的情形时,陈旭还是有些胆怯。

2020年11月9日,陈旭医生亲自主刀为这位患者实行了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历时3个小时,成功完成了手术。

“我们全家人都一直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着,心里特别的着急,全家人都站不稳、坐不安,后来医生说手术成功了后,心才安定了下来。那3个小时啊,比三天三夜都还要漫长。”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时,阿育各各的心情依旧激动不已。

这是喜德县人民医院首例微创治疗脑积水手术。在过去,喜德人民想都不敢想县医院能做脑积水手术,如果不是佛山组团式医疗帮扶,这一天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到来。

在佛山市组团式医疗帮扶下,2019年开始,喜德县人民医院突破了多个首例,首例白内障患者手术、首例腹腔镜手术、首例无痛分娩手术、首例微创治疗脑积水手术……

通过这几年的帮扶,喜德县人民医院综合实力一步步在提升,一步步在喜德人民心中树立了信任,一步步走向了更高一层。

这几年来,佛山组团式医疗帮扶累计诊疗病人9.46万人次,手术2706例,病床使用率从原来的 56%提升123.9%助力喜德县人民医院蓬勃发展收入从2016年的3500万元到2020年的8500万元,实现了翻一翻,这是何等的效果。

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这是佛山组团式医疗帮扶喜德的目标。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成“互联网+健康扶贫”智慧医疗中心,乡村远程医疗及线上继续教育平台。

过去,中坝村卫生室只有几十平方米,虽然配备了村医生,但除了发放医疗宣传单、打打预防针等简单的工作外,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为了破除中坝村医疗条件问题,佛山市投入315万元,于2019年11月开始新建鲁基乡中坝卫生分院,202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设立了临床全科门诊、妇科门诊、中医门诊、远程诊疗室、临床影像科、临床检验科等科室;派出管理医生,规范、帮扶中坝卫生院,让老百姓在自家门前能够看病治疗,大大方便了群众。

不仅是中坝村,佛山市还对李子乡卫生院、红莫镇卫生院等2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新建或提升,把佛山的医疗组团帮扶覆盖全县,为喜德留下了永久的医疗资源。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民族的振兴基石,是阻断贫困代际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育。

喜德,一个偏远的深山地区,教育起步晚、发展慢。缺乏教育资源、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喜德教育一直发展很慢,缺乏师资、留不住人才、大班额、学生辍学率高、升学率低、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喜德教育的一大难题,这也是造成深度贫困的一个原因。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佛山市大力支持教育扶贫行动,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控辍保学”“一村一幼”“学前学普”等一系列教育扶贫措施,为阻断扶贫代际开启了重要举措。

“脱贫攻坚很庞大,凉山需要我,我无怨无悔。”

欧淑芝,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高级中学的一名高级语文教师,2018年8月,不辱使命,接受了支教凉山喜德的重任。

第一次听说凉山的欧淑芝,还没来得及准备,已经到了凉山,到了喜德。来的路上,在百度上了解了一下凉山和喜德的情况,但文字归文字,心里感触没有那么深,一到喜德,被深度贫困的现象惊呆了,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喜德会是如此的贫困,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方式几乎还处于原始的状态,老百姓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危房,茅草屋、瓦板房……这在她的记忆里是无法想象的场景。

“看到孩子们求知欲、看到他们可爱的脸庞,让我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老百姓、这里的学生。”

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喜德,欧淑芝担任喜德中学初中语文教学任务。她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爱心撒在彝区,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她抓住有限的支教生涯,奉献更多的贡献,视支教时间为金子,珍惜支教的每一分一秒,在南海习惯于午休的她,舍不得多睡一分钟午觉,累了,趴在桌子上休息片刻;困了,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眯,再起来继续工作。

这样,她被深山里的孩子视为亲父母,受到了尊敬。

“看到这里的孩子,这里淳朴的老百姓,我舍不得离开,我想多一些跟喜德的孩子们在一起。”

2019年,欧淑芝的支教任期已到,本该可以回到大湾区同家人团聚,享受幸福生活的她,再次申请留了下来,只因为了喜德教育多付出一点,多一些同山里孩子在一起,多看看喜德孩子们成长的经历。

中坝村,偏远、贫穷,教育十分落后,只有个简陋的社会爱心人士捐建的村小,没有公办老师,中坝村老百姓子女读书遇到了大难题。为了不让中坝村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2020年佛山市投入资金2275.57万元新建了中坝村文瀚小学和有为幼儿园,同时派出支教老师,帮助建设、管理学校,让南海区里水学校与中坝小学结对帮扶。

纯朴憨厚的眼神

散发出无法抗拒的力量

那是大山深处彝族孩子的梦想……

有时你忍不住眺望环山

这恒古不变的大山啊

想锁住每个人的心灵

但我更惊叹于这美丽的校园

和那不屈的梦想……

这是支教中坝文翰小学校长许之安支教笔记《彝族孩童的梦想》诗歌里的选段。

许之安也是佛山南海海区派来支教中坝村的一名支教老师,来到中坝文翰小学后,许之安一边帮助学校草拟规范制度;一边投身教育教学工作,担任六年级一班、五年级一班、四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每一天跟老师、学生、家长们形影不离,同老师探讨教学方法、心得体会;与学生谈学习、谈梦想;与家长聊家教、聊引导,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成了家长的好朋友,学生的好老师,老师的好同事。

“孟阿姨比我妈妈还关心我,孟秋颖我俩是最好的朋友,在她家很好玩。”阿的衣木现就读于中坝文翰小学四年级2班,父亲已经70多岁了,妈妈在几年前丢下自己后下落不明,不管不问,家庭十分困难。

2021年1月13日,欧淑芝与许之安带着阿的衣木和其他9位中坝文翰小学的小朋友及老师代表奔赴南海区里水小学开展交流活动。让山里的孩子们走出了大山、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大开了眼界。

与阿的衣木结对的是就读里水小学四年级10班的孟秋颖。来到孟秋颖小朋友家后,不仅秋颖小朋友对他好,秋颖的妈妈更是比家里的父母还要关心他、疼爱他。在秋颖小朋友家,每天除了秋颖给他辅导学习外,还吃到了家乡没有吃过的饭,吃到了家乡没有吃过的糖,玩到了家里没有玩过的玩具,也跟秋颖和她的妈妈一起体验了大都市的生活,过得十分开心。

特别让阿的衣木小朋友感动的是,孟阿姨得知衣木家的家庭背景后,十分可怜孩子,发动了她的朋友,为阿的衣木捐款5200元,还给他买了很多新衣服、糖和玩具。

在这3天的都市生活中,阿的衣木和孟秋颖结下新的友谊,情深谊长代代传播在千里之遥的珠三角、传播在灯火辉煌的岭南地区。

产业帮扶:连接“两山”友谊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产业,是根本之策、治贫之本。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硬战中,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关键举措。

喜德是个离城市最远、与太阳最近的偏远彝区,这里草肥水清,有辽阔的牧场,有甘甜的清泉,这里日照充足、水分充沛,冬暖夏凉,气候凉爽,早晚温差大,年温差小,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这里产出了天然的绿色农产品,深受食客的青睐。

粤港澳大湾区又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线城市,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追求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也是十分紧缺新鲜蔬菜的地方。

2019年开始,佛山再次开启了在大凉山种植、粤港澳大湾区销售的连接两地友谊露天蔬菜产业园建设。

鲁基乡露天蔬菜基地是这两年兴建起来的产业园之一。

产业园以“农业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流转了土地1560亩,投资2250万元,建设育苗基地、种植基地的喷灌设施、机耕道硬化、水库和冻库等基础设施。产业园建成后,以轮换的方式进行甜菜、芥蓝、龙芽菜等蔬菜种植,在凉山种植的绿色蔬菜经过保鲜后运输到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销售。

“在产业园务工,不仅能照顾孩子,还一天能挣到80元。”吉克伍机一家5口人,子女些都还小,需要大人来照看。这样夫妻两人不能一起出去务工,只有丈夫一人在外苦苦挣扎,家乡又没有工厂企业,吉克伍机找不到上班地方,家庭收入微薄,一直增加不了收入。

自鲁基乡蔬菜基地建设以来,吉克伍机几乎每天都在基地里上班,既照顾到了家里的孩子,也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就挣到了钱,2020年这一年,就在产业园务工,她已经挣了整整2万元。

“蔬菜基地的建设,发挥了西部的环境、气候、劳力等资源优势,东部就发挥了技术、资金、市场的优势,做到了凉山产、东部销,真正实现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目的。”的建设,让黄礼泉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产业园建成后,每天能让150人左右在基地里务工,2020年为蔬菜基地发放了300多万元的务工工资,不但增加了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每个月20万斤左右的新鲜绿色蔬菜让大湾区的食客们大受欢迎,十分畅销。截止2020年,共销售蔬菜168万斤,销售额为535.78万元,来自大凉山新鲜蔬菜成为了大湾区食客的首选,成为了最抢手的绿色产品。

五年来,佛山市把产业发展放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首位,累积投入3085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7个,建成6个产业园区。建昌马、生猪、乌骨阉鸡、花椒、有机水稻、露天蔬菜……样样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鲁基乡现代产业园区的蔬菜被评选为“四川扶贫产品”商标授权,并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纳入生产基地,成为四川省第一家申报成功的产业基地,真正成为产业带动,助力脱贫的标杆。

脱贫摘帽:续写情深谊长

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喜德县在内的最后7个深度贫困县宣布脱贫,跟全国人民一道步入了小康社会,凉山再次实现了新时代伟大的文明跨越。

一段扶贫路,一生彝乡情。

2016年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佛山累计投入财政、社会援助资金达2.25亿元,以“喜德所需、佛山所能”的宏大目标,实施项目228个,为喜德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助力喜德脱贫的重要力量。

凉山和佛山,特别是喜德和南海,已经建立了长久友谊区域,在以后的日子里,两地将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取长补短,继续书写新的长征精神。

在凉山的这些年,黄礼泉以及佛山帮扶队员们,他们同彝区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奋斗、同拼搏,互学彝语、互说粤话,结上深厚情谊;新时代最可爱的扶贫干部们,把凉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当成了宝,与凉山的老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当成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友谊就像大凉山的索玛花儿一样,吐露绽放,芬香四溢。

万里长征播种子,脱贫攻坚获幸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佛山与凉山十指相扣、心相守,再次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新的情深意长。 

“回不去的乡愁”

全国图文征文大赛通知

乡土,乡音,乡情。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魂,乡情是我们的梦。乡土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源头,是文学之根。

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纵观文学史,乡土一直是正统文学即主流文学的书写题材。古今中外,概莫于此。就中国文学而言,无论文学起源的诗经,中兴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的小说,都深深地打上了乡土文学的烙印。至于近代,乡土文学成就更加斐然,一个个巨匠级的优秀乡土文学作家,一部部优秀乡土文学巨著的诞生,独领风骚,主宰了近千年中国文学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到近代乡土文学的繁荣。从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到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秦腔》,一代代杰出的乡土文学作家为我们矗立一座座乡土文学丰碑。

当今社会,文学被边缘化,商业化,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城镇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生了越来越剧烈的矛盾冲突。城市扩张,持续高涨的打工潮;移民迁徙,候鸟般的飞来飞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没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乡愁”,一谶成真,“乡愁”成为一代代城里人永远想圆都圆不了的梦。

“回归乡土”,让文学慰藉孤寂的灵魂,让艺术温暖落魄的梦乡,为此特主办“回不去的乡愁”全国性图文征文大赛。现将在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参赛人员 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乡土文学社会员,以及广大文学、美术、摄影爱好者。

二、作品征集

1、时间 2021年7月2日至12月30日

2、征文内容以农村题材为主,兼顾都市乡愁情怀。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故事、传记,特别关注老照片、村史、家族史和打工笔记等非虚构作品。图文作品:含乡村、乡情、乡音和乡愁元素的美术摄影作品。

3、来稿请注明“回不去的乡愁征文“字样,发至359880941@qq.com邮箱。凡是没在公众号发表过(含自己的公众号)的注明为“原创作品”,择优在《乡土文学》平台发表,然后参赛。已经在公众号(含 网站)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发表时的作品网址链接,直接参赛。

三、奖项设立

特等奖1名 奖价值6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期刊一套,授于“乡土作家”“乡土诗人”“乡土画家”“乡土摄影师”等荣誉称号;一等奖3名,奖价值400元《乡土文学丛书》和全年期刊一套,免费吸收乡土文学社长期会员;二等奖6名,奖价值240元全年期刊一套;三等奖9名,奖价值120元期刊2本。所有获奖者均发荣誉证书。

四、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分征文大赛和专家评定作者综合素质展示两个阶段。  

1、征文大赛一个作者可同时参加多项比赛,但同类作品只许投稿参赛一次,请慎重投稿。

1)初赛:编辑按投稿顺序,遴选100件优秀作品入围参赛,通过评比选出50人进入复赛。

2)复赛:从初赛结果中选出40名作者参加复赛,通过评比选出30人进入决赛。

3)决赛:从复赛结果中选出30名作者参加决赛,通过评比决出获奖等级和名次。

2、专家评定和作者综合素质展示

1)专家评定:组委会随机聘请10位专家给决赛前30名选手打分,给出名次,写出评语。

2)作者综合素质展示:决赛前30名选手,在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专辑和专家、文友的评论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组委会将其作为决定名次参数。

五、评比规则

本次大赛以作品质量为主,阅读点赞打赏为辅。由各门类专家、乡土文学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编委会编委和编辑部编辑,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最后确定名次,以无计名投票形式,胜出,保证公平公证。

六、其他事项

1、本次大赛寻求合作冠名企业,有意者直接联系主编,微信号damo359880941。

2、本次大赛取消稿费,所有打赏用评奖、发奖、出刊成本。

3、本次大赛如果争取到赞助商或部门经费支持,将发放与奖品同等额2至10倍数量的奖金。

大赛组委会

2021年7月2日

乡土文学社公告 

投稿用稿规定   凡投稿者,请加主编微信damo359880941,在括号里标注作者姓名(或投稿笔名),关注《乡土文学》公众号,否则一律不用。投稿必须为原创,凡在公众号发过的作品不能投,否则,因此而耽误发稿,将拉入黑名单。投稿方式:邮箱359880941@qq.com,小说、诗歌、散文投稿群和分社、文苑群编辑择优选 稿。选稿期限为15天,过期不用,作者自行处理。

入会手续   提出申请-填写邮寄表格-交纳会费-办理会员证。长期会员终身会费:一次性交费600元。临时会员200元,不办证,优秀作品可在纸刊发表。

附:乡土文学社章程(链接 

征稿启事   本社从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建立优秀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库,向影视拍摄机构推荐。

      本社举办的《长篇小说月报》《中国乡土文学》(刊号ISSN 1003-3327 CN 42-1050/I 邮发代号38-83 ),发表中长篇小说、影视剧本和会员作品,兼顾优秀散文作品和纪实文学。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张克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新乡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