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局外人》:局外人看透人生,局内人体味生活

 天地人和w 2021-10-31

图片

在人生的哪一刻,你感到与这世界格格不入?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

这个世界是热闹的,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此时的你,仿佛成为一个和世界不熟的局外人。

“局外人”的存在与结局,早在上个世纪,便被法国声名卓著的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写进了小说《局外人》,故事是如此荒诞甚至恐怖:

一个男人在母亲葬礼上没哭,被判了死刑。

这个男人,为了忠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选择直面大众的唾弃,冷漠孤独地游走于世界的边缘。

但也许他未曾料到,他越想出局,越深陷局内,仿佛你我无法选择的命运一样,早已暗中写下了结局。

1

再深沉的痛,不为迎合而掉泪

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故事的开头格外扎心,但扎心的也许只是我们这些外人。

主人公默尔索接到死亡通知单时,望着“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几个大字,格外平静。

他请了两天假来到母亲生前的养老院,糊里糊涂得看着别人安葬了母亲。

他的感受只有奔波的疲惫,没有询问母亲的死因、去世时是否痛苦,没有哭泣,甚至拒绝瞻仰母亲的遗容,脸上毫无半点哀伤。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围的人。

母亲的朋友纷纷前来守灵,他们神情沮丧、满面愁容,或抽抽搭搭地哭泣,或看看棺材、看看手杖,或随便东张西望,但释放悲伤后,只剩无所事事的沉默。

默尔索只是觉得疲惫,此时的氛围欲盖弥彰,大家仿佛聚集过来履行某种道德任务,结束后四散而去,谁又会记得今天这个场面呢?

所以默尔索只是冷静地旁观这群人,他不理解其他人为何要佯装悲伤。

“他们沉浸在冥想中,自己并不觉得。

我甚至觉得,在他们眼里,躺在他们中间的死者算不了什么。”

其他人不理解他为何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默尔索如此冷酷无情——

参加完葬礼后,他甚至回来继续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与女人卿卿我我的约会、看喜剧片。

但实际上,只有他知道母亲的不快乐。

当他听见院长说母亲在这里交了一个朋友,常常傍晚一起散步时,他望着周围的田野,一排排通往天边山岭的柏树,一片红绿相杂的土地,房子不多却错落有致。

我理解母亲的心理。

在这个地方,傍晚该是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啊。

谁都知道养老院是生命将尽的地方,所以在默尔索看来:

“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

而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他用心感受母亲生前的心情,而不是像所有人期待的那样,在母亲死后用歇斯底里的痛哭流涕表达悲伤。

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当一个人的表现没有去迎合大众的标准,你就被判定为是“不正确”且“不正常”的。

因此,我们总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习惯通过和旁人保持一致,来得到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却逐渐忘了,真正的感情无需成为一种“表演”,没有必要的迎合只会让心疲累,疲累到忘记自己是如何真心去爱去感受。

默尔索真的爱妈妈,但也真的没有太过悲伤,更不愿为此一蹶不振。

他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屑与众人为伍,便成为世人眼中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2

荒诞的指控,用冷漠对抗虚伪

本以为生活也就是这样了,可是生活偏偏给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习惯身处局外的默尔索,偏被牵扯其中。

因为被朋友莱蒙叫出去打群架,默尔索在头脑混乱的情况下,因防卫过当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

他被捕了,被指控为故意杀人。

审讯时,检察官对案件细节避而不谈,反而开门见山地问默尔索:

“你爱不爱妈妈?”

他认为这是与“案子表面上没有关系而实际上可能大有关系的问题。”

接下来,检察官请来的证人证实着默尔索的“罪状”:

妈妈死了,他连泪都不流;

妈妈的葬礼,他竟然喝了牛奶咖啡;

妈妈葬礼的第二天,他居然有心情和女人约会;

……

这场审讯几乎没有针对案件本身,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默尔索母亲的死联系在一起,以证明默尔索的冷血——

既然能“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也理所当然能计划一场有预谋的杀人。

世人没有撒谎,并不等于说出了真相。

默尔索所说的是真相,但因为没有为了保命而讨好大众的媚态,引起了检察官更加激烈的攻击:

难道他曾表示过悔恨么?

从来没有,先生们。

在整个预审的过程中,这个人从来没有一次对他这个卑劣的罪行表示过激动。

《乌合之众》里说: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

人们对道德的审判欲望远远大于真实是如何存在。

当法庭从事实审判变成了道德审判,默尔索无疑被钉在世俗伦理的耻辱柱上。

当虚伪成为常态,真实便是他最大的原罪。

到最后,默尔索的律师几乎放弃地对他说:

“别说话,这对您更有利。”然后替他辩白。

孤立无援更的默尔索几乎被排除在一切话语权之外,默尔索仿佛不曾存在,这场审判似乎与他无关。

整个审判“把我这个人排除在审判过程,把我化成一个零,又以某种方式,由他取代了我。”

最终,陪审团被说服了,他们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默尔索死刑。

此时默尔索才发现,他的命运完全由别人来决定,自己真正成了一个局外人。

默尔索始终选择用冷漠对抗荒谬。

他的冷漠,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绝对而纯粹的处事准则,绝不屈从,绝不低头。

但这个世界不接受一个不合群的异类,也许人们更习惯八面玲珑的虚伪,太真实的默尔索只能沦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死刑之前,神父走到牢中试图对默尔索进行感化,他请求神宽恕默尔索。

当人们被现实当中形形色色的苦难压迫得无路可走,便会寄希望于飘缈的彼岸世界,但默尔索彻底拒绝相信上帝救赎:

“我不愿意人家帮助我,我也恰恰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发生兴趣。”

他不曾忏悔,不曾后悔,平静地迎接死亡。

3

看透了结果,不能慢待了过程

北岛曾在《无题》中写道: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

这正如默尔索与这世界的关系,不谙世故的默尔索不愿迎合也不愿融入的现实世界,甚至刻意地为了真实的自我,与世界保持距离。

在亲情上,他在母亲葬礼上仿佛置身事外,明明深爱母亲却不愿意表露,不屑与旁人共享感情——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

在爱情上,女友问他爱不爱自己,愿不愿意结婚,他觉得这些都毫无意义,他怎么着都行——

“这无关紧要,如果你想,我们可以结婚。”

在事业上,老板有意提拔他去外国工作,他拒绝了大好前途——

“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在友情上,他随口应承做名声很差的邻居莱蒙的朋友,随意为他做些事而无所谓这场交友的利害关系,最终让他陷入审判困局——

“(案件)由于加进了一个道德上的魔鬼而变得更加严重。”

对这世人来说,事事置之度外,冷眼旁观的默尔索就像是一个自甘堕落的厌世青年。

他始终以“无所谓”的消极姿态应付一切,看到世界的荒诞便认为人生是虚无没有意义的,也无所谓死亡。

所以在审判中面对生死,他也几乎以一种放弃者的姿态,不为自己辩护,不去争取上诉——

“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

三十岁死或者七十岁死,并没有什么区别。”

他以为看透了人生的结果,用他永远诚实的内心不接受这世界,对一切毫不关心,又不愿意向世俗妥协,结果却是他不曾干预世界,世界却判了他死刑。

不知生,焉知死?

人生的意义不是由死亡去定义的,而存在于每一个认真活过的瞬间。

“局外人”默尔索的忠于自我,其实是让自己变成了世界的中心,拒绝了感受大千世界的可能性。

命运无法选择,那么理解过去,感受当下便是生而为人最可贵的坚持。

看透了结果或许能众人皆醉你独醒,但生而为人的意义永远不应该因为放弃被消解。

不留白于过程,才能创造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在临死前的那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当对抗不再有意义,默尔索反而向死而生,他选择与这个世界和解:

“我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结局是多么讽刺啊!

一生独立于世的默尔索,此刻仿佛成了芸芸众生的每一个平凡人,像一滴水融入了汪洋大海。

4

我们每个人,都曾像默尔索一样,渴望保持纯良的本心,真实的自我,由此证明,我是有意义地活着,不为流俗所左右。

当一个人遵循本心,不隐瞒不虚伪不逢迎不屈从,秉持独立和自主意识,不惧成为不入俗流的“局外人”。

这个过程,叫做成长。

可现实是,我们无时无刻不身处局内,体会世间百态,才能知道人生什么可求,什么可贵。

要挑战的不是自我的坚持,而是在大众异样的眼光下,成为坦然过好自己生活的“局内人”。

这个过程,叫做成熟。

做个局外人看透人生,做个局内人体味生活,正如北岛在另一首诗中的解答:

“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

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

世界尽管有荒诞的一面,但仍值得我们爱。




图片

作者简介:

北方有佳,怡然自乐小女博,观察社会爱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