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三大”趣闻

 龙泉清溪 2021-10-31

山东流行一个开玩笑的段子,说是南方人夸口“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山东人回敬以“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以少胜多。

一山、一圣人,没有歧义,指泰山、孔子;一水,说法就有分歧,或以为东海,或以为黄河,甚至以为趵突泉,各说各话。要想确定“一水”究竟是什么,必须追本溯源,看看“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老根是什么。

图片

经学者考证,明代中叶之后,开始将泰山、东海与孔子并称,逐渐出现了一个专用术语,叫“东方三大”。所谓东方,实际上是明代设立的山东行省(后改称布政司)。明万历末年,徽州人汪志高刊刻东海、泰山、孔庙版画,题为《东方三大图》,其中还收录诗人谢肇淛所作的《东方三大赋》。《东方三大图》至今犹存,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它影响很大,清代有多位画家都绘有这个题材。

图片

“一山一水一圣人”,应当是由“东方三大”的说法演化而来,变得更加通俗、明白。若是从明代说起,那么“一水”就不是黄河,因为那时黄河从南方经淮河故道入黄海,不走山东。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清咸丰五年(1855)最后那次改道,才返回山东经济南由渤海湾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河道。

早先“一水”不指黄河,而指东海,直到清代乾隆时期也是如此。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记载于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卷三《轶闻·东方三大》,说的是:

江苏无锡有个读书人秦瀛(字小岘,号遂庵),博学,工古文,但不擅长书法。闲居在家,后来听说乾隆皇帝东巡泰山,在行宫召试士子,便启程北上应试。途经淮安清江浦,偶尔在小书摊看到一本记载零星典故的破旧书,便花小钱购得,粗略翻阅,见书中写有一段话:“东方三大者,谓泰山也,东海也,孔林也。”等到考试时,皇帝出的题目恰好是《东方三大赋》。秦瀛提笔首段就点明三大,然后分别铺陈渲染。大臣从考卷中选了十余卷,乾隆帝阅后无一称意,就问大臣:“所有试卷,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题义吗?”大臣回答:“有一卷点明是泰山、东海、孔圣人,但书法太差被淘汰掉了。”乾隆说:“考的是学问,怎么能看书法呢?!”传令快呈上卷子,读后称善,御笔加圈点,提拔录取为第一名,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据说,山东文士李宪乔、李廷芳等人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但身为山东人却不知“东方三大”,结果落榜。而无锡人秦瀛,无意中走运买了本破旧书得知“东方三大”,拔得头筹。

黄河改道山东后,“一水”指黄河,也可以理解。济南人爱宣传家乡,说是趵突泉,属于活用,各取所需。

但是,在述说“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时候,最好能知道它的背景是“东方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