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起名的学问

 杏坛归客 2021-10-31
图片

起名的学问

文 / 季羡林

生了孩子,必须起个名,这是社会常规,无可非议。

解放前,农村贫困人家的女孩子往往有姓无名。连肚子都填不饱,名有何用?我母亲就是一生连个名都没有的人。

中国姓究竟有多少?过去有《百家姓》《千家姓》等书,其实中国姓绝不止百家、千家。

根据最近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11969个。数目已经够大,似乎已经够用了。然而不然。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姓氏过于集中。

比如,在汉族(其实不限于汉族)姓氏中,李、王、张三大姓占的比例过大。李姓占全人口总数的7.9%,王占7.4%,张占7.1%,三家共占22.4%,约有二亿六千多万人,这已经够多了。

但是,问题还不出在姓上,而出在名上。

名有单名、复名之别。《三国演义》中,除了黄承彦(诸葛亮的岳父)一人外,其余皆为单名。这是后汉、三国,以至六朝时代的风气。

当时人口不多,姓名相重所产生的影响还不大。不过,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大概已经感到同姓名的干扰。因此有人撰写了二十几史同姓名表,以避免张冠李戴。

图片

在过去,起名几乎可以成为一门学问,有很多讲究。

有所排行的措施,同一辈分的人的名字中有一字相同。比如有名的中国圣人孔子的后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预先想好了排行的字的顺序。据我所知,从清末到现在,排行的顺序是:繁、祥、令、德。有名的孔繁森,排行“繁”字,辈分相当高了。现在住在台湾的“衍圣公”孔德成,排行“德”字,见了孔繁森,应当叩头三呼“老爷爷”。孟家也仿效孔家,全国排行都有顺序。

我并不想介绍大家都作东施,效颦圣贤。可是在当前许多事情都简化,都“快餐化”的时候,许多人,特别是公安部门、邮电部门,以及学校、机关等等,却感到有点挠头。我也有点忧心忡忡。

现在仿佛又回到了后汉、三国时代,家长给孩子多起单名。而且这些单名又不同于《三国演义》。在那里,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赵云字子龙,等等,全国并无重复者,产生不了矛盾和干扰。

但是现在呢,不但给孩子起单名,而且单名又多集中在几个字上。全国的“王宁”至少有若千万,“张军”也决不会少。有时一个班上有两个王军,三个李宁。一个机关单位,有时也会有这种现象。这会酿成多大的困难。

因此,我建议,给孩子起复名,不要再“军”,不要再“宁”。

也可以多创些复姓,最简而易行的是,把父母双方的姓合为一个姓。这样再加复名,重姓名之弊,就多少可以避免了。

1997年8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