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破坏的阅读习惯

 玖弋阁 2021-10-31

为什么想到这个主题呢?其一,是拾遗推送的一篇文章中传递了独立思考的观点,我很喜欢;其二,因为我公众号的排版问题。

1

拾遗的那篇推文,传递出无论怎样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随着各种热文人云亦云,全盘接受,以为自己有观点,实则却是被灌输了观点而已。这与阅读习惯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系。因为当下人们最多的阅读是通过手机实现的,手机阅读的速食性将人们思考的时间压缩到秒,以至于想法成为了稍纵即逝的本能闪现。当一个想法冒出时,很可能由于注意力的迁移瞬间就被抛到了脑后。没有让它停留在脑海中反复蕴酿,这样一来所谓的观点还存在吗?又或者这想法虽然停留在脑中,但却是直觉反应、线性思维。许多时候直觉可能就是悖论,可能就是错误的、远离真相的。

所谓独立思考,是一件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材料的事情。手机阅读往往给了材料,却不提供时间。

2

手机阅读中最有趣的问题是排版。排版几乎决定了一篇文章是否能被看下去。一旦能吸引住目光,那么任务就完成了大半,接着到底如何激起人们的情绪、感官就是文字的任务了。所以大部分公号的套路就是博眼球的标题,贴切的风景图片,配上撩人的文字。可惜偏偏我的公号不走这样的套路。

公号开始之初,抱着欣喜之余,将文章转发给几个朋友,希望借此广而告之。可惜他人的反馈是:你为什么不加点图片进去?有图有文字这样才好吧?看看其他号的文章都是这样做的。

看到这些评论,我内心是鄙夷的:究竟要多速食呢?连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都看不下去?又究竟要多无聊,才需要看那么多图片呢?最关键我又不写娱乐八卦、旅游美食,我需要什么图片?

可是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毕竟那是好心的建议。在某次转发自己的影评时,居然收到其中一位朋友的评价:这篇排版有点样子了。我只能笑笑摇头。排版这东西真需要根据文体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吧?比如影评放图片是自然而然的,但论述放图片?可能图片更吸引人。当我从编辑的角度来做排版时,力求排版简洁干净,不多一丝杂余。可读者不一定买账,他们就想看图看画少看字。

可究竟为什么出现这种差异呢?最关键的是阅读习惯的不同。我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图片——简直浪费我的时间与指力去拖动屏幕,不能一气呵成地将文章看完。在我看来,图片将文章的脉络切断了,同时将我思维也斩断了,这是不能忍受的。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这样的感受?回想一下,这可能是从手机成为阅读媒介开始,短平快成为指导方向后,慢慢地大家都接受这种方式,并称之为符合人类阅读习惯的方式。更确切地说它只是符合了大脑急需快速获得反馈的欲望而已。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什么?人人都在速食信息,一旦文字过长就丧失耐心去阅读。

那么一篇长文如何让读者继续阅读呢?

第一种方式是插入图片适时地给读者放松,哪怕是片刻。这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法,确实这很适合手机阅读,尤其是短平快的节奏下。

第二个方式就是把长句断成短句,我经常在写完文章后进行这一类的修改。既然我不喜欢插入图片,那至少我可以用断句来控制。这更多地像是玩文字游戏。

第三个方式就是拾遗式,一句一行,看起来不觉得长。但弊端也明显,有时会纳闷到底写了多少呢?

手机阅读,在我看来,根本是在蚕食耐心与毅力的良好典范——对长篇阅读不耐,无法持续读下去。

3

每年都可以看到书籍阅读量的数据统计,中国人的年均阅读量偏低。那么手机阅读能否让更多的人去读书呢?这恐怕很难。一本好书动辄上万字,习惯了短平快手机阅读的人能否安静地看完一本书呢?哪怕是三十分钟?我持怀疑的态度。因而当我意识到这种习惯的危害时,我果断地摒弃它了。

公众号中学习型的文章,我是万万不会用手机阅读这种方式,因为它会破坏良好的阅读节奏与习惯。我会将他们收入印象笔记,此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拨去繁复的花样——图片、格式,各种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这些东西对我的思考无益,只会打断我的思维。

正是由于这种习惯导致我在做公号文章时,不会过多插入图片与文本样式。生怕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被这些东西打断思路。至于需要停下思考时,那就停下思考,完全毋须人为制造停顿点,毕竟每个人产生想法的时刻是不同的,哪里需要编辑来做设定呢?就好比告诉你,现在你应该去吃饭去睡觉一样,可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何必呢?

所以持续阅读长文的习惯不能被手机阅读打破,读长文的能力不能被现代科技摧毁,这样真正的思考才不会被阻断。

以上便是我此文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