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首部实现碳中和的书籍——《碳中和时代》的碳中和故事

 zhzpig 2021-10-31

图片



这本书已经实现了碳中和
但没有完全中和

今天我看到有不少小伙伴在晒书,看来在发起预售的一周后,终于有读者拿到了实体书。其实我挺羡慕拿到实体书的小伙伴的,因为作为作者的我,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实体书长啥样。第一批拿到书的朋友,对书的了解可能会超过作者本人。

但有一点,如果我不告诉大家的话,应该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买到书的朋友,如果仔细看书勒口的下方,会发现如下图案:


这个图案包含三个内容。一个二维码:如果扫进去,会出现本书的碳足迹信息;一个碳中和标签,表示本书已经ta碳中和,还有一个文字说明:“本书已通过碳抵消实现碳中和”。是的,这本书是一本实现“碳中和”的碳中和书籍。

中国首部实现碳中和的书籍,就是这本由我所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碳中和时代》。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本“碳中和”书的碳中和故事。

大约在今年八月我书稿完成的时候,电子工业出版社负责本书策划的老王打电话找到我,说他们领导希望就双碳的事情搞一些活动。认为我是这方面专家,所以希望我帮忙出出主意,我当然也是义不容辞。他们初步的想法是出版社最近要重新装修,想怎么跟碳中和挂钩。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说要不把我的书打造成中国第一本碳中和的书,这样既宣传了公司,又宣传了书。他一听立马拍手叫好,觉得这是最契合他们公司的宣传方案。于是这个方案当天得以通过,由我主实施,他负责出版社和印刷厂的资源协调。

确定要干以后,我马上列了一个简单的步骤以及实现这些步骤所需的资源。正如我书中所说,一个产品要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以下4步:

  1. 计算碳足迹
  2. 寻求减排方案
  3. 碳抵消
  4. 三方认证

首先是计算碳足迹,我首先想到的是川大的王洪涛教授,王洪涛教授一直专注于LCA领域,在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面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专家。  凭我和他十多年交情,请他帮这个忙应该不在话下,……实在要收钱的话,背后还有出版社撑腰嘛,我这样想。

没想到王教授答应得很爽快,马上在亿科环境成立了项目小组,直接给了一个成本价。碳足迹核算需要出版社、印刷厂及造纸厂的配合,所以我们拉了个工作群来讨论数据收集及核算相关的问题,王教授安排了他的得力干将小冉同学负责主要的数据调查、建模分析工作。

数据收集方面,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印刷厂排放全用初级数据(现场数据),然后把占本书排放90%以上的书芯用纸排放也采用初级数据,其它采用次级数据(数据库数据)。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时间比较紧迫,中途沟通也有些不畅,最终书芯用纸仍然用的是次级数据,印厂的部分数据也因数据监测精度不够细而采用估算数据。

不管怎样,最终我们得到了本书的碳足迹。一本《碳中和时代》的碳足迹是1.43kg二氧化碳当量。具体碳排放的组成因为图太长,各位可以自行去扫描二维码查看,我这里只截个部分图。

图片

在这次碳足迹核算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大家本能地认为一本书的碳排放可能大半来自于树木砍伐,而事实本书中纸张原料——木片产生的排放只有总排放的3.46%。也就是说,仅从碳排放角度来看,木材被砍伐后如果用于生产书籍,其实并不会产生太多排放,因为其碳元素被固定了,并不会释放到大气中去。整本书全生命周期排放贡献实际占前三的分别是纸浆生产的用电排放48.61%、造纸用蒸汽排放26.27%和运输排放14.51%。

在减排方案方面,因为短期内不可能搜集太多的初级数据,导致很多排放不能实施减排方案。而且马上就要印刷,技术改进这类方案基本不可行,最终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印刷用纸张的选择方面。

我们前面提到纸张的原料木材对于书的碳足迹影响很小,所以我们原本以为即使使用再生纸,估计碳足迹也没有太多的变化,然而事实却让我们大喜过望,如果书的纸张采用再生纸,整本书的碳足迹可以降低到0.842kg二氧化碳当量。

我们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因为再生纸在重新制浆时的电耗和汽耗都大大低于原生纸浆,想想也对:把木头变成纸跟把纸变成纸相比,肯定是把木头变成纸要费劲一些。这件事情告诉我,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有时候跟想象的差别很大,没拿到数据模型之前,不要妄下结论。

得出这个结论后,我马上就联系老王,问可不可以用再生纸来印刷?然而,老王的回答是坚决否定的:

“当前中国的正版书几乎没有用再生纸印刷的先例,因为再生纸技术不够成熟,印出来的书籍纸张粗糙,读者会认为是盗版书,如果我的书用再生纸印刷,一定会被读者给骂死的!”

我说:“这不对啊,国外有很多书都是用的再生纸印刷的,不也卖得挺好的嘛?”老王解释道:“再生纸书并不是一定就不好卖,但是读者接受有个过程,国外正版书用再生纸印刷已经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所以没问题,但现在中国的读者对再生纸印刷的印象,仍然等同于盗版。”

这件事情告诉我,碳中和有时不是一个公司、一个技术或者一件产品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文化和习惯的事情。

最终,我听从了老王的建议,还是采用原生纸。这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减排方式也没实施成功,所以才有前面的“这本书已经碳中和了,但没有完全中和”的说法。这本书有很大的减排空间,但是种种原因,至少是这一次印刷是不可能了减排了,但愿这本书的第N版第N次印刷能用上再生纸。

虽然没有做到实质性碳排放降低,但还是可以通过碳抵消来实现,我找到昔日好友,北京零碳宝公司的黎玺来赞助我一些黄金标准项目,对方也是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因为在联系他时满以为再生纸方案出版社会认可,书的碳足迹能降到1kg以下,所以就让他赞助100吨,抵消十万本的碳排放。对方也毫不犹豫,马上就爽快回复:

“十万本哪够,怎么不得二十万本?我赞助200吨,马上就去操作”。由于他们过于雷厉风行,以致于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一本书碳足迹实际是1.43kg时,他已经发来了这个:

图片

200吨并不能抵消二十万本书的碳排放,我正想联系他们再赞助100吨时,老王的一句话让我安心的同时也被扎了心——像这类书籍能够卖掉两万本就已经算是畅销书了,二十万本?除非是神作!

好吧,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抵消二十万册?读者不给我机会......

完成抵消后,就只剩下最后一步认证了,我联系了一下我的老东家国检集团CTC,问他们是否有碳中和认证服务,对方说有。我试探性问了下有没有碳中和标签服务,对方还是说有。OK!就它了!没想到CTC业务敏感性还挺强,双碳提出没多久就推出了碳中和标签。

经过一番数据核实和抵消量认定后,CTC向我们签发了碳中和标签,于是我们最终看到了那个二维码和那个碳中和标签。

总结一下这次书的碳中和活动。总体来说,受限于项目实施的时间、当前社会对再生纸书籍的认知度、印刷厂的能耗监控水平以及全社会对产品碳中和的认知,本书碳中和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正如我在书中所预言的,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我们所购买的商品都将像上面的二维码一样打上碳标签,一些比较激进的产品也会像上面的LOGO一样打上碳中和标签。待十年以后,我们再回头看这本书上的那个二维码和碳中和标签时,说不定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感谢为这本书碳中和提供帮助的电子工业出版社、印刷厂、王洪涛教授及亿科团队、北京零碳宝团队、CTC团队等对本书碳中和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也感谢读者对本书的支持。

另外豆瓣已经收录了本书,已经看了本书的小伙伴,欢迎到豆瓣去评分和评论,当然,如果评分能高一点就更好啦。

老汪聊碳中和
百万碳中和从业者社群
2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