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放的老国王

 烟台海天 2021-10-31

读完本文约需20分钟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跟我们以往的风格都不太一样,它是一本非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作者是奥地利的作家,叫作阿尔诺·盖格尔。

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国王》,记录的是他的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的那一段生活。我们以往讲书讲的都是工具类的东西,就是怎么样解决某一个问题。那为什么会挑选这么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来讲?是因为它触动了我内心当中的一根心弦。

我的爷爷也是得阿尔茨海默病,后来离开我们。而他的所有表现跟盖格尔的爸爸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西方的老人和东方的老人在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的表现是很接近的。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借着这本书把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关于人老了以后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生活讲出来,然后给我们预先做一个了解。

因为在每个人的家庭当中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若干年后都会成为老人,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封面上写的这句话就特别感人,他说:“因为父亲再也无法从桥那头走到我的世界来,因此我必须走到他那里去。这段不平常的日子,我们一直在一起。”

这个孩子呢,他觉得父亲已经回不来了,所以在整个的书里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照顾一个老人和照顾一个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会讲说人老了像老小孩一样,老了像小孩。但实际上老人跟小孩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因为小孩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更好。小孩每天都在获得新的知识,每天都在学会新的技能。所以在带孩子过程当中是越带越有希望、越带越开心、越带越轻松,然后充满了成就感。而老年人是一个失去的过程,生活中不断地失去各种各样的能力,然后你再怎么样努力,他都只能够是一个失去的过程。

米兰·昆德拉把这个过程叫作溃败,他说:“我们称之为生命的无可回避的溃败。在它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就是你除了理解老人们,也就是这个作者所讲的我得走到他的那个世界里去之外,你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我会把这本书的脉络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个的我们查阅的学术资料结合起来来讲解这本书。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叫AD,这个是阿尔茨海默病当中的一种。是一种原发性退行性疾病。它表现在首先是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是空间辨认以及情绪上的障碍。然后大脑皮层萎缩、神经纤维缠结、记忆性神经元数目的不断减少,这些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些表现特征。

那么在早期的时候,有哪些症状呢?第一个症状就是出现记忆衰退,经常会丢三落四,说完就忘,反复地提问,诉说一些重复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家有一位亲戚,老人家老了,老了之后就会不断地给孩子打电话,说一件事。刚说完电话挂掉,又打过来还是刚才那件事,就不停地打。一天同一件事能说至少6遍,孩子已经觉得要崩溃了。

因为你想这么一个人老跟你说同样的话,但是你不能够表现出来烦躁。孩子只能够听,然后哦,好,我知道了,我记住了。你跟他说你别说了,你跟我说过,你已经跟我说过好几次了。甚至你冲他发脾气,他可能也会觉得很尴尬。

这本书里就写到说每当他们指出父亲的错误的时候,父亲就会显得特别尴尬和无助,那种感觉是蛮失落的。而且没用,过不了多久他又会再来一遍。因为他不是故意的,是他的大脑已经功能在丧失,所以他会经常地重复,然后忘记各种各样的事,很多东西是说完就忘的。

比如说这个书里作者的日常生活,他早上起来把爸爸叫起来,他说你要不要起床。“我很友善地问他,为了制造一点轻松的氛围,我还会说我们的生活多好。”他跟他爸爸讲,希望鼓励爸爸能够开心地生活。父亲满脸疑虑地挣扎着起来说:“对你来说或许是这样,对你来说生活是很美好。”他爸爸自己不觉得美好。

“然后我把袜子递给他,他仔细地看了袜子,过了一下说第三只在哪儿。”就是正常人是不会去找第三只袜子的。但是父亲会问他说第三只袜子在哪儿。这都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记忆衰退、丢三落四等等。

接下来,有人会出现轻度的语言功能受损,就是词不达意,说一句话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词。然后老年人会出现空话连篇,就他反反复复跟你说的都是一样的事。

我在我爷爷90多岁以后,回老家去看望他的时候,见到我就跟我讲,他当年去过北京,他得首先很努力才能认出我来,因为我已经长得好大了。我爷爷总是把我当成我三叔,他管我叫我三叔的名字。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不是,我说我是樊登。我知道,就问你在哪儿呢?我说我在北京,他说北京我去过。

实际上我爷爷去北京是我安排的,我当年买了第一辆车的时候,我就专门开车回西安把我爸爸跟我爷爷接着一路开车拉回北京,我想让他逛一下北京。这件事情在老人的脑海当中,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刺激。所以他每次跟我唠嗑的时候,讲的都是他去过北京,而且他忘了是我带他去。他说的是他当年年轻的时候,做生意到北京,实际上他年轻时候没来过。

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年人的语言受损以后他会空话连篇。他会过一会儿就说一句,哎,老了老了。他就老说这样的话。这个作者的父亲也是经常就会说,唉呀,没意思,我没用,我生活没劲。就这种话,他不是说真的发这样的感慨,而是过一会儿就说过一会儿就说,他就只剩下这么点话在不停地说。

还有唠唠叨叨,就是嘴里边一直唠唠叨叨。还有一个症状,这本书里面也写到,也包括我们在生活中也见到,很多人老了以后他会唱歌。他会一直在哼一首歌,一直在哼。很多年轻人也有这样的习惯,这可能是两回事。但是很多老年人,他原来没有哼歌的习惯,但是现在变得整天就使劲地哼歌。这是轻度语言功能受损的一种表现。

然后还有一种就是判断能力差,注意力开始下降,理解能力也开始下降。就有时候一碗饭放在面前,他都不知道怎么去吃。这个书里边有一段:他把早餐端过来给爸爸吃,爸爸看着早餐就发愁,儿子说爸爸你怎么了,他说我如果知道该怎么办就好了,儿子说你就吃它呀,你就只要把它吃到嘴里,吃它就行了。爸爸说,没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就他看着一个熟悉的食物,他肯定是知道这个东西跟他是有什么关系。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食物,不知道把它放到嘴里边嚼,咽下去就行了。不会,所以老年人的判断能力、注意力和理解力都在不断地下降。

还有一个就是迷路,大量的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都会迷路,甚至最严重的迷路是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不是说走出门以后迷路了找不回来了,这种当然是很危险的,更多让人心酸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迷路。晚上起来从卧室出来上厕所,上完厕所找不到卧室,然后就在家里边乱转,这个是非常常见的。我们现在听起来觉得匪夷所思,说怎么会有这么夸张,房子就那么大,不是特别大的房间。但是老人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线。

还有就是会出现精神障碍,有的人性格会发生改变,有的人情绪会失控,会经常发脾气,还有就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开始失去兴趣,就是原来年轻的时候,有兴趣的事现在没兴趣。

你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叫《流放的老国王》?很多子女在父母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都会不接受。你看我和我爸爸在对待我爷爷得阿尔茨海默病这件事上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不是我爷爷带大的,所以我爷爷在我面前没有老国王那样的权威。所以我就跟我爸讲,他发脾气,你不用理他。他是糊涂了,他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糊涂了,你干吗跟他较劲。

但是我爸就说不行。这些子女们会把父母的话看得特别认真,他觉得这个人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说一不二——因为他们从小都是听他的安排长大——所以即便他老了糊涂了以后,他依然具备着国王般的这种权威。这就是流放的老国王的含义。

在这本书中的作者的父亲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因为奥地利人是被德国统治的,所以他是代表纳粹德国去打仗的。结果一上战场就受伤了,受伤之后就被苏联俘虏。最受苦的日子是在战后,战后苏联人就让他们去搬东西,做苦力。说有一天这个老爷子饿得——当时是年轻人——饿得实在受不了了,看到一个骨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骨头,他就拿起来放到嘴里就嚼,因为饿得已经实在不行了。嚼完了那个不知道哪来的骨头之后,这个老人家就得了严重的痢疾,瘦得皮包骨头。没有人管他还要干活,这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后来他们逃亡,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然后想办法找到当地的人帮忙,一路流亡,想办法回到了奥地利,是历经九死一生过来的这么一个人,在家里也不太说话,跟全家人似乎都是作对的那个角色。

因为老派的父母一般都会这样,对孩子的管束比较严格,跟自己的妻子关系也不是很好。到后来他的妻子在他晚年的时候离开了他,就是作者的妈妈,离家出走了,就不回来了。所以这件事情,对于老人家的打击是很大的。因此他从那件事以后精神受到了挫伤,然后一蹶不振,开始逐渐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一开始孩子们完全不理解,比如说作者有一天要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因为他是个作家,电视台采访他,他是跟全家人都交代好了说待会儿要录像,你们大家别发出声音,你们安静一点。结果这个老人家在开始以后,就开始拿这个锤子去隔壁敲,砸东西,铛铛、铛铛地砸。这儿子就非常生气,又觉得没面子,这家里人这么不配合,这边在采访了,他的爸爸竟然在旁边敲。

然后冲过去跟他爸爸吵架,他爸也跟他吵架,最后就是他觉得他爸爸怎么这么不近情理,怎么这么欺负他。后来他才意识到,在那个时候他的爸爸已经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期症状,就是这件事明显是不合常理的,但是他始终要做。所以就像我爸爸看待我爷爷做很多事的时候,我爷爷发脾气或者要求这个要求那个时候,我爸爸都会特别紧张特别认真。然后老觉得这是压力巨大的一个事,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实际上,如果像我们这样离得稍微隔一代远一点的距离看,我们就只要表示理解。所以这个作者跟他的爸爸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磨合之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无论他爸爸说什么。如果从他们这儿表现出了赞同的感觉,他的爸爸就会觉得很开心,就会觉得心安理得,就觉得自己脑子是清楚的。

过一会儿,他如果再犯了这样的糊涂,再做这样的错事,你还同意他一次,让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糊涂,他的自信心会更好一点。那几天里他犯的错反倒会更少。

而如果人们不断地纠正他,说不是,比如说这个老人家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他每天一到傍晚他就要回家,那这有什么问题呢?他就在自己家里坐着。那个房子就是他亲手盖的,他这一辈子辛辛苦苦营造了这么一个家。他自己一砖一木地把这个房子盖起来,他不认识了。他不认识这个家了,然后他就跟他的孩子讲,我要回家,我不敢再坐了。然后他的孩子很纳闷,说这就是你家呀,这哪儿不是你家。他说我觉得这不是,就要出去。然后就闹着非得出去不可。

我为什么看这个特别心酸,我爷爷那时候90多岁以后,他先住在西安,我们一直都生长在西安。我爷爷晚年就闹着不在西安住,就非得回山西老家去。他说我要回山西老家去,天天闹,吵得很凶。在西安人多、亲戚多能照顾,但是他闹得太厉害,就一定要回山西老家。后来没办法,山西老家也有亲戚,我们就把他送回山西老家,然后有人照顾他。

结果他回到山西老家后,天天闹着还要回山西老家。你说这有什么办法,就他人已经在山西老家了,已经坐在自己的大院子里,他长大的那个熟悉的地方。但是他还是天天闹说我要回山西。然后旁边的人就笑他,说那你现在在哪儿呢?他说我不知道,他说不出自己在哪儿。但是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想法,他要回家。

我就在想,咱们没有到老年人的那个世界里去探索过,很有可能这个是来自于特别强烈的不安全感。当我们大家在生活中觉得不安全感的时候,我们也会选择说想要回家。所以即便老人在这个环境之下,在他所营造的家庭的环境下,只要他不熟悉了以后他感到不安全,他也总是要回家。

子女费了很大的力气,比如说有一天白天,这儿子就带着老爸出来逛街。然后走了一圈来到他们家门口,问他认识这个门牌号吗?他爸说认识。儿子又问,咱家门牌号是多少?(他爸说)咱们号是多少多少。儿子说,你看这两个一样吗?他爸说一样。最后儿子问,那这是不是咱家?他爸说,不是。然后他儿子说为啥门牌号都一样,你说为啥不是咱家?他爸爸说可能是有人偷了咱家的门牌号,这老爷子特别坚定地相信这不是他家,有人偷了他们家的门牌号,然后就是整天闹着要回家。

流放的老国王是一种特别贴切,但是又忧伤的比喻。这是一家之主,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一家之主在家里原来都是最核心的、我们要依赖的这么一个人,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丧失了所有能力的人。这时候你会发现一开始子女会手足无措,子女会天天跟他吵架、跟他较劲。甚至表现得不耐烦,但是到后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在早期的时候,还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在作者的哥哥婚礼庆典上,他爸爸就突然变得狼吞虎咽,吃东西没个准。其他人你吃饱了就算了,但是这个老爷子就不停地吃,不停地吃。因为他那时候年纪已经挺大的了,然后吃到最后他大概吃掉了10块或者15块蛋糕。深夜里他吃力地拖着脚步回家,肚子痛得要死,在家里躺了两天,他以为自己要死了。然后全家没有人同情他,因为大家都觉得他罪有应得。说他怎么会自己突然吃那么多东西,神经病。

当大家把他狼吞虎咽地吃很多东西,吃到肚子痛,视作是一个特别奇怪的行为,或者是嘴馋这样一个解释的时候,他们没有意识到阿尔茨海默病正在侵蚀着这个老人的大脑。他丧失了日常生活的能力,他判断不准确这个东西到底吃多少是合适的。所以这都是早期出现的这种蛛丝马迹,而这些东西子女们感受不到。

因为子女们还以为父母是那个具备权威的国王,而这个国王已经慢慢地要被流放要去到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孤独的领域当中去。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得到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信号,比如说丢三落四、啰嗦、丢东西等等。

还有一个大夫曾经跟我讲,说很多老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喜欢藏东西,尤其是藏吃的。比如说藏钱还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很多老人会把馒头或者是一块肉、一个饺子藏在一个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这可能都是跟早年的人生经历过的伤痕是有关系的。

那么接下来到了中后期以后,就会出现很多更加严重的状况比如说忘记人,就是他认不出这些人来。作者的爸爸经常认不出作者来,然后作者每次需要跟他做一个自我介绍。有一次他为了跟他爸爸表示亲热,他就拿手使劲地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就是在握手的时候使劲,用劲握了一下他爸爸的手。他爸爸特别奇怪地看着他说,你干吗使劲,你握我干吗?儿子说我是为了表示喜欢你,他爸爸说你怎么会喜欢我,你为啥喜欢我。他爸爸认不出来他是谁。

所以像我爷爷在最后的时候,对我们几乎都是叫错名字的,就首先要很尴尬地识别半天这个人是谁,因为子孙比较多,然后要先搞清楚,所以忘记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他不能独立生活,就是不会吃东西,吞咽都会遇到困难,甚至要依靠轮椅才能够走路。还有就是他们会做出很多危险的事。不能够独立生活,会非常依赖别人,比如说做饭、打扫卫生、购物、上厕所、穿衣服这些都要靠别人帮助。说话变得越来越困难。然后会出现无目的的游荡,偶尔会出现特别多的幻觉。

书中的作者他爸爸有一天会突然跟他说,我死了。他活着的时候,他会突然跟他的孩子说自己死了,他觉得自己现在那个感觉是已经死了。他的孩子跟他说,你没死,你现在好好的。我爷爷当年也说过这样的话,临终前一个月的时候,他会突然跟陪着他的我姑姑就说,唉,我死了。然后我姑姑说你别胡说,你现在活得好好的,他说死啦死啦死啦,老人会出现走入另外一个世界的这种幻觉。

这里边有一段特别温馨的文字,这个儿子为了帮助爸爸恢复他的记忆,他还在不断地努力,他带着爸爸去看他们家做的那个矮墙,就是周围的矮墙。他说爸爸你看这是你院子的矮墙是你亲手砌的。然后他爸爸说对,我要把它带走。然后这个儿子说,矮墙你是没法带走的呀。爸爸说那还不容易,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儿子说,唉呀肯定是行不通的,爸爸。

然后他爸说我会弄给你看,就去动了,就真去搬那个矮墙了。然后他儿子说,唉,可是爸爸不行的,我还想听你解释,你已经在家了,要怎么回家呢。就是他儿子始终在纠结说你已经都在家了,你还怎么去回家,你给我解释一下这个事。他爸爸说我也不知道,然后他儿子说你现在在家,你还想回家。当一个人已经在家的时候,他可是没法回家的。他爸爸说理是这么个理,然后儿子想引导他做出一个结论,他爸说我对这一切不感兴趣,至少不像你那么感兴趣。

后来这个作者就逐渐地发现了和他爸爸对话之间的乐趣,他发现他爸爸所说的话,经常会出现在米兰·昆德拉或者是卡夫卡这样的高手写的文学作品当中,就是跟你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对话。但是这里蕴含着特别多的幽默感,就是人生的这种幽默感,还有爱。

封底上这句话就特别好,他说有时候当我毫无准备的时候,父亲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用他的手抚摸我的脸,有时候用手心,多数的时候用手背。于是我明白了,我不会有比此刻与他更亲近的时候。用手背抚摸孩子的脸,我相信很多父亲都喜欢这样,我也会。就是会用手背去抚摸孩子那个柔嫩的脸,然后到了晚年以后,80岁或者90岁的时候,自己糊涂了,孩子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人。父亲可能会在那一刻突然明白,这是我的孩子,然后他伸出手来去抚摸孩子的脸颊。

在那一刻,其实你不需要再去想父亲是不是离自己更远了,或者父亲是不是有什么病症,你就好好地感受那一刻就好了,好好地感受那一刻。这就是我跟父亲离得最近的那一刻。所以在中后期以后,我们需要教大家的,或者我们从这本书里边需要能够学会的,就是这个作者开始慢慢地学会跟父亲和平相处。他不再去努力地改变父亲,不再去努力地跟他讲道理、去训练他,还希望通过聊天能够让他认识到说你不用再找家了,你就在这个家里边坐着。

他会去肯定父亲,好好地跟父亲交流,开心地散步聊天。比如说在散步的时候,他带着他爸爸在他们村子周围转。然后转的时候他爸爸很高兴说这儿风景真好看,实际上这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他爸爸说这地方的风景真好看。他爸爸问作者说,你常到这儿散步吗?有些人只为了欣赏这儿的风景就来这儿散步,就跟他儿子说。儿子觉得很奇怪,说我不是为了看风景来这儿的,我就在这儿长大的。然后父亲看来有些惊讶,做了个鬼脸说,哦,是这样。

这时候孩子问他爸爸说,爸爸,你到底知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让他的爸爸有点尴尬。然后他转头看他的儿媳妇,开玩笑地指向他的儿子说,好像这事有那么有趣似的。这个爸爸到最后也会出现很多很有趣的状况,包括他会拿自己的年龄(开玩笑),比如说他的爸爸永远算不清楚自己有多大,就总觉得自己只有大概70多岁。

我爷爷那时候我们去看他,我爷爷就跟人感慨说,唉,老啦,现在老啦,80啦。然后旁边的人纠正说你92啦,我爷爷说,啊92了,唉呀,老了老了。然后过一会儿又说,唉呀80了,80了。就是老人家的年龄他记不准了。他觉得80岁就已经是他能够想象的老的一个极致。

所以在中后期的时候,我们需要把享受的心态慢慢地调整出来,让我们知道即便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也同样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乐趣,会让我们觉得这就是亲情。

所以这里有一段对话,说爸爸你一生里什么时候最幸福?爸爸说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作者问说是说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吗?爸爸说不,说的是我的孩子。这个爸爸虽然在一生当中管理他们的时候,好像都是他们的敌人,整天在与他们为敌,跟他们斗争。但是这个爸爸认为人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孩子还小的时候。

作者的父亲在后来有一段时间,出现了特别多的严重的幻觉。比如说他在看电视的时候,觉得很害怕,他说汽车怎么开到这儿来了,就是他会觉得这个电视里的汽车是真的。然后最严重的时候是圣诞节的时候,他们全家人都发现父亲端了一盘点心去给电视机里的人吃,他说来尝一尝。他把电视机里的人当作真人,非常礼貌地请人家吃点心。然后他发现那些播音员都不理他,还在那儿继续说话的时候,这个父亲有点恼怒。这个过程在孩子们看来有点滑稽,但是也让大家非常吃惊。就是人到了中后期以后,这个症状会变得特别多。

什么样的护工更适合于照顾阿尔茨海默病,这个作者在他们的家里用过很多的护工。他就发现他的爸爸跟有的护工处得非常好,就是不会闹事儿,也不会摔东西也不会发脾气,每天开开心心地在一块儿。而且甚至他对某些护工都产生了依赖的心理,只要那个护工来,他会觉得比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好像还要安心一样。

但是他跟大部分的护工就处不到一块儿,那这里的区别是什么?他们说有一个叫作丹尼·艾拉的一个护工,这个人就特别好,他跟他的父亲处得特别好,他说和你爸爸相处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说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如果他不想起床,我可以等,等一会儿就行了。如果你爸爸不愿意刮胡子,这也没关系,半小时以后,他就会忘了自己不愿意,我们最起码有24个小时可以等。如果一个护工,不强迫老人非得做什么,按照他的节奏,以他的满意度、他这时候要干什么为节奏的话,老人可以跟护工处得不错的。

其他的护工会跟父亲相处不来,当他拒绝配合的时候,他们会神经紧张。而父亲的嗅觉对于神经紧张灵敏得很,他能够马上感觉到这样的时候,就一点也不知道尊重人家对他的照顾、对他的好意了,不少令人沮丧的事件发生后,双方的不满就累积得越来越多。虽然在这种时候,家里会加强人力来照顾父亲,不过麻烦的日子越来越多。一天下来,大家都弄得可以进疯人院。我自己也曾经即使在冲澡时,也还是觉得自己在跑动,把所有人都折腾得特别要命。

因为一个这样神智不太清楚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他还很有力气,他还能够大喊大叫,会给全家人构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请到一个护理人员要非常懂得老人的心理,能够尊重老人的需求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在中后期以后,常见的护理误区有哪些?第一种护理误区,好多人认为人老了是正常现象,老糊涂了这是正常现象,所以不用太在意这个,不对。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人老了都一定会糊涂。有的人直到最后都是非常清醒的。所以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这是一种病,要想办法去看病。

第二个是很多人认为这事不可逆。确实,从药物的角度讲是很难,就是现在到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研制出一个特别有效的药能够让老人的大脑恢复过来。但是护理是有效的,就是护理能够减少老年代谢性的问题,还有营养不良的问题以及脑积水所引起的老年痴呆的状况。所以如果能够做到良好的护理、经常跟他说说话、带他看看不同的风景、跟他玩一些游戏。让他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时候就会对老人会好很多。

我们在讲《最好的告别》那本书的时候,曾经举到过一个案例还记得吗?就是一个老人院要帮助老年人延长寿命。他们所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给每个老人发了一只小动物,有的人领了一只鸟,有的人领了一个鸭子,有的人领了一只鸡,然后你要负责喂它。当给老人这么一个任务,让他要负责喂这个鸟或者喂这个鸭子的时候,这些老人的平均寿命都延长了很多。他们重新唤回了生活的愿望,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了意义和价值。所以这是我们说良好的护理是有效的。

还有就是很多人会觉得束手无策,这事实在是没办法,无助了。那么这时候你应该去求助,你应该去想办法学习,然后去找医生、找护理的地方咨询。还有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反正不会致命,所以不要紧。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是老人的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所以它是能够致命的,一定要重视。

还有人认为,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不能治的,我们前面说了即便不能够用药物治疗,也应该想办法用护理的方法来维护他。还有就是有人会忽视心理治疗,我们见过很多子女处理老年痴呆的问题,就是把他放到老人院里,然后就不再管他了,就觉得好像能够养活他吃喝就好了。所以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老人院。

我去看过老人院,如果那个老人院管理得特别不好的话。老人的生活真的是挺悲惨的。好多老人就动不了了,那个护工们对他们的态度就好像喂养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一样,缺少足够的尊重、缺少私人空间。

这个书里的作者,后来也把他的父亲送到老人院里。因为他的父亲跟很多护工都处不来,所以他说决定让亲人住进养老院,按照传统的习惯,我们应该觉得歉疚、也会令人非常不安。不过他们去了那个老人院以后,发现还蛮好的。为什么?老人院里边有特别多长寿的老人,他们之间还能找到一些共同的话题。

他有一次去看他的爸爸,他发现他的爸爸在跟别人掰手腕,就是在玩掰手腕这个动作,然后掰完手腕以后,他说爸爸你真厉害。他爸爸说他是纸老虎,不过我也差不多了,我的劲也差不多快用完了。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孩子的那种对于游戏的那种喜欢。

但是把老人送进老人院,不意味着子女就可以放手,而爸爸在老人院里边其实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儿子去看他。当儿子看他的时候,两个人会非常愉快地挽着手在老人院周围散步、聊天。他们说起了很多过往的事情,包括他爸爸在战争当中所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在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以后,开始跟他的儿子沟通交流,让儿子知道。

所以如果没有这一段两个人可以经常挽着胳膊在村里边散步,然后促膝谈心的这个过程,儿子甚至不能够知道老人的一生当中还有这么多他难以忘记的故事。你发现人老了以后,他记不住眼前的东西。但是他能够记住很远的东西就是好早以前的事,他虽然说得颠三倒四的,但是他能够说出来,就是眼下的事说完就忘。比如说他们俩在老人院里边散步的时候,他们会聊什么,他的爸爸会突然问他说这是什么?指着一棵树问他这是什么,然后他说这是树。他爸爸扬起眉毛说,给人的印象不像是树,就是老人的那种感觉。

“然后我们俩到了花园里坐在长椅子上,我在一本老的学生练习簿上记录着一些东西”——因为他是个作家——“然后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写,他怕本子滑落,用手帮我扶着本子。他问,你整天在纸上写东西,日子过得好不好?然后我回答说,我写字总是过得很好的,他说我也很好。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配搭状况,我所给予他的他把握不住,他所给予我的我尽一切力量去把握。这样的时刻会拉得比较长,让我有时间注意许多事,这时候难得有什么事逃过我的观察,我非常清醒也很机智、也很留神,一切事物非常清晰地通向我,好似忽然之间有一道强光在我周遭闪现。”

作者写这本书他最后告诉我们说,我想对世界敞开心扉,说说我和父亲之间的某些东西,人们一般都在背地里议论说阿尔茨海默病会切断人与外界的联系。而我和父亲之间存在着恰恰与此相反的联系。当我们所有的希望破灭以后,我们才开始活过来。幸福的感觉在于死亡靠近时变得特别明显,幸福不在我们期待的地方出现。

当他能够正视这个阿尔茨海默病给父亲带来的剥夺,开始非常珍惜跟父亲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候。他连父亲用手给他扶着那个作业本,这个细节他都能够记住并且写在文章里边,就说明这个人是真的活在了正念当中。他是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体察着父亲所带给他的那种感受和关爱。这时候其实把爱拉长了,把这种亲情延续在了病痛的折磨当中。

这书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会有特别多的人给它打特别高的分。原因就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地认识了疾病这件事情。最后他说,我常在今天这位已经失去了正常认知能力的可怜人身上见到以前的父亲。当他用清澈的目光看着我,对我微笑,我便知道对于他来说,我的来访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还真是不错 ,这样的时刻不少,他经常显得好像什么也不知道,然而什么都理解。

有一次我到养老院看望他,同他握手时,他怜惜我的手冷。我说我来时外面下着雨,有点冷。他两手握住我的手说,你们可以做你们该做的事,我可是要暖暖这只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温情。当老人最后连自己的记忆力和意志都已经丧失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忘记要帮着孩子去暖一暖他的手。

在准备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查了很多的资料,希望能够找到护理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的方法。那么总结了一下专家给出的照顾老人的建议有这么几条,第一个是一定要尽量预防卧床不起,能够让老人通过物理的训练、能够走路、能够晚一天坐轮椅或者晚一天瘫痪,都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就是要注意饮食和营养。

第三个就是要注意老人的日常卫生习惯,还有就是情绪的护理。我们前面讲到的不要总是呵斥他,不要总是说他不对,让他开开心心的,让他觉得自己说的方法并不离谱、不要嘲笑他。

然后综合能力的一个训练和护理,还有必要的疾病护理,预防感染。

最重要一条是如果卧床的话,要防止褥疮,褥疮会高发于臀部、肋骨这些地方。所以每隔两个小时要翻一次身、擦洗一下身体,每个人的生命都要走向老年。尽管我们讲《未来简史》说人可能会永生,但毕竟目前还没有发生,所以我们要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

这个作者在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那天读完这本书之后忍不住就在微信上分享。然后很多网友跟帖说讲得特别好,是什么呢?父母在年老以后,依然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在我们小时候教我们认字、教我们走路、教我们学做人、教我们说话。老了以后,父母教我们的方法是用他的衰老告诉我们什么叫作衰老,什么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所以就好像阿甘的妈妈跟阿甘说,It’s my time.(我的时间到了)。这是一个生命的周期。父母用最后的身体力行让我们认识老年,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所以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动,你内心当中柔软的部分,然后对身边的每一个老人都有更多的理解,都有更多的关爱,然后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