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导讲堂|怎样读文献才能避免过目即忘

 可爱多huyu 2021-10-31

本文根据毛浩然教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开白。

作者简介:

毛浩然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20多家SSCI、A&HCI、CSSCI期刊审稿人和编委,国家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在Cognitive Linguistics, Journal of Language & Politics, 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SSCI、A&HCI、CS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等10项课题。获评“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高层次人才”。

说实在的,很多很勤奋的博士生甚至研究生,他们在读文献的时候确实是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的。可是,如果要问他们读了文献有没有什么想法,能不能提炼出一些核心的要点,或者能不能跟前几天、前几周读的文献串成一条线,做一个横向或者纵向的梳理,他们往往要说我要去看一下电脑,这就非常尴尬了。
如果是过目即忘,甚至开着电脑还找不到,那就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读文献的方式是不是需要调整。那今天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就是怎么读文献的问题。除了学科里面最基础的文献之外,今天说的是假如我们要写论文、要报项目,这时候怎么去阅读文献或者准备开工时我们怎么阅读文件,而不是指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生阶段。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要带着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检索和阅读文献,不然满满一屋子的书,怎么检索呢?我确实很心疼一些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很多青年学者,他们读得真的很辛苦,他们不是不努力。但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没有一个研究问题,也没有一个解决方案去检索,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我本来就没有研究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倒着来的,我跟很多人做法不一样,刚开始还有点不放心,后来我就请教了几位比我牛的,比如说华中科技大学的徐景峰教授等等他们几位,我发现我们的方式惊人的一致,所以我今天就有底气跟大家来分享这样的一个技巧。
▶查重
比如说,我看到现实生活中或者一线教学里面碰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是值得研究的,然后我自己先不读相关的文件,我先自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会有几种解决方案,比如说有六条解决的办法,然后我再去查,这时候我去查什么呢?就是看文献检索和阅读有哪些是我没有发现的。我去查,要看看我六个idea到底有多少个已经被别人说过了,如果前人已经说过了,即便确实是我原创的也没有用,因为我们依然要注明出处的。那有可能六个里面有三个已经被人说过了,还有三个是我自己说的,那么这三个就可以算是我的创新点,所以我是带着这样的研究问题跟方案去查的,目的性就非常强,而且阅读的速度就会很快。
图片
▶查新
我的一个研究生,拿一本四百多页的书给他读,我问他要读多久?他说读四天可以吗?我说不行,四个小时一定要读完,一本书怎么四个小时就能读完,就是因为我不需要从头读到尾,因为它不是经典文献,只需要到目录里面去寻找跟我们目前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章节来进行阅读就可以了。所以在这个里面阅读的过程中,我就看我的idea对不对?或者除了查重之外我还要查新,就是说有多少idea前人说过了,但是我自己没有想到,比如说我自己想到六个,其中三个还被别人说过了,但是我又看到文献里面人家还有另外六个idea,我没想到,这六个idea是什么,我要注明出处。
▶查参照系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从哪来,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用什么样的分析框架,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应对,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检索前人都用了哪些理论基础、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他们是怎么搞的,他们这种方法这种理论基础适不适合我,如果适合,是多大程度上适合,我们需不需要改良?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就是说差一个参照系。
▶顺藤摸瓜
前人都引用了哪些相关的权威文献或者最新的重要文献,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些文献的后面的参考文件进行一个顺藤摸瓜。
▶理论建构
写论文最难的部分其实在于理论建构,特别是博士论文或者是权威期刊论文,一定会问我们在理论上有什么突破。那么理论层面的建构,我就可以把前人已经说过的跟还没有说过的,加上自己已经想到和还没有想到的,就是前面六加六就变成十二,把这十二个个idea进行归类结构化之后,看看有没有可能就实现理论建构。
再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我们怎么读文献才不会忘记,就是要带着很明确的研究问题和解决方案,即便这个解决方案是非常粗糙的,但是至少有大概的想法,就像我们汇报工作要说结果,请示工作要说方案,不要只是发现问题,但是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科研也是这样子,我们先想想自己有什么idea,自己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去看前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用这种方式,这当然是我自己总结的一种模式,我把它梳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另外,很多人是做貔貅式的学习,就是只进不出。他每一次听讲座、听报告、读书都很积极,精神可嘉,至少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古人说的,我把它改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写’则殆”。比如说我让我的研究生写课后心得、反思,然后要求他们必须要分点表述,每一点都要有一个小标题,小标题之间还要有内在逻辑关系,有什么收获要具体化,要素描写实,不要“假大空”,然后角度、内容、形式不拘一格,中英文都可以。如果是中文的话,我一般会要求学生要做到工整对仗、言简意赅,只有以产出为导向,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做到你的input经过了里面的intake,然后最终实现了output。比如说,大家听了我的讲座,可能信息量很大,但是能不能从中把一些最有触动的或者说最有启发的点,写出几点来,这就比较清楚了。
而实际上,很多老师和同学就是不愿意动笔,很多时候空有满腔热血然后就是一个字难。原来有一篇推文说为什么发表不了高级别论文,然后大家都点进去,结果里面全篇就是一个字难,太难了,你不愿意做是吧?但真正动笔了,就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关键在于要动笔落实到行动上,像上面一样,哪怕先从小的读书报告写起。那怎样才能撰写高质量的读书报告呢?不论硕士生、博士生还是青年学者,我们在读SSCI期刊或者权威期刊论文,我们总是要写一些读书报告。我的建议就叫“五加二”(“白加黑”),五点真实的收获叫白,两点具体的批判叫黑,说出有哪些不足,应该怎么改才好。如果实在讲不出来也可以说有两点什么样的困惑,学会提出问题也行。
这七点(五加二)我训练研究生的时候是要求他们要脱稿陈述,如果不是脱稿,拿着PPT来讲或者拿着笔记本来讲,那就会大打折扣,大家可以试试看,就给自己五分钟时间,每一次的要求自己做七点的“五加二”(“白加黑”)的陈述,然后我们可以先按章临摹述评,再制定框架提炼,述评结合,特色梳理,点穴批判,提供方案将批判性思维进行到底,进行一举两得的顶层设计。就是因为写的这些东西,会形成我们后面论文部分的一个初稿,但是不要着急,如果很着急的话就很尴尬了。比如说,我原来在华侨大学外国学院当院长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副教授才听了我的两次课,写了两篇读书报告,就说院长能不能帮我改一下,然后推荐到一个比较好的期刊发表?我说你相当于在我的书法工作室刚临摹了两天字帖,就想到人民大会堂去办一个书画展,这是不是太着急了?后来他就平和客观的去学习,先是去美国访学一年发了两篇SSCI,今年又拿了国家社科,然后评上了教授。你看他过去十年都没办法突破的,就在两三年时间里面就突破了。所以这个很重要的。
读书报告如果写得好的话就可以变成综述,综述好得话也可以写论文的,当然读书报告写书评也是可以的。那怎么样才能实现脱胎换骨,要从opinions到facts,从ideas到references,要学会旁征博引,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多同学在写读书报告的时候,写综述的时候,经常就只有一篇参考文献,那就糟糕了。要学会写充满括号的综述与点评。除此之外,还要主动的从本学科到跨学科,各个学科都来做这样的综述。
图片来看一下上面这两段,乍看过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我们会发现,其实它的夹注特别多,每一个夹注都意味一个参考文献,光这两段就有这么多参考文献,也就是说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据。言之有据,要么有文献出处,要么有数据支撑,要么有自己的实验结果或者论证结果跟这种方式。那么大家看一下,目前这样看下来这篇已经在做分类梳理,并且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每一句都有出处的,这样的文献综述梳理下来,短的话就可以成为我们的introduction的引言部分,长的话就可以成为我们的综述。这不是正在写论文吗?
再说“五加二”里面的二黑(批判),我们要看懂文献并熟悉套路再批,切忌一知半解却炮火纷飞的乱批。不过这里面有人希望说我就想先批再说行不行?可以。但不要老去发表,先批再说,觉得人家哪里不对,就噼里啪啦、炮火纷飞都没问题,但先放个两三周,把它拿出来再看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当时批的可能就是胡说八道,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三周我们真的是好好用功了,进步了。两三周之前还觉得人家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现在才发现是自己无知无畏,宜精准点穴、一针见血,集中点评。切忌面面俱到、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比如说,什么从女性主义视角如何如何,从人类学视角要怎样怎样,这都太大了,那么我们要具体化,要点穴,如果我们摸蛇的全身,很容易就被蛇咬了,我们要打蛇打七寸,要划重点,精准点穴。宜指出具体不足,提供具体对策,切忌“假大空”,只把脉不开药、不治病。不要老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人家会问那怎么样才行。
为什么读了会忘,一是没有带着研究问题和方案去读。二是没有以产出作为导向,三是我们的入口可能刚开始就错了。如果入口都错了,那就是南辕北辙了,也就是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止步就是进步。“吃什么长什么”,这六个字一定要记的,如果我们想成为书法家,我们就要临摹字帖,有没有哪位学者说他想做科研不需要读文献的,其实读文献的过程就是一个想成为书法家临摹字帖的过程。临摹像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这样的书法家的字帖,那都是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级别的,我们要去好好学,SSCI都已经摆在桌面上,不需要我们华山论剑就能拿到的,为什么不读SSCI,还要美其名曰说我要先易后难,这不是胡闹吗?
图片 
图片 
大家看一下我这篇文章,发在《当代语言学》里的。看到最后参考文献,就只有这一篇是译著,但其实也是国外的,全部都是国际期刊。我不是说国内的期刊没有一篇可圈可点,我是说这一篇也是有点从综述中去做创新的,所以我是收集了二百多篇的国际文献,然后再从中进行不断地遴选。我是带着研究问题去读的,看看人家都在搞什么,国内有什么不足,然后再去弄的。如果从这个维度上来讲的话,我们读文献真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读什么样的文献,要选对。
图片 
另外一篇,这一篇看它的创新点在哪里?标题这么短,怎么会有创新点,因为原来很多研究互文的都是研究互文的理论,但我这边专门讲互文在哪些维度上可以应用,比如说是在法律、商业、学术论文、教学等等方面的应用,只讲应用从这个角度切入。所以你看文献从哪个维度看也很重要?
那到哪里可以下载到 SSCI期刊的最新的列表呢,这些网址都是:
图片 
还有这些权威的国际知名的出版社,里面也有很多网址。
图片图片有的时候你可以只看它的摘要目录,这里面有的也有 open access article,这种也可以免费下载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事半功倍,实现学以致用。第一,就是归零空杯要听得进去,不要说这个内容我听过,听过不等于学会了,你到底会了没有?这个很重要。第二,下水游泳,动起来,远离貔貅式的学习。第三,产出导向,写起来,文章不厌白回改,我们要写出来,有初稿才有的改。任何不以产出为导向的研修学习都是科研耍流氓,很多时候我们付了几千块钱去学习,学完之后没有产出。三分钟热度,文件下载下了一大堆,变成图书馆员或者图书馆馆长,再也没有进步了。所以你要学懂、弄通、做实,要打通SSCI、CSSCI论文写作的最后一公里,要动笔写,投稿就是临门一脚了。建议大家每个讲座至少写三点收获,或者“五加二”(“白加黑”)写七点三百字到六百字就可以了,也不用写太多。然后要分点表述,要有小标题,小标题之间要有内在逻辑关系,然后要有信息差,什么叫信息差?就是如果没听这个讲座,今天就写不出来,这叫信息差。如果你写的东西是没听讲座之前也能够写得出来的,那就不用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