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玉纲解读85拳架】无极势与身法八要

 新用户64325103 2021-10-31
无极势在拳谱中亦称预备势,即混沌无极生太极,静中寓动之态势。其技击含义是守我之静,待彼之动。无极势的功架是通过“三调”而建立起来的。

一是调形,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脚尖朝前,不要外八字。两腿有内裹之感。尾闾中正,松腰沉胯似有入地三分之意。含胸拔背,沉肩坠肘,顶头悬。立身中正安舒,上虚下实。

二是调息,齿轻合,舌平放,嘴微闭,自然呼吸,气沉丹田。

三是调神,内固精神,两眼目视前方,眼睑微内收以聚眼神。思绪集中守虚静。外示安逸,神穆穆貌堂堂,似身处天地阴阳混沌之气中。
 
无极势的这种功架附合“身法八要”。对此,淸代李亦畲传抄《各式白话歌》起首便有恰如其分的表达: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Image

Image
无极势是静中寓动动犹静的功架,在动态转换中形成了无极势功架的两种功态,这就是所谓“兜盆”和“倾盆”功态。

兜盆功态特征:松腰、落胯、曲膝、夹尾、后坐。

倾盆功态特征:顶腰、提胯、直膝、翘尾、直立。

兜盆和倾盆这两种功态的形成、运化和相互转化都是通过骶骨上与腰椎、下与骨盆、前与胸腹的联动来共同完成的。
Image
我们说兜盆功态和倾盆功态的形成、运化过程是内劲的蓄与发的过程。而兜盆功态和倾盆功态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内劲的蓄与发的换劲过程。蓄势与发势就是太极拳拳势运化的两个基本要素。
 
习练拳架中,人们通过意识、神经、气血、骨胳、筋膜和肌肉(姿势肌)的协同作用,在蓄势和发势中分别产生了沉劲和顶劲这两种上下互爭之力。所谓沉劲就是地球引力作用于身体重量。所谓顶劲就是对抗地球引力以维持身体平衡。

兜盆和倾盆这两种功态在定势时都是顶劲=沉劲。但是当蓄势开始发生时,顶劲<沉劲,这样身形才能缓缓下落;当发势开始发生时,顶劲>沉劲,这样身形才能缓缓上浮。

蓄势发生时,要求松开顶劲并使顶劲<沉劲,方法就是兜盆功态的十字要诀:松腰、落胯、屈膝、夹尾、后坐。照此操作就会身体九弓齐“张”,减小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自然S型弯曲度;就会四梢之炁纳于丹田。在这个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发势发生时,要求产生顶劲并使顶劲>沉劲,方法就是倾盆功态的十字要诀:顶腰、提胯、直膝、翘尾、直立。照此操作就会身体九弓齐“驰”,恢复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原有的自然S型弯曲度。就会丹田之炁吐至四梢。在这个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Image


Image
人们常说习拳要虚领顶劲,但对虚领顶劲的含意却往往理解错了,有人说头要往上顶,甚至看到网上还有头上顶着一碗水打太极拳的。错了,全错了,南辕北辙了。虚领顶劲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凝神聚气的神态。我们常说习拳要放松,所谓放松就是松开顶劲,但松开时又要虚虚的领着或拎着或拽着,这样才上有根,才不会发生双重,才不会脚底重滞。蓄势时,因沉劲使身形下落,虚领顶劲就是不要“拖后腿”。发势时,同样也要虚领顶劲,当顶劲产生使身体上浮时,虚领顶劲就是不要“打坝”。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身形腰顶》曰: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捨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细细琢磨,这里说的“身形”其实就是身法八要,就是在兜盆功态时蓄势的表达。这里说的“腰顶”其实就是顶劲,就是在倾盆功态时发势的表达。主宰于腰就是主宰于“腰骶”,在腰骶关节这个身体的总关处进行骶骨的生理运动(仰头和点头运动)从而产生、运化和转换蓄发两势。前贤用“身形腰顶”来高度概括,想想真够精辟的。

所以,修炼无极桩是修炼太极拳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过去有个学拳先站三年桩的说法,想来还是有道理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因为一套拳架就是一套活桩,它有若干招式组成,一个招式又有一个或几个桩架组成。细细盘点一下,85拳架中共有四类九种桩架,它们分别是开立步桩、马步桩(开立步桩的延伸)、正弓步桩、侧弓步桩、坐步桩(前脚掌虚贴地)、坐步桩(前脚跟虚贴地)、坐步桩(前脚掌虚提)、仆步桩(坐步桩的延伸)和独立步桩(单腿支撑)。所以,变步为桩,拳艺修为会更上一层楼,桩成则拳成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