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洋文化|《海洋强国梦》连载62——环境忧患之五:围海潮的忧患

 蓝林观海 2021-11-01

《海洋强国梦》

环境忧患

20世纪90年代

海洋经济利益与环境的冲突

05 围海潮的忧患

对于围填海给海洋生态与环境带来的影响,有科学的论证:在很多海域,从长远的角度综合评价,弊大于利。在陆上我们实行了退耕还林。对于退耕还海,有发达国家的先例,为什么国外开始反思,甚至退耕还海时,我国的围填海却愈演愈烈?

图片

近岸养殖

如果不亲身涉足沿海海岸深处,不置身于经济开发的热潮中,人们很难体会到在我国沿海地区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之后,悄然兴起的新一轮圈海潮。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建厂房、建码头、搞旅游、搞房地产开发,中国海的沿岸,各种经济开发活动如火如荼。在各种经济开发活动中,海岸带地区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焦点,同时也成为了难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尽管在我国沿海有些岸段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开发活动,但大都是以近岸养殖为主。许多岸段还能基本上保持较为完好的自然遗留,自然风景依稀可见。进入21世纪后,这些海岸段所发生的变化却是又一番景象。从“中国海监”飞机沿黄海北岸和渤海东岸巡视后的航拍照片看,沿岸时常会出现新的围填海场景,从局部上看很让人倍感振奋,一道道围海大提突起在滩涂或浅海,使自然岸线与海水连接处在短时间内被割断。见此情此景,让人联想起“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然而,瞬间的振奋过后,令人不免感到有另一种沉重的担忧。

当把一幅幅工程画面重新回放到原本曲折美丽的海岸线上鸟瞰,人们便会惊讶地看到,原始的海岸被或方、或长、或直、或斜的人为干预永远地扭曲了,原始的美景不复存在,蜿蜒绵长的自然海岸线被一个个生硬凹凸的海岸工程所改变,曲折的海岸上地被挖了,山被炸了,岛被劈了,给人一种千疮百孔的凄凉感。对此,不免让人产生疑惑,如果新一轮围海潮照此继续下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果重新测量中国的海岸线,其长度还会是18000千米吗?

图片
围海造地

回首过去,在我国,曾经发生的圈海潮始于20世纪中期,那是一个战天斗地的年代,那时的围海造地大都为的是造地种粮食,解决口粮问题,解决生存问题。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第二次浪潮的兴起,对虾养殖业在广大的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热火朝天,随之围海造虾池风涌云起,导致许多自然海岸、滩涂、浅海的原始状态被人为地改变。而后来,因虾病暴发海虾养殖走向困境,大面积虾池废弃,而自然海岸、滩涂、浅海的原始状态并未能得以修复,这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训。

此后,我国沿海各地纷纷兴建港口,房地产不断升温,富裕了的人们在地产业虚拟不实的宣传诱导下,渴望临海而居。由于填海造地比陆上征地拆迁价格低廉,海洋沿岸又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拦海、填海、围海的热潮。

早年的围海造地是为了吃饱,这是一个基本的生存基础,食为天。后来是为了吃好,这不是必要充分条件,有点奢侈的苗头。而今天,新的一轮围海潮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新一轮围填海热潮中,沿海岸的各种新经济开发区成为主体,它远比前几轮围填海来势凶猛。相比之下,前者大都是以养殖用海为主,基本上没有更多的改变海岸的自然属性,尚有可能恢复原状。而今日围填海多是排它性的工程建设,就是说一旦围填海完成,此海域和岸线将永久地改变了原有状态,这段海岸将永远的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历史的记录。建设这些新经济开发区围填海面积之大,工程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我国的围填海呈现出工业化初期的特征,是世界发达国家在长达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出现过的问题,而在我国现阶段也开始集中体现出来。到1990年,全国实际围填海面积为8241平方公里;而到了2008年,仅仅是几年以后,全国实际围填海面积则达到1338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围填海面积约285平方公里,显然继续照这样的速度下去是不行的,我们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那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路。

图片

月岛围填海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四大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并且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呈现出发达国家传统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特征。

围填海使曲折的岸线变直,海湾变成了陆地。海岸线变化导致海岸水动力系统变化剧烈,大大减弱了海洋的环境承载力。由于海洋自身能力降低,风暴潮、海侵、海冰等灾害加剧。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进一步增大,使海水倒灌现象增加。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至21世纪初,我国累计丧失57%的滨海湿地,有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这些损失的海岸让海洋失去了波浪消能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河床淤积也会影响大河泄洪安全。

为此我们不禁要问:围填海的生态代价究竟有多大?

围填海工程往往采取取土、吹填、掩埋等方式,造成海域环境变化,底栖生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遭到破坏,渔业资源难以延续。

历史上,已经开展多年围填海工程的荷兰、日本等国家,荷兰曾经是世界上围填海造地最成功的国家,有1/4的国土面积都是填出来的。但是,在改变海岸线,扩张了国土面积,改善了局部环境的同时,因围填海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逐步显现,海水污染、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也随之而来。

日本的围填海造地也贯穿了其工业化发展的始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日本近海海域曾经历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更是情况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开始深刻地认识到了围填海造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即便是土地极度紧张,需求极为旺盛的日本,政府平均每年仅批准5平方公里的填海面积,这些措施尽管使围填海总规模逐年下降,但要恢复以前的自然状况已经非常困难了。

对于围填海给生态带来的危害,有科学的论证,有发达国家的先例,为什么被我们视为楷模的国外已经开始反思,甚至退耕还海,试图恢复自然原貌,我国围填海却愈演愈烈?

归根到底是因为局部商业利益在作怪,围填海成本低、见效快,迎合了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的欲望,也符合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心理。为了比拼政绩,你围填海引进韩国造船公司,我就要造地招来日本造船企业。政绩是上去了,却导致临近区域重复上马相同产业,而产能过剩带来的损失最后都由国家去埋单,儿子怍业,长辈收摊。

围填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属性,这些已经被科学实践所证实了。有时需要几年,有时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渐渐显现出来。而且,危害越大的其潜伏期有越长的趋势,似乎上天在有意的惩罚这些行为,让你不能及早发现,可是一旦看到问题就无法补救了。尽管我们现有的评价机制看似科学严谨,可过于急功近利,我们做不到像扩建鹿特丹港那样,用十数年的时间去评价一个仅涉及2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项目,有长达6000余页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用五六年的时间,在邻近海域划出25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在邻近海岸带修整了750公顷的休闲自然保护区,然后再开始港口扩建工程。

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归罪于对利益的追求,尽管这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应该看到,更应该感知出来,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缺少了方略,在好大喜功、相互攀比、崇尚技术中我们失去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索取之中失去了“有度”的传统理念,从而让我们走上了无序、无度、无章的恶性循环。

编辑:刘娟

审核:唐子晴

图文来源:海洋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