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上得此坡真好汉​II彭联华(湖北省)

 国际诗歌网 2021-11-01


上得此坡真好

彭联华(湖北省)



秋高气爽,万里澄明。我仰视山巅,山顶上的望江亭,半身遮掩在丛林中,另一半享受着阳光的洗礼;牯岭镇或红或绿的屋顶层次分明,近在咫尺。回望来路,游客携伴扶幼,三步一趋,五步一歇。远看山脚,九江县城横陈眼底,汽车如蚁如畜,蠢蠢欲动;八里湖水面平静如镜,象一块蓝色宝石嵌镶在赣北大地上。无限风光在险峰!我感慨道。
 
庐山是国内名山,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录;庐山也是世界名山,1996年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1989年6月正是大学毕业季,我从南京乘坐“东方红”号客轮,逆江而上,经过36小时漫漫旅程,终于抵达九江港,当晚在九江市安顿下来。久慕庐山美名,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三位同学结伴而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游览庐山。到现在,已记不清多少次上庐山了。每次都是跃上葱茏四百旋,盘山公路绕峰转;从山道攀登庐山,真的还是第一次。

山道位于庐山之北,曾名莲牯路、濂溪路,因中段有一处名为“好汉坡”的陡坡而得名。其实,称好汉坡的地方全国比较多,知名的有三个:庐山好汉坡、长城好汉坡、武夷山好汉坡。这里便是庐山好汉坡。
    
2021年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风和日丽,丹桂飘香,正是爬山的好天气。从九江市区驱车至庐山脚下的莲花洞,不过半小时光景。我们九点半开始登山,从“好汉坡起点0公里”出发。我整了整衣衫,顺了顺头发,调整好呼吸,整理好心情。虽然穿着皮鞋,也没有登山拐杖,但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一定能登上好汉坡,把庐山踩在脚下,览尽无限风光。


山道脚下往上爬的人很多,有好友相伴,有夫妻相携,有一家三口相聚,也有相约结伴而来的中学生。 石阶未经雕琢打磨,随地势铺排,杂乱无序,高低不同,宽窄不一,但一级一级还算分明。路面窄的不足一丈,宽的两三丈不等。山脚下,路边不时有当地老乡在卖竹杖、扫帚、丝瓜瓤子,更多的是自种的新鲜蔬菜,自制的干菜,腌菜……老乡安详地坐在那儿,不喊人,不吆喝,姜太公钓鱼,愿买者上前打听,他才客气地答话。
 
上山下山的人穿梭不息,杂乱无序,累了的干脆坐在石阶上休息。随着人流,拾级而上。沿山道两旁,水杉居多,大的直径有半米,高二十几米,还有大片大片的楠竹林;清脆的鸟鸣,此起彼伏,遥相应和;路边悬崖下的清泉哗哗作响,一路欢歌……

山风像一双温柔的小手,拂去我脸颊上的汗珠;涧底的泉水声像一首原生态的民歌,悦耳动听。顿觉神清气爽,步履轻盈,浮想联翩。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一百三十五年前——

1886年初冬,一位来自西方的年仅22岁的探险家,白净的脸颊,杂乱的头发,蓬乱的胡须,一双皮鞋由于没有打理己失去了昨日的光泽,但这些掩盖不住他精致的面庞。这个西方人有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李德立”。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他走上了庐山的九十九盘登山路,当时登山的目的,就是想在山中挑选一块地建一座避暑消夏的房子。当他登上牯岭与屋脊两座山山岭之间的女儿城,俯看山岭下开阔平坦的谷地时,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庐山的人文历史,此时此刻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

李德立用不正当的手段租下了这里四千多亩土地,租期999年。为建别墅,李德立决定从莲花洞上牯岭,开山凿壁,修一条登山路。莲牯路中途有段悬崖,壁陡而石硬,李德立花大价钱从湖北大冶请来高手艺的石匠,只用一个月时间,硬是在这段峭壁上开凿岀1200多级石阶,这陡峭的石阶路,就是今天庐山著名的“好汉坡”。也正是这条路的开通,大冶的石工声名鹊起,在日后庐山别墅建造中,湖北大冶石工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李德立于1921年离开中国,没有带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倒是留下一幢幢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幢别墅,一段美丽的故事和传说,为庐山的人文传承翻开了崭新一页……李德立1939年病逝于新西兰,享年75岁。牯岭租地在1935年被国民政府收回。
 

  
从好汉坡零公里登山的路经可分五段:从0公里到凉亭,当地人叫二里半也叫佳头山,路有点陡,又因开始攀爬觉得比较累,很多人在爬这段路时就被吓住了不敢再往上,所以有人把这段路叫“下马威”;从凉亭到滴翠亭,又名竹林窠,坡度一般;从滴翠亭到好汉亭,坡度中等;从好汉亭到半山亭,这段路就是好汉坡,一直是陡坡,如果体力好的话要爬30分钟;最后一段,从半山亭到牯岭街心公园,这段路坡度平缓。

从好汉坡登上庐山,足足花了两小时十五分钟。汗水、辛劳和顽强不屈的意志,终于有于馈赠——到达山顶。

据传,蒋介石第一次上庐山便是走的这条莲牯路,由四位轿夫一口气抬着走完。蒋很佩服轿夫的体力,称他们为好汉,欲封四人做点小官,由于他们没文化,就只好作罢。但“好汉爬坡”的故事却不胫而走,大家就叫这里“好汉坡”了。这种说法不足为信。攀爬这段山道,没有谁不气喘吁吁,腰酸腿胀,能一口气爬上这千余级石阶,自然属于登山好汉,故此地称为好汉坡,这一说辞更接地气也更可信呢! 

听说庐山好汉坡有两句似联非联似诗非诗的话“上得此坡真好汉,庐山为你做裁判”,最终未见。但见好汉坡脚下,有一块天然巨石,形状不规,表面不整,不知何人所书“好汉坡”三字,虽然红漆的颜色几乎褪尽,但字迹依稀可辩。它躺在这里不知几千几万年,见证了多少风霜雨雪,目睹了多少人事过往?

近百年来,好汉坡上走过了近代史上的许多风云人物——

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朱德、叶挺从这里秘密上山,来到庐山商讨起义大计;

蒋介石从1928年上庐山起,除了抗日战争时期外,年年都上庐山,国民党的要员也蜂拥而上,庐山成了国民政府的“夏都”;

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在庐山调解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多次上庐山;
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着学生从这里登山考察,在龙首岩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化石。

当时在这条小路上的轿夫有几百人之多,可见游客兴旺。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修建了北山公路,南山公路,这条小路才慢慢冷落。除了附近的山民,少数登山爱好者,很少有人光顾好汉坡了。
 

 
到了半山亭处,只见路牌上有一段文字,是《庐山续志稿》中的话:“庐山气候,亦以此为分界线。好汉坡以上,冬日雪深迷途,夏日凉气森森;好汉坡以下,冬日雪降即融,夏日汗流浃背。”正因如此,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在庐山建造别墅避暑的达官贵人、大军阀、外国人蜂拥而至,留下了一座座高档精致、风格各异的别墅,使庐山成为世人眼中的“别墅博物馆”。

多数人到此,就打道回府;有毅力的人,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决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你去好汉坡,会有更痛彻的感悟。“半山亭”在警示着人们,虽然从山脚到半山亭,无论是从路程上还是所耗费的时间上看,我们都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的任务,但是由于体力上的消耗,又饥又渴又疲劳,百分之十几的路途犹显艰难。必须崩紧心里防线,激励自己不能有松懈厌战情绪,不能有坐下来歇一歇的思想,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战斗精神。这,或许是一百多年前的先民把快到山顶的亭子命名为“半山亭”的缘由吧?

上山容易下山难。也许我有先见之明,或许是生活经验教训。半山亭往回下山的路边,有一位大伯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卖竹制拐杖,说是拐杖,就是就地取材,物为我用,在附近竹林砍下的竹子,经粗放加工而成。我赶紧在5根中精心挑选了一根,扫码付款,仅2元钱,平民价格,平民拐杖。就是这根拐杖,给了我无尽的支持和力量,没有它,估计下不了此山。自信体力尚可,但不争气的膝盖实在支撑不住我140多斤的体重,疼痛难忍。距离到达山脚还有一刻钟,膝盖的承受能力已达极限,一步一挪,一拐一瘸,钻心疼痛。擦肩而过的人,走远了还要回头善意地张望,有的朝我真诚一笑。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看见我的窘态,怯怯问我:“上山要多长时间?”我有气无力地说:“两个多小时吧。”她见我疲惫的身躯,倦怠的眼神,居然打起退堂鼓来,她叫她朋友上去,她则在山脚下等他。我真是恨铁不成钢,试都没试,怎么就自己打败自己呢?
 
有了拐杖的相伴和支持,外加同伴的鼓励和助战,边走边停,边走边歇,终于战胜自我,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来时的零起点处。那根与我有着深厚感情的拐杖,我恋恋不舍小心翼翼地放在路边的草坪上,还不自觉地回望了一眼。心里叮嘱,哪位有缘人拾得这根拐杖,虽得之容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它为我们承受着压力和重量,不索取,不言苦,无私奉献。这种“拐杖”精神顿让我肃然起敬。

下得山来,己是下午二点。此时的饥肠渴望着农家饭菜的抚慰。在山脚,农家乐饭店依次排开,饭菜的香味挑逗着我的每一缕神经。我们选了一家,老板娘是位地道的农民,厚道本份,热情周到,点了两个下饭的农家菜肴,她还免费送了一盆锅巴粥,又香又解渴……

其实,登山爬坡,人生常事。中途折返,无可厚非;上得顶峰,不必得意。各人的身体条件有别,心理素质不同,不必以是否爬上山顶论英雄分好汉。重在参与,贵在坚持,玩的是心情是健康是快乐。包括我在内的外地人,主动参与九江市民中间,是一种融合一种团结一种友好传递。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呢?

攀得好汉坡,收获实在多。观赏风景,锻炼体魄,感悟人生。虽累犹乐,苦中有甜。那份独有的感受和独特的经历,一并收藏于我记忆深处,待闲睱之余,慢慢反刍回味……       

如果有人问我,你还敢去爬好汉坡吗?我一定会用气贯长虹的声音答道:敢!

作者简介

彭联华,毕业于扬州大学,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现任黄冈市龙感湖区委办副主任、档案局局长。1985年以来,在报刊杂志、网络平台上发表诗歌、楹联、散文、短篇小说等作品数百篇,时有作品获奖。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

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点击查阅)

《华人文学》杂志征稿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冰耘    易传宝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张   艺    丁红梅    何兰青    林从龙    

  蒲公英    黄会容    陈立琛    陈锦绵

  韩   江    陈典锋    买   超    曹   平   

  龚明仁    周嘉琪    涂作武    侰丽恰母泰国)   

  王中海    马梦瑶(美国)   陈湃(法国) 

  国际诗歌网总编:丁红梅


 美国分会会长 马梦瑶

 泰国曼谷分会会长 侰丽恰母

 桂林分会会长 何兰青

  九江分会会长 柳守猛


  执行编辑:丁红梅   何兰青    胡耀辉   周已雄   马梦瑶(美国)

  法律顾问:戴    斌


 欢迎  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摄影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