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手记丨不要去琢磨别人的心思

 京都闻道阁 2021-11-01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文丨杨德振

与一个朋友相聚聊天,每一次她总是若有所思,愁容满面。尤其是说到某些人某些事时,她总是很激愤,恨意多多,觉得周围熟悉的人的言语和行动总是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与一些亲友之间的交往,也总是磕磕碰碰,惹出一些闲言寡语,是是非非,让她避之不及,逃无可逃,十分的苦恼和无奈。我建议她“跳出三界外”;她问“如何跳法?”,我说:“心静自然凉,不要去琢磨别人的心思,才能获得解脱。”朋友听后,又若有所思,不过这次愁容倒是没有相随,笑容露出来了。

我之所以叫她“不要去琢磨别人的心思”,是因为她在说某些自己的熟悉的人和亲友时,总喜欢说:“我觉得她们的心思应该是……”、“我猜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等等,总是以自己的心思、心态和视角去判断、概括、叙述别人的行为,结果一定会出现偏差和误会。因为每一个人总是以自己个人的喜好或利益关联度来评估、揣摩和掂量别人行为的性质和出发点;只要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利益面产生影响和冲突的,均认为对己不利,本能的产生排斥和抵制的看法与情绪。因此,就会觉得别人的心思根本不在自己身上,把自己“不当一回事”;甚至认为别人故意怠慢、轻视、嘲笑、睥睨、小觑自己,言行中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和利益;因而草木皆兵,疑神疑鬼,从而对别人产生怨恨、憎恶、怒怼、对立等情绪;久而久之,最终还是弄得自己不开心,神经兮兮。

类似这样整天花时间和精力琢磨别人心思的人,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一种杞人忧天、庸人自扰的表现。世间本清净,心思起波澜;自己的心思一多,难免就会胡思乱想,形成“张家长”、“李家短”、“王家也好不到哪里去”等固化的心智认识模式,看谁都不会顺眼,谁都不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结果把自己的生活的不如意归咎在周围的人的”坏心思”上;认为一切是别人“使坏”、“动了歪心思”才造成自己的困局、困惑或失利、失败;这些人从不检查自己的“心思”是否符合公序良俗和人伦道义,自己在为人处事中花的“奉献与付出”、“诚心与善意”的“心思”又有多少?一味琢磨别人的心思,“耕种”别人的心田,最终乱了自己的心思,荒芜了自己的心田,让自己的心田杂草丛生,心思复杂;最后先自扰而后扰人,让快乐幸福的生活变得愤世嫉俗,一地鸡毛。

要想生活过快乐和惬意一些,心思还是单纯、简单些好。琢磨别人的心思过多,即便是琢磨准了、琢磨透了,那又能怎样?并不能给你自己的生活质量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和锦上添花;相反,琢磨不透或不准,偏见、傲慢、误会、埋怨、疏远就会溜进感情的世界里,让感情或友谊产生裂痕,让良好的或亲热的一段关系或感情渐行渐远,这完全是多余的。再说,别人可能还真不是这样想的,“心思”没有你想的那么缜密、细腻、复杂,你想过头了。

不要去琢磨别人的心思,而应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琢磨自己身上;最好把心思放在自己多读几本书、多做几件善事、多与父母聊天、多与子女做游戏、多与朋友进行精神沟通和交流、多在岗位上作贡献……等等人和事情上面,那样的话,才是真把心思真正用在了正道上、点子上。

每个人都不去琢磨别人的心思,按自己善良的心性、得体的言行去为人处事,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社会上也就会少了许多误会和戾气。

2021年3月14日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