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札记 | 命运的玩笑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无益事 2021-11-01

评分截至2019/6/10

来源于豆瓣

所有那些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刻都需要酝酿的时间,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在这里,我想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群星闪耀的某些时刻——我这样称呼那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上述这段话选自序言,斯蒂芬·茨威格用两页的序言很好地解释他心中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

而在这里,我也简要地介绍这十四篇历史特写以及它们在我心中的评分。

No.1《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

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中,是谁发现了大平洋?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是谁发现南美洲?1513年,强盗巴尔沃亚为了逃避西班牙法庭绞刑与牢房,朝着酋长所说的“黄金国”出发,去征服未知的海洋,去寻找黄金,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190人出发,最后只有67人抵达巴拿马海峡的高山之巅,看到大片望不到尽头、波光粼粼的大海——大平洋。同时也看到了南地平线隐隐约约的山脉,传说有无穷黄金的“皮鲁”——印加帝国。

可之后命运没有再眷顾他,再次去探寻“皮鲁”时,他被自己的战友皮萨罗出卖丧命。

1533年,印加帝国被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所灭。

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中,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是崭新的篇章。可是对于美洲大陆上的文明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一种文明被另一种文明取代,留下数不清的遗憾。

在欧洲人的眼中,低等文明的存在便是被征服的。那群冒险者,它们的勇气、献身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能够作出最庄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

我至今仍为印加文明的失落而遗憾,不喜欢这群美洲肆无忌惮的冒险者,这篇给4星。

No.2《攻占拜占庭》

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基督教的圣地索菲亚大教堂被伊斯兰教徒攻占,圣索菲亚大教堂顶上的十字架落地。

欧洲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面对拥有狄奥多西城墙的拜占庭,奥斯曼帝国的君主穆罕默德制造最大的臼炮,用两个月的时间拖到城下,甚至用滚木让战船翻过高山,只为了战船在陆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

而这场攻防战中,凯尔卡门的敞开使得奥斯曼土耳其禁卫军顺利进入内城,守城的士兵最终腹背受敌,拜占庭陷落。

拜占庭的陷落使得路上丝绸之路被中断,迫使欧洲人认真考虑海路到达亚洲的可能性。一扇被人忘记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历史。

历史的进程很难捉摸,尤其是身处在那个时代。即使凯尔卡门是关闭的,也并不意味着历史会就因此改向。我给这篇4星。

No.3《亨德尔的复活》

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大师,贝多芬以及李斯特折服于他的才华。可是他的一生坎坷,经营的剧院营业萧条,债台高筑,为此他逼迫着自己一年内完成多部歌剧;同时他经历了中风的肢体偏瘫,并以坚强的意志让自己康复,重新弹奏管风琴。

可亨德尔并没有因此而受到眷顾,债主们的逼债、评论家的讥诮、公众的漠不关心都让这位斗士心灰意冷。

直到曾为他的歌词作过词的詹宁斯给他寄来《弥赛亚》的新剧词,请他谱曲。

怯弱的灵魂重新被唤醒,就是这一刻。词中所云与亨德尔此时渴望新生的心情相共鸣,他经历精神死亡后又复活了。他用了三周的时间给《弥赛亚》谱曲,成就了后来的“哈利路亚”。

亨德尔在《弥赛亚》中拯救了自己,他将《弥赛亚》的演出收入捐给医院,去医治那些残疾病人和救济那些身陷囹圄的人。

这部曾使他走出冥府的作品,成了他一生的谢幕。1759年4月6日,指挥完《弥赛亚》,身染重病、双目失明的亨德尔在床上喃喃低语,他希望死在耶稣受难日的那天。他再也没能听到复活节钟声的响起。

《弥赛亚》中第二部分《哈利路亚合唱》中的“哈利路亚……”耳熟能详,可背后的故事远没有曲调流传深远。我给四星

No.4《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普奥联军侵犯法国。国难当前,法国人民奋起抗战。从马赛开来一支500人的义勇军,沿途唱着一首歌词激动人心,旋律雄壮优美的战歌。这首歌便是后来的法国国歌《马赛曲》。

《马赛曲》并不是起源于马赛,而是斯特拉斯堡。最初也只是市长极其随意问好友鲁热能否为出征的部队写首战歌。

如果没有斯特拉斯堡市长的请求,可能鲁热不会在历史上留名。那一夜的天才写出神迹《马赛曲》,但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荣耀,被那个时代的大多人忘却、遗忘,去世的时候没有人再叫得出、知道他的名字。

《马赛曲》是属于法国的劳动人民,是为了那些为自由奋斗的年轻人写的;不属于贵族们餐后消遣的靡靡之音,不是为了上层的喜爱而写的。

这或许是《马赛曲》失之斯特拉斯堡,收之马赛的缘故。

这是关于《马赛曲》的故事,很有趣但也很不幸运,给三星。

No.5《滑铁卢的一分钟》

拿破仑复辟之后,带着自己的军队,击散普鲁士军队。在追击威灵顿军队的同时,他需要有人追击普鲁士军队,防止普鲁士军队和威灵顿军队汇合。

拿破仑大概也知道,格鲁希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只是一个老实可靠、循规蹈矩的人。

可自己的手下中能拿得出手的元帅不是战死沙场,就是隐居庄园。他出于无奈才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而在威灵顿阵地战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在双方力竭的时候,如巨神出现在战场上。格鲁希却教条般死守拿破仑的命令,在战场外追击若有若无的普鲁士军队。

倘若格鲁希在那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世界的命运就会改写。

当命运垂青于自己的时候,谁有能知道自己能不能把握的住呢?给三星

No.6《玛丽恩巴德悲歌》

七十四岁老人求婚妙龄少女,被敷衍。尾随,被拒绝,回来的途中一气写下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这名七十多岁的老人便是歌德。

后来的学者公认《玛丽恩巴德悲歌》是歌德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歌德战胜了痛苦,抛弃了最后一丝无望的希冀,和心爱的“小女儿”过夫妻生活的梦想从此结束。他再也没有去玛丽恩巴德。

这样的歌德真实,老不正经。给三星。

No.7《黄金国的发现》

加利福尼亚的“淘金潮”可以说是最初的美国梦,它推动了美国人口的西进,从此旧金山、圣地亚哥这样的大城市拔地而起。

第一个发现黄金的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不会想到正是黄金害得他家破人亡,这位冒险家来到当时荒芜的圣弗兰西斯科,并且和总督达成协议,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10年,这片土地欣欣向荣,河道水渠、磨坊工场、农庄商店纷纷新建,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直至那一铲黄色颗粒的沙土。

淘金热所带来的疯狂的人,他们不承认任何法律,只信奉拳头和左轮手枪。在他们看来,这里的一切都是没有主人的。

苏特尔破产了,但他没有气馁,他试图用法律去夺回自己的一切。

七年后,苏特尔胜诉了,可他没有成为最最富有的人。数以万计的人成群结伙地暴动,所有感到财产受到威胁、无赖之徒、流氓将法院付之一炬、洗劫了苏特尔。

苏特尔最后家破人亡,孑身一人,神志不清。

苏特尔究竟是毁于黄金,还是毁于人性,谁都说不清。给四星。

No.8《英雄的瞬间》

文章用诗歌的形式描绘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反对沙皇被捕执行死刑,在行刑前一刻改判为流放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的服役生活以及癫痫频发的状态使得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由年轻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到晚年笃信宗教。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仅此而已,给3星

No.9《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初,1837年出现了电报。1958年,塞勒斯·卡斯特·菲尔德集资铺设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周的海底电报电缆。

在那个时代,这项工程的难度不亚于现在将人直接送到火星。

经过两次失败的试验,第三次终于成功了。欧美两洲陷入了狂欢,可次日由于当时电讯技术限制,电报讯号归于沉寂。

群情狂欢变成了对菲尔德的愤怒与诘责,前一秒是天堂,赞美、欢呼;后一秒是地狱,恶毒、污蔑。

究竟是什么使得菲尔德排除万难坚持这项事业,将自己的全副精力和身边所有的财产都贡献出来。

茨威格对这六年坚持的描写只用了“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一笔带过。

给三星

No.10《逃向苍天》

唯一一篇采用戏剧形式写的历史特写,描写的是托尔斯泰晚年逃离贵族生活,悄悄离家出走,三天后在火车站的站长公务房间由于肺炎而长辞。

列夫·托尔斯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所有的秘密都朝她敞开,包括自己的日记。而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开始转变,开始痛恨自己“老爷”的身份,可是妻子却没有改变。

面对深爱的家人,托尔斯泰不能用暴力的方式去结束,他主张非暴力,试图用爱、良知去改变妻子,去改变沙俄的社会。·

他在唯一的那份藏起来,不被妻子发现的信中写道:“……16年来,我一直过着这样的一种生活,我一方面要同你们斗争,一方面又不得不迁就你们。所以我决定做我早就应该做的事,远远地离开这个家……”

在这份13年前悄悄写给家人的离家信中,托尔斯泰矛盾、冲突、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虽然想以弃家出走摆脱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举动会给妻子和亲人带来痛苦,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矛盾痛苦的生活折磨了将近20年。

1910年,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与年轻大学生的争吵,以及发现妻子对自己的不信任后,依然选择悄悄离家出走。

在托尔斯泰离家的三天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候车室

站长:

(向托尔斯泰迎来)请原谅……我只能让出这样一间非常简陋的房间……我自己的房间……床也不太好……是一张铁床……但是我会把一切都安排好的,我将立刻发出电报,让下一趟列车运一张床来……

托尔斯泰:

不,不,不需要别的使命床……我睡的床一直比别人的好,这样的好床我已经睡够了!现在,床越是不好,我越是感到舒服!农民们死的时候又怎么样?……他们不是也安息得很好吗?……

节选自《逃向苍天》

我给五星

No.11《夺取南极的斗争》

在人类征服南极的路上,挪威的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成为了第一个抵达南极的人。英国人斯科特晚了五周,并且在归途中牺牲。

茨威格没有选择歌颂所谓的第一名(阿蒙森),而是选择记述所谓的失败者(斯科特)的悲壮一幕。

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惨剧,并不在于他们两人的计划周密与否,而是在于前者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定计划。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中的《伟大的悲剧》便是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给四星。

No.12《封闭的列车》

列宁流亡国外,听闻俄国的工人、士兵武装起义胜利,但政权落在临时征服手中。俄国革命面临紧急时刻,列宁毅然选择取道德国回到俄国,乘坐一节铅封的车厢,像一发炮弹,摧毁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

十月革命随着列宁的回来,即将开始。

给三星。

No.13《西塞罗》

上古卷轴V中暗黑兄弟会中有个疯疯癫癫的小丑西塞罗,整个兄弟会中,只有他坚持古老的“夜母”传承。

古罗马共和国的西塞罗也有他的坚持,捍卫共和。可他所捍卫的共和以及人文主义在“后三巨头同盟”的屋大维、安东尼以及雷必达的专制独裁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能。

茨威格在希特勒法西斯横行霸道的1940年,写下《挂在演讲台上的头颅——西塞罗之死》。

给三星

No.14《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

文章聚焦在威尔逊在一战结束后,试图以“十四点原则”作为缔结《巴黎和约》的基础,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去实现一个永久的和平,他成功了但又失败

他努力去推动国际联盟的创建,去推动世界和平。可他却未能使美国加入国际联盟,以及凡尔赛条约中的苛刻条款最终导致希特勒的上台和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给三星。

写在最后

终于写完了。

开始写的时候豪情壮志,写到《马赛曲》的时候,就发现自己骑虎难下,才思枯竭。一度想放弃,《逃向苍天》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

这是我最长的一篇读书笔记,不说绝后,于我而言,必然是空前的。

维尔茨的人物传记最抓人心的地方在于他的语言,充满着历史感。这份功劳也属于译者舒昌善,这是他的第三译稿。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