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者的遗愿是不再有……

 胡家田 2021-11-01

死者的遗愿是不再有

《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以一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和同学受到煽动,满怀狂热的“爱国主义热忱”投入到了这场所谓的“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在持续四年的战争里,他目睹了可怕的伤亡以及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摧残,见证了战争的非人道性。起初的“爱国主义狂热”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肉体的伤痛和对德国军国主义以及参战目的的质疑。

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是它的封面,一只手,或许是血迹斑斑的,或许是垂死挣扎的,想要抓住一只飞舞的蝴蝶,可惜它们都被悲凉的蓝色淹没。

是的,是悲凉,不是悲壮,不是“壮士十年归”,而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无法思量。

故事的背景是一战,西线是英法比利时对抗德国,东线是俄国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比利时原本是中立国,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德国需要借道比利时向西线输送士兵,比利时不同意,德国挑起马恩河战役。主角青年保罗等一批士兵被训练十周后送往前线,在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亡于前线,而指挥战报上的记录只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这里的每个人物都很有特性,长着番茄脑袋的炊事班长,贪生怕死却对把长官的命令当铁律,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梦想着战争结束还能回去学物理,农民出身的德牧林,对动物有某种深切的同情。

在新兵眼里,生活和战争充满浪漫色彩:

冲锋陷阵是保家卫国,是男儿血性,可是在军营里的十周训练后,他们学到,

一颗擦亮的扣子比十卷叔本华更重要,

“我们先是惊讶,而后痛苦,最终我们冷漠地意识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精神,而是鞋刷,不是思想,而是制度,不是自由,而是训练,我们带着热血和良愿成为士兵,但他们却想尽一切办法,来遏制我们的精神、思想和自由”,

再到“我们来到前线的边界地带,我们变成人性野兽”。书评里有人质疑,被子要叠豆腐块,敬礼姿势要标准,这种所谓军事化管理有无必要。

我没有相关经历,可在一切情感干扰招致战争战败地历史惨案下,我只能说这是无奈之下的必然。

情感和犹豫对军人来说是天敌,是战场上的大忌,他们必须学会如何服从命令,犹如机器一般。

但这不是制度的错,这是战争的错,战争要求他们献祭一部分自由,他们无路可退。

第一场扫射到来的时候有马匹中了弹,旷野上响起凄厉的悲鸣,书中写道“这声音就像悲叹着人间”,

士兵何尝不是被推上战场的马?只是他们不能嚎叫罢了,那谁又来为他们的痛苦买单?

但这其中又有一些苍凉味道的快乐,经历了一场血战后他们躺在旷野里,看着头顶星空,畅想战后生活,为偶尔的一顿饱饭而欢欣高歌,我突然明白征兵宣传大会时,我问学长:“你为什么选择了从军这条路”,他只说“军队里的快乐很简单”。

随着卡特的离去,全书来到了尾声。“人们不会理解我们——先于我们成长的那代人,他们会回到过去的生活,不久忘记战争;而后于我们成长的那一代,对我们感到陌生,把我们推向一边,我们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多余的”。The Lost Generation,经历过战争甚至亲手送走战友的人,就算活下来,那也不过行尸走肉。

书的扉页中写道:“这本书不是控诉也不是自白,我只是试着描写被战争毁掉的一代,即使他们躲过了炮弹。”所以说,一切不计后果的开战宣言都是耍流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不是西线无战事,而是西线已无战士。

照夜清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