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考研的political incorrectness

 醒来 wake up 2021-11-01

疫情带来了经济寒冬,工作机会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国家宣布研究生扩招的消息来缓和毕业生们的焦虑,而我们,这些面临一个人生抉择的大三狗,又都陷入了一种新的焦虑。

这一年来我被问得最多的就是“你考研吗”,从一开始的含糊回复到后来的果断否定,再到后来的懒于说实话,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大部分人深深的成见,以及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如今这个时代,“考研”已经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而我,也在这股政治正确的思想潮流下思考了很多,寻找过,偏激过,最终也是和解了。

寻找过

高考考的不算好,跟所有人一样心里都会有不甘心,竟还为这件事流过眼泪,那个时候是第一次接触到“考研”这个概念吧,单纯想着考研是提高自己学历的第二次机会。我想,很多大学生一入学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吧,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真正寻找自己的乐趣或者说尝试大概是在大二,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把心思收到了学校里,校外的兼职工作10月份停掉了,也没有投身于什么社团活动啥的,那段时间的重心基本是放在了学习上,什么presentation、课后阅读都会认真去做,私下里也会认真的阅读一些专业的著作,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但也是在那个学期,自己想明白了——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

成绩上来讲,其实那个学期的成绩是我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拿到了奖学金,各门考的也都不错;知识上来讲,其实我是蛮喜欢学习国际政治的,我觉得挺有意思,本身就比较喜欢历史,也喜欢研究那些大国博弈的艺术,都是复杂化的人际关系呢,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学期末去北京穷游给台湾的小姐姐讲新中国与台湾的历史细节的场景;但就业上来讲,我自己深刻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局限性,国际政治这类学科太大了,让我很难有方向感,而且国内的情况也是“学”“政”分家的状态,相比这个,我更喜欢能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成就感。记得当时我还去问我一个很喜欢的老师“研究了这么久的知识却只能产出论文(基本也没大有人看),明明很懂政治却不能应用会不会得不到价值感",记得老师的回答大概是"我相信我产出的成果终有一天会得到应用的,我所做的势必有用,时间早晚而已",当时我就想,我就算了吧,我可没有这个信心。后来也陆陆续续找本系的研究生学长约谈过,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研究生生活,他们的就业以及出路,也去蹭过本专业研究生的课堂,还和海大的一些研究生深聊过几次,一来二去,基本上就把研究生生活摸了个遍,好像和大学生活真没什么差别,连课堂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过成什么样一切只看自己。那个时候我基本就确定了,这个专业我没办法走下去了,我根本没有对这份知识的学术热爱,就只是爱好而已(就跟我喜欢读历史是一样的)。

坦白说,自己心里有一份自己的坚持,有一种对待知识的热情,并不想为了学位或者其他的因素妥协自己。我挺喜欢读书,但是没办法在自己没找好方向之前妥协了这份对知识执着的假清高,加之自己的优势确实不在考试(还有金钱的因素),也就想明白了,现在自己是不适合读下去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决定好了自己不读研。

偏激过

偏激真的是一个不成熟年轻人的标配。

早前阅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还阅读了几本类似于《在耶鲁精进》的书,对“大学教育”这四个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对如今自己所经历的教育现状做了合理化解读。还挺推荐这几本书的,读完之后便能明白什么才是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上课只会念PPT……总之这几本书让我对真正求知的大学生活产生了憧憬,也因此对自己所处的有些模仿畸形的教育环境有了些许的不满。国内的大学生活都是类似的,我想要体验些新的更“真”的教育。

自己骨子里的反抗性带来的偏激更是可怕。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太多人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考研再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考研;想找好工作,那就考研;迷茫怎么办,考研;甚至很多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大家也都要去考研……总之考研变成了大家的万能药,但更多的是变成了大家使懒惰变得心安理得的借口,反正我要考研,我已经有目标了,大三再努力就够了,平时吃饭睡觉打游戏的日子也是可以的。我挺讨厌甚至反对这种论调的,考研并不是懒惰的良药,你如今面对的找工作压力以及迷茫,研究生毕业不还得再来一次?现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能知道?现在的生活不够精彩,研究生生活换个城市就能精彩?对这部分人来说,等、停、靠是什么都换不来的,如果不改变懒惰的心理,考研考博都没有用,何况考研真的就容易吗,恐怕比找工作还要难吧。除了很多学生的这种心理,我更加讨厌我们大部分老师的论调。学院有指标我知道,那也不能盲目鼓励所有人考研吧,不考研的人就变成了不上进,甚至还有老师说“不考研证明不了什么,有本事你就考上研究生不去上,那才能证明你有本事”。真是醉了,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考上研究生不去上就为了证明自己有本事?大家都是成年人,又何必将自己的生活证明给谁看?有时候我都怀疑老师是不是拿了回扣。我们学校如今还在路灯的宣传杆上放了考研明星的照片简介,有老师也戏言“难道找到好工作的就不是明星了吗?”都上大学了为什么还和高中一个论调?我真是讨厌极了这种政治正确,本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无所谓对错,但是这种氛围下考研无疑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其他的选择都变成了“下品”。

如今反思到自己当时的偏激想法背后,好像还存在着一种该死的自我优越感以及叛逆感,看着身边好多人都是想不清楚的样子,仿佛自己想清楚了自己的路就能高人一等似的,时不时还会有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道德优越感,可是这样,又和那些盲目推崇考研的人有什么两样?因为不同导致了偏激,差点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教条主义。

和解了

李笑来对教育的定义是:教育就是这个系统让你变成什么样子,而自学就是你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所以这个世界上教育与自学的人分为被教育和自教育。至此,我对教育(包括考研)这件事释怀了。因为从头到尾,我都是一个自教育者,无论我在哪里。

年前文峰老师的群里提了这么一个思考问题:“近年来,学历无用论的论调出现并受一部分人的追捧,大家思考一下,学历真的无用吗?”当时我针对这个问题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找到了当时的思维导图放在下面:

当时的想法并没有很成熟,但也算是趁着这个机会梳理了一下自己对待学历的看法,想清楚了自己的需要。考研或是不考研,继续接受教育抑或是工作,对我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要从事的领域究竟需不需要研究生的学历作为敲门砖?以后有了学历的需要再去精进还晚不晚?当下选择的得与失我能够接受吗?有的时候写下来,自己也就有了答案。

大三之后其实自己想明白了很多,考研只是人生其中一个选择而已,我不适合学术、不适合考试那就不选择相关的事情做,找自己适合的方向走就是了,反正也从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既然如此,想别人做什么?每个人终究会为了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没必要愤青,走好自己的路就是了。

这两天跟我很敬重的一个学长聊了聊,从考研这个现象聊到人生的意义感,最后又落脚到选择上,一来二往,自己释怀了很多:

时至今日,说句实话,这个“考研”问题我已经想过了很多遍,从一开始单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到后来对这类选择问题的思考,再到后来将之放在漫漫人生长途上去思考,归根究底这就是个选择问题而已,而且是人生中不断会遇到的选择问题。人生路漫漫,类似的场景会不断出现,究竟是随大流还是反其道而行之?都不是好的答案,而是无论你是加入了“大多数人”还是变成了“少数人”那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也做好了为之负责任的打算,与任何人无关。

很喜欢学长最后那几段话:

为彼岸世界沉醉的人,往往不喜欢一种对知识的工具态度。因为沉溺于彼岸世界的代价就是对现实始终抱有距离,这样才能赋予意义。在其看来现实是短暂的,流变的,易朽的,而彼岸世界是永恒的,真挚的,纯粹的。
人在这样一种彼岸世界和现实的追逐中左右摇摆,不过不论彼岸还是现实。最终通向的都是死亡这个结局。


人皆有一死,可以抹平意义,也可以建立意义。正是在不断选择“我是”的过程中,人建立起他的“自我与外物”,不过无论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可能性,始终不相信任何意义的牢固性。


跃入”意义,或者“扮演”意义,说“我选择”,而非“我本质是”


“我选择”和“我本质是”之间的关系我自己也还没有厘清,但是我意识到这些具体问题背后其实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在作祟,最后学长也算给我开出了一系列“书单”,实践和阅读会给我答案吧。无论如何,在这件事情上学会选择,学会权衡,学会为自己负责任,无论结果是多么的政治正确或是不正确也都不再care,这就是一种成长吧。

每次学长都会给开出一系列书单,永远对未来抱有期望,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ps:最后附上我和其他小伙伴探讨的类似问题的聊天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