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荃景守坟寿星公

 草蔻瓓 2021-11-01

     荃景守坟寿星公

早上趁太阳还没普照大地,秋风送爽时,从荃景围天桥旁的巴士站出发,沿着马路边斜斜的长楼梯往上,走上山岗,这个荃景圍與青山公路交界的山崗是鱟地,有一涼亭側為聯柱石級,沿可級而上是為錦田鄧族三世祖鄧旭之墓地。

原来是一個名穴, 名為半月照潭, 很多網友也知道以前荃灣還未發展為衛星城市前, 這個山坡前只是一個內海灣, 而祖墳位置正是元荃古道出口, 當年香港政府規劃發展附近地區為工業區, 鄧氏極力反對, 政府為安撫鄧氏, 最後和鄧氏達成協議, 在墓前方向劃出風水廊。當時政府內部規定, 這段新填海用地, 未來新買家不可以建造高樓大廈, 界石可能就是當年規劃時所定的範圍,而界石有兩支, ( 可能墓後還有, 但雜草叢生, 難以考證 ), 大家多數只看到在涼亭旁的一支, 其實還有另一支在墓的左邊, 隱沒在高牆後。

墓園總面積三十六萬二千六百三十二方呎,墓左有平房及涼亭,為 1953 年鄧都慶堂出資興建,墓右華表柱於 2002 年修路時重新豎立於上址,與左邊之華表柱遙遙對稱。2000 年因政府徵地擴闊青山公路,墓園大門兩條石柱遂遷移至現址,該石柱由東莞竹園人前清名臣鄧蓉鏡哲嗣,中國名書法家鄧爾雅題書「園林生喬木,園畫在雲臺」。

每年秋祭此地人頭湧湧熱鬧如墟期。按照現場碑文,錦田鄧族源自江西吉水,早在北宋開寶年間(即973年)立籍居粵寶安岑田(今之錦田),至四世祖鄧符協宦遊該區,深感風土尤勝民風淳樸,罷官後奉先祖三代考妣遷葬斯地,且樂居桂角山下廣置田舍、開館講學,成鄧氏入遷寶安始祖。而鄧符協精堪輿之術,於區中尋得佳穴,分別遷葬始祖漢黻公於丫髻山「玉女拜堂」,二世祖冠公葬於丫髻山「金鐘覆火」 ,又將三世祖鄧旭葬於今荃灣鱟地「半月照潭」,而為自己所尋名穴為丫髻山之「仙人大座」佳穴,是為鄧族四大名穴。

在这里有个年过九旬的老翁,见他神气饱满,身材适中,虽然岁月在他脸上刻上皱纹和老人斑,但笑口常开,露出白白的牙齿,鼻梁挺直,眼睛明亮,不用带老花镜也可以写毛笔字。最奇的当今是光头男的年代,他的头发还没见秃,满头头发粗壮,虽不是纯黑色,白发不见雪,走路不见蹒跚踉跄。

打了声招呼,就跟他闲聊起来了。想不到打开了话匣子,他娓娓娓道来他的故事。他姓梁,梁山伯的梁,三十年代打日本时,十四岁的他走难来香港谋生。

在肇庆新兴乡下长大的他,家境贫寒,没有读什么书,来到香港只能做些苦力活,有一次和朋友来荃湾找工作,朋友介绍给邓氏大老板,问他愿不愿意帮忙看守荃湾的祖坟,知道还包地方住,他不管钱多钱少,就答应干起来。就这样,风风雨雨,春来秋往,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守护邓氏的龙穴一直到现在。

打理不怎么费功夫,在墓园周围种花栽树是他的专长。凉亭傍边有颗大半米粗的大树菠萝,就是他亲手种的,现在还会结大树菠萝果呢。他就是靠种花载树养妻活儿,一共生育了八个儿女,大儿子读书成绩最好,读了个博士学位回来,现在住港岛,有个女儿就住在附近荃威花园,老婆今年也九十岁了,行动有点不方便,跟了女儿住。其它儿女个个事业有成,现在曾孙子都读大学了。问他为什么不和儿女住。他说习惯住这里。地方大,空气好。

再说他人生遇上一次幸运的事情。那是在六十年代,大概是他刚满四十岁。国画大师张大千受邓氏家族邀请来此地书写墓志铭。他帮忙搬了些木板,云石等物品。张大千竟然给了三千元的大利是和一些笔墨。还教他怎么揸笔,运笔。三千文当时来说可是一年的工钱了,当时梁生开心得不知如何说谢谢!暗暗下定决心要学写毛笔字,从那年开始,就一自练习写字起来了。没有宣纸写,就拿废报纸写。一有空闲,就静心一边识字,一边书写。这一写就是几十年,虽没有什么大作,在废报纸上写完就扔掉,自得其乐而已。

的确是,这里整个山头都是他的地盘,山上绿树成荫,硕果累累。花香满园。还有眼前这个大凉亭,是他的厨房和大厅,坐在凉亭中间,后方的青山绿草,前面可以看见青山大马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隔条马路是改建后的南丰纺织厂工厦。大厦天台是个大花园,有不少人在花园在游玩。每天空闲时间,就在凉亭下挥手写毛笔字,抽口烟。有过来玩的山友,就聊聊天,说说话,没烦恼。没病痛。这样一又一年,一个世纪也不嫌太长。

的确是,人多地少的香港,拥有一个百尺的安乐窝都很不易了。而近百岁的梁伯,却拥有一座青山。每天与青山绿水做伴,与灵魂交谈。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孤单。或许是他看守好了邓氏的祖先,祖先们保佑着他,没病没痛,护佑他在此地过神仙般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