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11大作战 | 手机选购攻略:影响手机使用体验的因素主观分享

 草容生 2021-11-01

我们为大家带来详细的双11数码产品选购推荐,包括台式机配置单、笔记本电脑、手机、键盘、鼠标、显示器、耳机、路由器等产品,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话题 #双11,以便随时收到我们最新的推送!

我们推荐的产品以满足大多数人需求为导向,推荐的产品都是偏“万金油”的,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但是,假如你有特殊的需求,推荐列表内的产品可能不能满足你。因此,我们这次也推出【选购攻略】,授人以鱼的同时,也授人以渔。内容我们尽量做得比较浅显易懂,一些对体验加成不大的参数,我们不会带进来,尽量让数码小白看完本文,就能做到自己上手选购!

今天告诉大家如何选购手机。其实手机这东西非常主观,整体上坑爹的机型也比较少,今天主要想通过对手机参数的介绍,让大家明白手机每一个参数具体是干什么的,对手机体验有什么影响,以及告诉大家厂商宣传时候经常忽略的一些东西,大家选择的时候心里就更有底了。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手机处理器:手机体验的核心
  • 屏幕素质怎么看?
  • 快充和续航的那些事
  • 如何定义手机“拍照”好?
  • 说说那些被厂商强行“创造”出来的需求
  • 系统UI:体验的最后一环
  • 手感和重量

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每一个方面都很详细地去聊,可能两万字都写不完,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尽量长话短说。有一些我觉得不是太重要的,可能会忽略掉。


处理器

相信刚接触到手机的朋友,首先关注的配置就是处理器了。可能就算平时没关注手机,在各大厂商的宣传轰炸之下,都知道诸如【骁龙888】【天玑1200】【麒麟9000】【A15】这样的名词。这些,就是手机的处理器,也就是SoC。

不少人把这些处理器理解成手机的“CPU”,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和电脑不同,手机的处理器集合了CPU、GPU、ISP、NPU的不同的处理单元。

以麒麟9000处理器为例:

文章图片1

(图片来自发布会,图源水印)

下面,以麒麟9000为例,简单介绍下手机处理器各个部分的功能。

  • CPU:中央处理器,功能和电脑CPU相同。ARM是一家芯片架构设计公司,它向各大处理器生产商发出授权,厂商可以直接用,或者魔改。

麒麟9000采用ARM架构,由“1+3+4”组成,1个A77架构,主频为3.13GHz的大核,3个A77架构,2.54GHz的中核,和4个A55架构,2.05GHz的小核组成。在执行游戏等对性能要求较高的任务时,大核开启,但如果是日常使用,以中核和小核为主。

CPU性能强弱和它采用的核心架构和频率有关,X1、A78、A77都属于高性能架构,而A55是低功耗架构,低端的SoC CPU部分虽然也采用8核心设计,但往往是8和低功耗核心,性能自然和旗舰没得比了。

移动端CPU性能排行可以参考极客湾的天梯图,网址:https://www./

  • GPU:图形处理器,功能和电脑显卡相同。ARM同样也提供Mali GPU方案,麒麟9000采用Mali-G78 MP24 GPU,足足堆了24个GPU核心,低频多核心

GPU性能强弱同样和其架构有关系,架构越先进,性能越强;核心数就和显卡的流处理器类似的概念,核心数越多,GPU理论表现就更好。

  • 内存:功能和电脑内存相同。它主要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内存性能越强,手机整体运行就更流畅

不同的SoC对内存的支持不同,旗舰都支持LPDDR5内存。

  • 存储:作用和电脑硬盘相同,用于存放永久数据

熟悉电脑硬件的朋友就知道,固态硬盘性能更强,电脑数据读写更快,也能提升整体流畅度。手机存储目前iPhone用的是nvme,安卓旗舰用UFS3.1,中端机一般是UFS3.0或者2.2,低端机还有一些用emmc5.1。和内存一样,它受处理器制约,处理器支持的闪存类型才能使用。

文章图片2

▲骁龙888“性能铁三角”,它支持UFS3.1和LPDDR5 3200MHz内存

  • NPU:全称叫做“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负责AI功能
  • ISP:全称叫“图像处理器”,主要负责对影像模组拍摄的图片进行处理。ISP性能越强,手机整体影像表现越好,即使是使用了同款CMOS,SoC不同,ISP性能有差异,最后成片素质也会有所区别
  • 通信基带:麒麟9000 5G版内置了巴龙5000 5G基带,苹果和高通都是“外挂”X60基带,没有集成到SoC中。

通信基带对手机体验影响不小,主要是信号,华为手机因信号好出名,跟其强大的基带密不可分。

文章图片3

小结一下:

处理器对于手机体验的影响是极大的,CPU、GPU性能主要影响日常使用和游戏;内存性能主要影响多开APP,存储性能也能影响日常使用;NPU主要影响手机的AI算力,在一些需要AI运算的场合(比如拍照场景识别),强大的NPU能提供更好的体验;ISP主要影响影像,ISP更强,同款CMOS时拍出来的照片也更好。

相同的处理器,手机散热规格不同,厂商调校手法不同,体验也不同,这点和笔记本电脑类似。有的手机性能释放激进,不太注重表面温度,有的比较保守,注重表面温度。


屏幕素质

这两天,屏幕素质愈发成为各大厂商角逐的重点,一块好的屏幕,能有效提高我们的使用体验。

*首先说一点,手机屏幕没有护眼的!长期观看手机屏幕都对眼睛不好!更不要在黑暗中玩手机,这更是非常伤眼的行为。

那如何判断手机屏幕好坏呢?对于主流的OLED屏幕来说,首先看材质。

  • 材质
文章图片4

▲vivo X70Pro+采用三星E5材质屏幕

材质基本上决定了屏幕的下限。三星E系列基本是三星外卖屏幕中素质最高的一批(自用是M系列),主流安卓旗舰基本采用了E4 E5材质的高素质OLED屏幕。

材质也决定了屏幕的像素点排列。OLED屏幕由一个个独立的发光点组成,由于蓝光LED的寿命较短,因此它不能跟LCD屏幕那样采用标准RGB排列,因此实际分辨率要打折扣。

不同排列方式的OLED屏幕,观感有所差异,华为手机被诟病最多的就是采用了“周冬雨”排列的京东方屏幕:

文章图片5

这种排列有效像素低,早期P30Pro这一代,看起来不仅模糊,发灰发蓝严重,影响观感。但是到P50Pro这一代,其实处理得也不错了,但和三星顶级屏幕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 刷新率

手机屏幕的刷新率同样重要,现在旗舰基本人手120Hz刷新率,千元机有不少也上了120Hz刷新率。高刷新率有什么用呢?在滑动屏幕的时候,更流畅,更跟手。

为了平衡高刷新率带来的高耗电,从今年开始,LTPO技术被引入。这个技术能使手机刷新率随场景动态调整,当你看电影的时候,屏幕固定在24Hz;滑动的时候,屏幕刷新率调整到120Hz。

文章图片6

目前iPhone 13 Pro/Max的LTPO技术运用非常成熟,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功能确实有效提升了续航时间,但是安卓手机优化还没到位,感知不明显。

不少LCD屏幕也支持“多档刷新”,根据场景自动切换档位,但是做不到OLED这种“无级调节”。

  • 调光方式

目前手机屏幕有两种主流的屏幕调光方式:PWM和DC

文章图片7

PWM调光:依靠屏幕的“亮-暗”变化调光,PWM屏幕调光的屏幕点亮时,并不是持续发光的,而是不停地点亮/熄灭屏幕,当亮/灭交替足够快时,人眼会认为屏幕常亮。

DC调光:依靠提高/降低电路功率来调节亮度,无频闪。

对人眼有害的是低频PWM调光,高频PWM调光和DC调光对人眼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不同人眼睛敏感程度也不同,建议眼睛敏感的朋友买之前多去手机店看看目标机型的屏幕,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

现在LCD手机已经很少了,OLED的机型不少做了类DC,对频闪敏感的朋友可以开,但是开了之后屏幕素质会有所下降。

  • 色准

用JNCD值衡量,这个数值反映色彩偏移程度,越小表明色彩越准。

文章图片8

现在素质高的OLED屏幕,JNCD已经可以压到0.4以下了。

  • 亮度

OLED屏幕存在两个最高亮度,一个是最大亮度,一个是激发亮度(局部峰值亮度),在户外阳光直射情况下,激发亮度被触发,能使我们看清屏幕上的字。

现在旗舰手机的OLED屏幕,激发亮度轻松超过1000nit,部分达到了1500nit以上的水平。

文章图片9

小结一下:

衡量屏幕素质的参数其实非常多,不同人对“好屏幕”的认知也不同。有人可能觉得色彩鲜艳,亮度充足就是好屏;有人偏爱黑暗中看手机,觉得最低亮度低,带护眼模式的屏幕是好屏;有人对频闪敏感,坚持LCD万岁。整体来说,屏幕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旗舰机用的屏幕肯定比中低端机更好,不过也有一些高性价比的中端机会用好屏幕,比如K40,Neo2之类的。


快充和续航的那些事

安卓手机在快充追求上永不停歇,就连定位较低的红米Note11Pro+,都有120W快充。

文章图片10

实际上厂商标注的充电功率仅仅是“最高功率”,不是全程功率。不同厂商的风格不同,实际的充电速度也不同。

比如小米就比较激进,67W的小米11Ultra,充满5000mAh电池需要36分钟左右;华为66W的Mate 40Pro,充满4400mAh电池需要超过50分钟。二者充电速度存在明显差距。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充电速度自然越快越好,但是也不希望出现过高的温度。至于电池损耗的问题,快充肯定会加快电池的损耗,但是现在手机越来越“快消化”,大多数人换机周期不超过2年,这种情况下快充对电池的损耗也是可以接受的。

快充速度建议查阅“小白测评数据库”小程序,非常详细。

跟续航关系最密切的因素自然就是电池容量了,电池容量越大,续航表现一般更好。

文章图片11

现在主流安卓旗舰一般是4500mAh的电池。但是电池越大,续航表现一定越好么?当然不是的,它和屏幕,处理器,使用情境都密切相关。

首先说屏幕,2K肯定比1080P费电,120Hz肯定比90Hz 60Hz费电,长期高亮度肯定比长期低亮度费电;其次是处理器,旗舰SoC肯定比中端SoC费电;长期打游戏肯定比长期看视频,看电子书费电。

*因此,不太建议参考亮屏时间,这个东西跟个人使用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情境下的比较没什么意义。

要参考续航数据,同样建议去小白测评数据库小程序查看。


如何定义“拍照好”?

聊聊个人主观认为的拍照好的手机的标准吧:

  • 主摄搭载旗舰级CMOS
  • 广角、长焦表现出色
  • 主摄、长焦带光学防抖
  • 色彩表现好,白平衡精准
文章图片12

首先,懂点手机或者相机的朋友都知道,不是像素越高,手机拍照就越好的。

手机比拍照,还是先比CMOS的素质。小米11Pro/Ultra搭载的GN2 CMOS,是目前国内手机体积最大的CMOS,俗话说“底大一级压死人”,体积越大,虚化效果,暗光成像效果都更出色。旗舰手机一般会搭载体积较大的旗舰级CMOS。

此外,相同CMOS下,主摄镜头片数更多,成像效果就越好;光圈越大,拍出来的景深、虚化效果也越好。

文章图片13

我个人认为,光学防抖在手机中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升夜景表现,拍视频的时候有防抖,手持拍摄时画面也更稳。

一般光学防抖功能旗舰手机才有,部分机型甚至上了全光学防抖(比如X70Pro+),vivo的微云台是光学防抖升级版,也是X系列旗舰机和iQOO的旗舰机专属。

文章图片14

小米11Ultra的广角和长焦镜头都上了IMX586,这是去年中高端机型标配的主摄CMOS。根据我个人使用体验,用手机拍摄除了常规的1X和2X(主摄裁切)之外,超广角和5X焦段也很关键,利用好的话能拍出效果震撼的照片。

所以,我个人非常重视长焦和广角镜头的素质。近年来手机厂商也在这两颗镜头上下了不少工夫,比如OPPO的自由曲面超广角,拍出来不会畸变;小米的5X光变也是一绝,经常利用它拍远景。

聊完了硬件,最后说说软件算法。

其实手机内部空间有限,你再怎么塞,传感器尺寸别说和全画幅的相机比了,和APS-C画幅的微单比都差距明显,镜头更不可能比得上大体积的相机镜头。素质不够,算法来凑,手机的好处除了便携之外,处理器计算能力强,能玩出各种花样的算法。

文章图片15

现在越来越多手机厂商选择和相机厂商联名,比如华为和徕卡,vivo和蔡司。在我看来,算法加持是食物的调味料,少了寡淡无味,多了喧宾夺主。旗舰手机都拥有不错的算法加持,相比之下,中低端机的算法调校就要差点意思了。

关于手机拍照风格,不同人也有不同喜好。有的人追求绝对原色,忠于视觉;有的人追求鲜艳,饱和度战士风格;有的人追求“高级感”色彩,追求稍微有些调整,但不是严重失真的那种。所幸现在旗舰手机基本以上色彩都有,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滤镜或者风格。

小结一下:

在我个人看来,手机拍照好坏,绝不是主摄CMOS就可以决定的。长焦和广角镜头的素质,光学防抖的采用,算法水平,都是影响手机拍照能力的因素。最后,套用相机圈的一句话:手机本身的硬件素质,没有手机后面的大脑重要。


马达,双扬,那些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大概从2年前,手机厂商开始比拼马达和扬声器。X轴马达还不够,要比大小,比完大小还比调校,跟机械键盘厂商联名搞输入法皮肤;双扬还不够,要比大小,比是不是对称双扬,比是不是杜比认证。

但是,这两个功能,真的每个人都能用上吗?

  • 线性马达
文章图片16

比起转子马达,线性马达响应速度快,振感强,有振动方向,振动频率和波形均可调,因而能够实现更为复杂和各种定制化的振动效果。

Z轴线性马达又称圆形线性马达,马达在垂直的Z轴方向运动,振动行程相对较短。X轴线性马达又称长方形或横向线性马达,可以做到较长的行程,所以振感要强于Z轴线性马达,一般见于旗舰机型。

简单来说,X轴线性马达的震动更加立体,震感舒适;转子马达震动很扁平,“嗡嗡嗡”的震感非常让人不适,Z轴马达震感也不错,但是不如X轴立体。

同样是X轴马达,体积大小和厂商调校也会造成手感的差异。比如K40的X轴和小米11Ultra的X轴马达,震感差距就非常大。

  • 双扬声器

这个不用多说,双扬能带来更好的手机外放效果。

文章图片17

外放音质也和扬声器体积有关,大体积的双扬,是不少旗舰手机或者游戏手机的标配。

这俩参数,个人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用上的。有不少人不喜欢开系统震动,也不喜欢开外放打游戏看视频,对于这类人群,双扬和马达就没有必要去追求了。


系统UI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系统UI或许不会成为用户选择某品牌手机的理由,但会成为用户拒绝某品牌手机的理由。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对几大系统UI的纯主观看法,刚好我都用过或者在用。

  • iOS
文章图片18

流畅度和稳定性出色,iOS 15小组件功能也很成熟,但是缺少一些实用功能(比如AOD,浮窗,多开等),应用质量较高,生态系统体验良好。

  • Harmony OS
文章图片19

流畅性和稳定性出色,但是UI设计还是偏老气,不够好看,需要替换第三方主题。小组件做得也很不错,和其它设备连接方便,生态系统体验良好。

  • MIUI
文章图片20

功能丰富,有大量好用的小功能,主题免费点个赞。但是系统过于臃肿,小bug层出不穷,非常影响使用体验。

  • Color OS/realme UI
文章图片21

简洁流畅,整体外观非常小清新,美学元素拉满,bug也比较少。但是花里胡哨的功能比较少,系统更新较慢。

  • Origin OS
文章图片22

独具特色的原子组件和华容网格设计,系统整体外观也非常漂亮。但是相比其它国产手机UI,它的功能显得比较贫乏,像小窗这种功能还不完全具备,第三方主题比较少且要收费,同时也有一些影响使用体验的小bug。

小结一下:

总而言之,我觉得目前几大操作系统,包括本文没有提及的魅族Flyme和三星的One UI,都是很不错的操作系统,各自都有各自的亮点。现在各大厂商致力于构筑自己的“生态壁垒”,用户转移系统的成本越来越高了,建议大家选购手机之前,一定要多了解系统UI,多去实体店上手,多看看评测视频。比起跨品牌换机,个人更推荐同品牌换机,数据迁移更完整,也省去了重新开云服务的烦恼。


感和重量

聊了这么手机软硬件的参数配置,最后我想聊聊对体验也非常关键的一环——手感和重量。

先抛出自己的观点:

  • 机身重量轻、机身薄不代表手感好
  • 机身宽度窄不代表手感好

第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小米11青春版,只有159g重,6.8mm厚,它的手感一定很好吧?错!

文章图片23

实际上,它的宽度达到了接近76mm,又宽又薄,把握不住啊,对于手小习惯单手使用的女性来说,显然不合适。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iPhone 13 Pro,7.7mm厚,71.5mm宽,总该能把握住了吧。错!

文章图片24

把握是把握住了,但是重量高达203g,集中到这么小的机身就像一块小砖头一样,对小拇指并不友好。此外,它宽度虽然窄,但是直角边框,握起来手感也不好,有点儿硌手。

所以什么样的手机手感好呢?个人觉得,对于单手握持来说,是这样子的:

宽度较窄+重量较轻+重心居中+边框贴合手掌+长宽比合理

典型例子:小米civi

文章图片25

71.5mm宽度,166g重,加上曲面屏和曲面后盖,手感确实很好,单手握持毫无压力。

手机厂商不遗余力地追求“手感”。但是,单手握持的手感,真的很重要吗?如果很重要,为什么iPhone坚持出又宽又大的大板砖呢?

因为,相当一部分人,是双手握持使用手机的。现实中看到不少女生,不仅用Max,而且还套了一个又宽又大的手机壳,她们习惯双手使用。就我个人而言,我习惯用26键,打字的时候也是双手,平时也经常双手拿手机。

这种情况下,单手握持手感和手机的重量,似乎不是太重要了。

所以,还是要看人。手机这种东西非常主观,看再多网上评测,还不如去现场玩一玩,好好体验一番。


总结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我个人认为的,影响手机使用体验的因素,文章比较长,首先感谢大家能耐心看完。大家在选购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使用习惯,注意以上因素,不要被厂商的宣传,或者自媒体的鼓吹忽悠进去。还是那句话,多上手,多体验,才能选到真正想要的那款手机。

如果看完还是不知道选什么手机好,那就耐心等我们双11的推荐吧,根据推荐买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