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从紫禁城午门正门走过去的都不是普通人,...

 kenu 2021-11-01
能从紫禁城午门正门走过去的都不是普通人,在古代,只有三种人可以走,一是皇帝,想走就走,二是皇后,这辈子只有大婚的时候才能走一次,三是科举殿试的头甲三名,获得功名以后可以从午门正门入宫觐见皇帝,除了这五个人,任你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柱石,谁也不能僭越,只能乖乖地走正门旁边的掖门。

大明正德六年,一个年仅24岁的年轻人就获得了这样的无上荣耀,他是那届科举考试的状元,名字叫杨慎,当他从午门正门穿过的时候,一种睥睨天下的豪气油然而生,如此年纪就能考中状元,才华自然不必多说,再加上他不俗的出身(父亲是当朝首辅杨廷和),一条青云之路就摆在他的眼前,日后拜相封侯似乎已经不在话下,估计杨慎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没想到,他想象中的康庄大道其实并不平坦,甚至还很坎坷。

杨慎刚出仕的职位是翰林院修撰,负责给皇帝写起居注,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皇帝,他不喜欢居住在紫禁城,经常出宫玩乐,有时甚至还跑到居庸关外面,对于皇帝的这种“不正经”行为,杨慎写了一封奏折,指责皇帝“轻举妄动,非事而游”,武宗对这种建议素来置若罔闻,照理说皇帝不听你的建议,做臣子的无非两种做法,忠正耿直的一般还会不停地劝谏,心思活络一点的就不再惹皇帝不高兴了,可杨慎偏偏不,他一气之下竟然称病辞官,可见杨慎的心气有多么高傲。

杨慎性格高傲,这可能与他的才华有关,除了经史子集,他还精通金石、书画、音律,对天文地理、生物医药也有涉猎,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博学家,清代名臣张廷玉在编修明史的时候这样评价:“杨慎博物洽闻,于文学为优。”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明朝第一才子的称号确实不虚。

可就是这样的性格,让杨慎名留青史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明武宗去世后,嘉靖帝继位,这时候的杨慎已经回到了朝廷,以杨慎为首的文官集团和嘉靖帝在“大礼议”事件中针锋相对,最终这场风波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杨慎等人被下狱,加以廷杖,杨慎受了廷杖几乎丧命,这个事件以后,杨慎被皇帝发配到云南,永世不得回朝。

在发配途中,杨慎路过湖北江陵,他看到一个渔夫和一个樵夫正在江边煮鱼喝酒,看到别人的潇洒人生,杨慎不禁十分感慨,他向押解军士要来纸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