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失友症”是自我成长的重新思考 最近,“失友症”成为微博热门话题。过千万的阅读量背后,大家分享生活点滴,聊起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失友症”背后,其实是对于亲密关系和自我成长的一次重新思考和发现。
我们需要朋友带来的亲密关系,克服内心的孤独、迷茫和不确定感,冲开人生一道道关卡。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交友因素,最重要的是“接近性”(proximity)。
因此,“失友症”其实是当代青年的一种幻觉。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维系友情,更成熟地面对人生。 / 2 / 交友的最高境界: 守分寸,付真心 其实“朋友”本来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对词。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朋友间最重要的是分寸感。 《论语子罕第九》中写道,子曰:
“共学”即共同学习的伙伴; “适道”即拥有共同目标和志向的“同道中人”; “立”与“三十而立”意思类似,指的是到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 “可与立”也就是可以共事; “权”指通权达变。 “可与权”的意思是紧要关头,可以一起权衡利弊轻重的人。 孔子有交友的标准,同样,你也有自己的标准,只是切记凡事过犹不及,一旦失去分寸感,模糊了边界,再好的友情也会变成一场灾难。 / 3 / 中年人的朋友圈: 三观相合,磁场相吸 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笑话;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 有段话说得很好:“一段友谊能维持多年,总显得情深似海,但时间会让你明白,岁月或许能熬出一个成熟的世界观,却不能养熟一个不投契的异路人。” 真正的朋友门槛其实很高,需要智识对等,需要灵魂契合,才能长久结伴同行。 钱钟书曾说:“真正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地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 好的友情,始于志趣,合于三观。 最好的心态,是聚散随缘,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最好的友情,是远近随意,你来,我去接你,你走,我不挽留。 余生,不必将太多的人请进生命里,放低期待,做好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