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戏剧传媒 2021-11-02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50年前的他们,一锤、一钎、一双手,苦战10年,凿出了1500公里的“生命之河”,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50年后,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新一代的“挖井人”,要将"红旗渠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崭新的未来,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人工天河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世界奇迹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人,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5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数百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上世纪有一部与这条水渠同名的电影详细记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并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电影《红旗渠》也跟拍了十年。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电影人制作了他们电影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电影。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
1998年拍摄了14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王虎城饰闫运德,吴京安饰孙二旺,刘冠军饰刘广泰,傅冲饰盼水。讲述了林县县委书记阎运德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做出巨大牺牲,开凿、修通红旗渠的故事,塑造了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颂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民族品格。该剧细节丰富生动,环境氛围逼真,风格质朴凝重,人物语言鲜活。 六十年代的林县吃水难,难于上青天,那时的林县人风行一句话:一辈子咱只洗三次脸,生下来洗次脸,娶亲时洗次脸,死时最后洗次脸。世代的穷苦,工程的艰巨,使林县人根本没有奢望每天都吃上水、用上水,一个水利学院的技术员刘广泰被林县的闫书记请进了山,来给林县人修渠引水。于是这群一无所有的农民,用不屈的坚韧劈开了1200多个山头,挖通了600多个隧洞,开出了74公里的蜿蜒渠道,修筑了这条荫及后代的红旗渠。


2021年康宁执导的电视剧《红旗渠》在央视一套热播。于震、安悦溪领衔主演,曾黎、徐光宇、马东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杜月刚特邀主演,许之糯、景乐、陈彻、陶醉、徐申东、俞思远主演的农村剧。该剧讲述了林县人民为改变世代缺水的现状,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从太行山腰修建红旗渠的故事。现当代版“愚公移山”,带领观众重温历史奇迹,致敬民族英雄。是艺术的再现当年林县人民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战天斗地披荆斩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修建红旗渠的动人情景,故事以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将讲述了林捷带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修建“红旗渠”的伟大故事。赞颂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成功的塑造了林捷书记(原型县委书记杨贵——红旗渠总设计师,后为省委常委、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总工吴念祖、突击队张水生、总指挥孙副县长、水莲等一批先进典型。虽然我早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相关影视文字报道,也曾带领太行书画院的书画家们前往考察,但这次看电视剧《红旗渠》,仍是感动不已。林县人民体现出来的太行精神中国精神——暨红旗渠精神真是气壮山河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现在科技高度发展,在山腰上修建一条水渠只需交给专业施工队即可,但那个时候国家一穷二白,全是用人背肩抗人工打眼一锤一锤凿出来的,是人们用生命和汗水干出来的。正是靠人们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奇在哪里呢?
第一,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耕社会,水是生存的命脉。历史上因水利纠纷,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之间,时常发生争斗,有的还开枪动炮,造成死伤悲剧。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20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
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红旗渠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
第三,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3.粮食(只有3000万斤);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立只有10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历经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及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电视剧中的吴念祖),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第四,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二、红旗渠的建成的意义,在于影响几代人的宝贵的“红旗渠精神”。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告诉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发扬光大;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就会无往而不胜,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并讲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历史意义: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红旗渠现实意义: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今天,我们回顾总结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构成伟大的中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奋斗实干和履职担当,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牢记初心,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修建红旗渠唯一目的是解决林县人民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吃水和灌溉问题,这正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实和未来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社会进步成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红旗渠修建长达10年,既面临工程量浩大、施工环境恶劣的种种挑战,又需要解决缺钱、缺粮、缺水、劳动力不足、缺乏技术的重重难题,最终绝壁穿石、挖渠千里修成红旗渠,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靠的就是心中憋着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融入新长征路上,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率先垂范,务实重干。红旗渠是一锤一钎凿出来的,是一滴一滴汗水淌出来的。修建红旗渠时,党员干部不仅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更是走在前头、干在前头。分工时,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后来群众分一斤二两,干部只分八两。百姓中流传一句话: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领悟实干奋斗的优良作风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工作做早、做实、做优。
严守纪律,清正廉洁。红旗渠既是一条生命渠、幸福渠,也是一条廉洁渠。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修渠10年,再苦再累再难,林县党员干部始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投资6865万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林县党员干部用心中的“戒”,换得了群众心中的“信”。我们要引导党员干部以红旗渠精神为镜,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以红旗渠精神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坚持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红旗渠是万众一心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是集10年之努力久久为功建成的。我们要拿出修建红旗渠时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一以贯之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2017年8月26日,中国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携河北省太行书画院在涉县召开太行精神研讨会之际,专程到红旗渠考察,学习感悟红旗渠精神,左起:杜立现、孙常军、王东生、乔一、陈步峰、刘菊、刘长真、高玉玲、高英杰、闫锐钦。

红旗渠精神是太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书画家创作的不竭动力: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十万大军自1060年起奋战十年,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建起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们太行人为红旗渠的英雄们点赞)


文/图:陈步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