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浅出话内丹之炁论(二)

 醉牛988 2021-11-02

2021/10/19

图片

北戴河中医气功

Third

 Year

道生一

《道德经》开篇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之初始名叫“无”,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是万物的母亲。“无”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妙;“有”的状态下,观察道的徼,徼也就是“实有”的意思。从先天的无形世界,到后天的有形物质世界,都是道的化生,一体两面,其实都是一回事,“无”和“有”同出异名,玄之又玄。

魏晋玄学天才王弼:“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王弼认为道就是“无”,而从“无”诞生了“一”,也就是从无到有,而始数一衍生了万物。“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老子》三十九章注)。而本质上有和无并无区别,无就是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老子》四十二章注)。

这样,王弼明确地阐述了“道就是无,无就是一”。无是道的“体”,有是道的“用”,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学说。

道家有种修炼方法叫“守一”,《云笈七签》里面关于“守一”是这么说的:“何以为初思守一也?一者,数之始也;一者道之生也、元气所起也、天之纲经纪也。”《汉书》:“元元本本,数始于一。”又《五符经》云:“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能知也。一者,至贵无偶之号也。此一者,何所有也?答曰:以无为有。”

在《真气还元铭》里面是这样说的:“《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这里明确指出道本虚无,万物之母“有”就是指“炁”。“元者,元炁也。精者,元炁之精也。言天地人元炁之精各存也”。天地和人都有先天精炁,元炁化生万物,所以元炁是万物之母。

《云笈七签》:“道即元炁也。”

《说文》:“元,始也,从一。”故“元炁”即“一炁”,也就是先天一炁。

南五祖白玉蟾的《鹤林问道篇(上)》:“谓之先天一炁,混元至精。”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无者,气也。气有形可见,无质可得,故为无。”

《服气精义论》:“夫炁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这里指出:炁也是一。

先天一炁无形无相,即是虚无,但又真实存在,故也是有,也是“一”,一体两面,中国古代的哲学思维。

这样,从“道”-“无”-“有”-“炁”-“一”,这一条逻辑线就确立起来了。

图片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白玉蟾在《道德宝章白玉蟾评语·运夷章第九》中说:“古者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这就是古典哲学中“先天一炁生万物”的理论来源。

在中国古代,气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原炁,混原炁,元炁,始炁,太乙元真炁,祖炁”等等。指的都是先天一炁。

在现代物理学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E是能量,单位是焦耳。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Kg)。这条方程式表明,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这跟老子说的“无”和“有”的关系是一致的。现代西方科学家和两千多年前东方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奇妙的共振,真理再一次被证明。

《道德经》开篇这一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后世内丹把它发展成为一个修炼的方法,《性命圭旨》:“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具体来说就是:当内丹修炼者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思绪还在纷飞,处在“有欲”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观窍”,这个“窍”可以是下丹田。但是这个时候,下丹田是个“死窍”,炁穴还没有活过来。只有在意守下丹田的过程中,慢慢地万念归一,把杂念去除,达到高度专注后,在黄婆真意的激发下,炁穴激活,下丹田真正打开,完成了有为到无为的过程,把这一念也丢掉,此时就要转变为“无欲观妙”了,至于如何去观这个“妙”?其实就是保持觉心,不动妄心。虚无中自有妙境,沉浸在先天炁的天地里,妙不可言。《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境极难用文字去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一说便错,因为先天是无法说的,一说便落入后天,说的时候便有了思维,元神换成了识神。

天地初开炁已在

诸子百家在论述天地万物是如何诞生的,都采用了同样的学说:

《黄帝内经》:“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郎,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图片

宋理学家周敦颐《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明《性命圭旨》:“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故盈天地间,皆是生气,参赞两间,化育万物。”

清《医宗金鉴》:“未有天地气生形者,谓未有天地,惟太虚中之一气化生天地之形也。”

真父母

人贵为万物之灵,人本质上是由先天炁所化生,所以先天炁才是真正的父母,在丹经里面又称之为圣父灵母。

东汉思想家王充:“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黄帝内经》第二十五篇,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

《云笈七签》神炁养形说:“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

《云笈七签》大洞回风混合帝一之法说真父母:“气气相续……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元气论》:“混沌之先,太无空焉……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无始无终,无形无象……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以天之生,称曰苍生……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

王夫之《周易外传》:“人之方生,因天而生,以人资天之气也,凝气(初)生之理而为'复礼’,善其方生之气而为'养气’。理者天之贞常也,气者天地之均用也。”

在先天一炁生人以后,人体就靠炁来维持生命,古人认为,人生命的长短、质量,是靠人体元炁的充盈程度来决定的。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内,气在经络里面运行,维系着躯体健康,针灸学里有着详细路线的描述。其它各家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血气的载体。

“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王充认为,人的寿命是由于所得炁的多少决定的:“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而形体是气的载体,“形之血气也,犹囊之贮粟米也”。

而血气同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本是一物,故能互相化生。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血,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中生有”。

图片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神气若具,长生不死。”

《周易参同契》:“神气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

按照传统内丹术的说法,在人身上找不对,但离开人体也求不到。事实上,这句话说的是:不能在后天肉身上求,因为内丹不是有形的、可触摸的后天之物,而只能在无形先天的炁上找。但是离开肉身也寻不到先天炁,比如一颗花生,其实也是一颗种子,它可以发芽,变成一颗有生命的植物,但是如果你用锤子把花生砸烂了,那么它也发不了芽了,这说明花生的先天炁是依附在花生的肉身上的,不能离开花生的肉身,内丹也就是先天炁,故曰内丹其实不离人体。

阴阳变

南宗初祖张伯端:“道自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仙经》:“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分阴阳,太极开基。一生二,一炁化为阴阳二炁,从混沌中变化出了相对,万物便有了化机,于是诞生了天地,日月,男女,血气……

《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互相纠缠不休中,演绎出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

本文主要从内丹角度来论述炁,在人体的阴阳中,主要是以下几种关系。如图二所示。

图片

图二  阴阳二相图

在上图中,五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也就是健康的状态。六是阳亢,而且是实火。四是虚火,是因为阴虚了,导致相对的阳亢,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阴虚阳亢,但是实际上阳气并没有突破正常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清热,打压阳气,时间长了会导致阳虚。一和二都是阳虚,阳气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一是人体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病症,但是体弱,这种低水平的代谢稍不注意,很容易得病。二是体弱的人表现的另外一种阴虚。七是高水平的平衡状态,代表我们修炼内丹以后,身体的代谢调节能力比普通人要强,于是进阶到高一个档次的阴阳里,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是生病之人阳气衰弱的状态,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病理状态。《黄帝内经》里面说“阴平阳秘”,阳气的本性是向外发散,往上升的。如果任由其扩散,就会丧失阳气,所以,阳气需要“秘结”,收敛起来。而阴气的本性是沉降的,如果任由它下沉,则又是另外一个极端,所以阴气必须要得到阳气的提携,但是又不能提升得太过,只需要达到平衡的状态就可以了,故“阴平”即可。健康状态就是“阴平阳秘”,其实也就是阴阳平衡的意思。在健康人体中,阳气永远是不低于阴气的,阴气其实是温热阳气变阴凉以后的状态,刚才说过了,阴气是下沉的,所以,它不可能高过阳气,如果真的出现这种状态,那就是生病了,如果程度严重,那外在表现就是命门火衰,身体渐渐冰冷,离死不远了。如果阳气完全消失,只剩阴气,那么,孤阴不生,纯阴为鬼,就是死亡了。大家看生物死亡以后,身体会变冰冷。

六的实火就是邪热引起,比如肺有痰邪,引起发烧,这种火就是实火,需要去清除它。

按照这个阴阳二气的图,理论上还可以推导出另外两种极端状态:只有单纯的阴气和单纯的阳气。按照古人的理解,纯阳为仙,纯阴为鬼,这两种都是已经脱离了人世间的范畴,不在图二中了。

生命都是建立在有阳气的基础上,这世间活着的生物都是有体温的,比如我们抱着一个小孩,或者可爱的小猫咪,都会感觉到他们暖暖的身体,所以图二一定是以阳气存在为基础的。整部《黄帝内经》都是教人如何养阳气,医圣张仲景教老百姓在冬至日包羊肉饺子,跟内丹修炼者在冬至练功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补阳气。

《真炁还元铭》:“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

《性命圭旨》:“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

图片

古人认为,先天炁是带有阳的属性的,纯阳状态就是只有一股阳气,而且是高水平的纯阳,纯阳为仙,这就是古人认为修道中的至高境界——得道成仙了。吕洞宾之所以又称“吕纯阳”,就是这个道理了。古人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世界的,修仙的理论其实就是这样推导出来的,因为既然纯阴代表死亡,那么纯阳当然代表永生,这是从理论上很自然而推导出来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上,古人认为,人的一身属阴,只有父母赋予的一点先天真阳,把这点阳气不断地培育,把阴气转化为阳气,阳气日渐充足,身体逐渐好转,直至高水平的健康,直至纯阳,这就是从阴阳角度来构建的修炼理论。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真气还元铭》:“炼阳销阴,炼如烧炼也,阳是阳气也,销如销铄也,阴是阴气也。大凡求仙学道,摄养乖宜,则须知烧练阳气而销铄阴邪,则可以长生矣。”

实际上,纯阳也已经脱离了正常世间阴阳的范畴,不再受阴阳五行规律的约束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而此时,因为已经没有阴了,就已经不在阴阳直方图的管辖范围了,这种自由的理想状态,古人称之为仙。

《性命圭旨》:“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得一守中,虚心实腹。专气致柔,抱一无离。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与道为体,超出天地。”

大家知道,任何理论都会有一个最终的“理想国”,也就是理论上完美的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比如化学浓度,理论上有百分之百,但是现实配制中不可能达到,只能无限接近:99.999……%,总会有一点杂质存在。又比如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人格,有本我、自我、超我。理想中的超我是完美的人格,我们只能无限地去往圣人靠拢。虽然说实际上达不到,但是在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水平也确实提高了,就像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我们的健康水平确实比以前提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作为一个理论目标设定的存在也是有正面的意义的。

《太上老君内观经》:“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长存。”

为什么叫“飞升昆仑”呢?其实这是从炁的角度来说的。大家知道,中医里面,阳化气,清气上升,神清气爽,浊阴则下沉,从下阴排泄而出。飞升指清气在人体内上升,古人以天地喻人体,昆仑在内丹术里面是指头部,因为头部是人体的最高处,用传说中的昆仑神山比喻。

《修真旨要》:“修炼之人,阴气日消,阳气日隆,既无阴气,自然上升。”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不仅知道生病是怎么回事,更明白修道是修些什么了。

《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乃成真。”

《元气论》:“天地有阴阳,元气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贵。”“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

图片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束缚,最大的不自由。古人修炼的目标就是追求生命长久,本质上是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不管方法如何,这种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肯定的。其实不管中西方,人类对延长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1980年布莱克本博士团队发现:端粒位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端粒耗尽的瞬间,细胞也就走向了凋亡,生命也随之终结。布莱克本因此摘取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代医学认为端粒变短是机体老化的细胞标识,端粒也因此被誉为“生命时钟”。现代西方医学界不断地研发修复染色体端粒药物,《分子生物学》在2016年刊发一项研究发现通过补充Ge-Nad分子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该分子最早由哈佛老龄化实验室提取,发现给老弱实验组补充该分子后,端粒长度得到了延长,意味着存活期增加3成,故被称为长生药。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布莱克本博士团队有一项研究,通过90天的打坐冥想后,经测试有83%的受试者端粒长度得到延长,细胞表现出更高效的能量代谢能力,相当于整体状态回到20年前。这其实也是现代医学视角下内丹养生的原理之一。

来源:现代养生2021.10月上(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