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岛第89期活动纪要:七嘴八舌说《沙丘》

 劳月 2021-11-02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19期

(总第89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风信子、张子帆

分享时间:2021年10月24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参与!

今天这场活动是2021年文澜读书岛第19期活动,总第89期。今天我们分享的好书,是美国科幻作家弗兰克·赫伯特所写的《沙丘》。《沙丘》是媲美于《指环王》的科幻巨作。《指环王》是奇幻小说皇冠上的明珠,《沙丘》就是科幻小说皇冠上的明珠,几乎被每一个“不可不读”书单所收录。昨天下午,我们在卢米埃西溪天街影城一起观看了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提莫西·查拉梅(甜茶)主演的电影《沙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享阅读小说和观看电影的感受。

首先有请书友风信子为我们作分享。风信子祖籍山东,杭州土著。当过老师,干过销售,做过全职妈妈,现在自由人。爱好:做阅读志愿者。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来她是自告奋勇来分享阅读《沙丘》体会的,不料上周去内蒙古额济纳旅游后被居家隔离,今天只能在线视频分享,让我们掌声欢迎。

风信子:我大概是文澜读书岛创办以来,分享嘉宾里最草根的。鼓励我今天坐在这里的,不仅是劳月老师,还有《沙丘》封面上的这句话: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那我就正视自己的渺小,跟大家分享下我的读书体会,也算是自身的一次进步吧!

我和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这是我们一生必读的一本书,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沙丘》是首部获得雨果、星云双奖的作品。这两个奖项是科幻文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被誉为“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至今共有18部科幻小说同时拿到了双奖,《沙丘》是第一部。

《沙丘》被欧美读者奉为科幻圣经,20世纪科幻小说桂冠。在科幻小说中的地位,就好比魔幻文学中的《指环王》。它影响了电影《星球大战》《阿凡达》和游戏《红色警戒》《魔兽争霸》《星际争霸》等。

第二、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原因之一是书中有着大量生造词。读者普遍有阅读障碍。当年出版社编辑拿到初稿时也不忍卒读,“困惑而恼怒”地翻完100页后才开始读通,感叹幸好没有一开始就把这本书扔了,否则真是错过一大经典。

作者的写作手法与众不同。据不完全统计,弗兰克·赫伯特在小说里加入了十几门外语词汇,除了欧洲古典语言外,还引述了来自中东的希伯来语、波斯语以及名目繁多的阿拉伯语名词,甚至包含一些阿拉伯语方言。这些生造词按语音译成中文后更加不知所云。

原因之二是西方文化背景对中国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对于习惯字母和拼音文字的欧美读者来说,生造词可以产生奇妙的异域语境,让他们自然联想到欧洲贵族和骑士阶级在中世纪时的十字军东征历史以及近现代欧洲列强在近东、中东沙漠的征伐史,而中国读者的阅读就相对困难。就像《红楼梦》翻译成英文,那些隐喻和充满象征意义的诗词歌赋也会吓退大部分西方读者一样。

原因之三是“主角成长故事”+“宫廷阴谋”的情节结构相对老套。主角保罗生于权贵之家→流落异族→赢得民心→组建军队→得报大仇→推翻昏君。这样的情节对大量阅读金庸小说和玄幻穿越网文的中国读者并无多大吸引力。

第三、我如何读下去的?

途径一:先了解作者的世界设定。

作者虚构了一个完整的沙丘世界。弗兰克·赫伯特写《沙丘》,从构思、收集材料,到写作、定稿成书,花费8年时间。第一部正文就有800多页。花这么大精力,写这么长篇幅,不是单纯为了写一部英雄成长史。弗兰克·赫伯特的野心,在于构造一个完整的世界。主角保罗的成长以及厄崔迪家族的兴衰,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弗兰克·赫伯特去世后,不断有其他作者创作“沙丘”背景小说,扩充“沙丘”系列。按照好莱坞的说法,天下故事就这么几类,经典元素无法避开。作品伟大或者吸引人往往在于背景设定的独到和细节打磨的精致。

1、时间节点。在数万年后的未来,人类具备星际旅行的能力,于各星球间求生存。

2、政治制度:三足鼎立。(1)宇宙由皇族统治,采取采邑制封疆晋爵。世家大族间彼此合作,却也暗地竞争。皇帝颁布指令,厄崔迪家族必须前往新封地沙丘星球厄拉科斯。但这是一个政治阴谋,皇帝因眼红厄崔迪家族的声望,与握有香料控制权的哈克南家族勾结,一同击垮厄崔迪家族。

(2)宇航工会,穿梭于各个星球做生意,垄断天空旅游、货运交通和星际银行业务。

(3)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这是一所身体和意志训练的学校,皆由女性组成。她们经长年的精神及肉体训练,可藉由“魅音”操控他人的行为和心智。她们渗透到各大家族和帝国政治的核心,成为操控宇宙的重要力量。主角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即为成员之一。她们希望透过基因配种,孕育出人类救世主“魁萨茨·哈德拉克”。

3、沙丘世界。(1)独特的生态系统:环境恶劣,严重缺水,沙暴肆虐,还有神出鬼没的沙虫。宇宙稀有资源香料“美琅脂”的唯一产地。这种香料是星际旅行的关键资源,帝国真正的命脉,为宇宙各方势力窥视。“谁掌握香料,谁就能掌握宇宙。”同时,这又是一种让人成瘾的毒品,长期食用身体将产生异变,延年益寿且能启发人类意识的潜能。

(2)沙丘星球上的原住民是弗雷曼人。独特的生态造就了他们独特的信仰,包含语言、宗教、文化、风俗、阶层等等方面。事无巨细的设定可以类比“指环王”系列。比如弗雷曼人必须身穿由三层微循环材料制成的蒸馏服,将体内所有水分,包含汗液、泪水等,进行回收过滤,不浪费一点一滴的水资源。因为长期食用美琅脂,弗雷曼人眼白眼球都变成深蓝色。弗雷曼人认为水是一切的重点,用水衍生出各种词汇和观念。比如:水债——道义上的责任;计水器——不同尺寸大小的金属环表示不同量的水。

4、独特的宇宙世界观

(1)人工智慧是宇宙的禁忌。人类向计算机、思维机器、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发起持续百年的芭特勒圣战,最终人类取得胜利,并立下戒律:“汝等不得创造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

(2)宗教崛起,人类开始转为专注于自身潜能的开发。出现了3种因香料而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类:① 宇航公会领航员,具有超越常人的运算、预知能力,得以在宇宙中找到安全防线,避开各种风险。② 各家族的军师门泰特,人型电脑,拥有强大的运算以及分析能力,负责帮助各家族分析敌方状况,拟定策略。③贝尼·杰瑟里特姐妹会的真言师,具有特殊能力的圣母,可以进入辨真灵态,检验人是否在撒谎。

(3)冷兵器和肉搏成为主流战斗选择。每个人和城市都有屏蔽场护体,类似高科技盔甲。屏蔽场能阻挡枪炮子弹等快速物体的攻击,但挡不住慢速物体。必须将刀剑缓慢刺入人体才能造成伤害。因为激光枪接触屏蔽场防护罩会引发核爆炸,所以核武器只能存而不用。



途径二:扩大对科幻的理解。

1、强烈的奇幻色彩。《沙丘》更像是奇幻小说。神秘主义意象渲染出的幻想色彩遮天蔽日,都看不清科幻在何处了。比如拥有与生俱来超自然能力的天降异人,具有通灵无数世代记忆的异能,能知过去未来,再糅合中东穆斯林的沙漠气息,最后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先知。他们可以超越空间,在迷雾中洞悉一切。比《指环王》里的白袍半神甘道夫厉害多了。

2、全书只有人类,没有机器人、外星人。人类完全抛弃了智能机器和民主政体,退回到原始封建状态。沙丘世界既像末日后的废土,又像历史中的遥远过去。就像把一个中世纪王朝故事搬进了太空,充满权谋争斗,可以看做太空版的《权力的游戏》和《王子复仇记》。


四、读后感。

1、关于“环境保护”。书中的弗雷曼人说:“我们将用绿草固定沙丘。我们将用树木和丛林把水固定在土壤里。”“每一株植物都得到了最悉心的照料,栽种在小坑里……”这次旅游,路过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看到了在沙漠上种植的梭梭草和沙枣树,是人工一棵棵手种的。四五年间,地貌发生了变化,以前在歌里听到的“戈壁变绿洲”成了实景。大家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种树,就相当于支持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弗雷曼人改变荒漠。

2、几个想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1)谜一样的人类进化。科技已经先进到可以进行星际旅行,政治、宗教、民间习俗却重回中世纪。这是进化还是退化?

(2)意外和错误。杰西卡有意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天选之子,为此犯了很多禁忌。各种意外和错误却构成了历史的发展。“只有意外和错误才是宇宙最恒定不变的原则。”就像《易经》里体现的思想:变是不变,不变是变。

(3)英雄是救世主还是灾难?作者认为英雄会犯错误,后一本《沙丘救世主》就开始写盲目跟随魅力领袖所带来的危险。这个观点使小说超越了一般的科幻英雄主题(比如阿凡达),对现实社会也有了更为哲学的思考和洞见。

最后,还是回到本书封面的那句话:“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感谢文澜读书岛,只有坚持阅读+思考,才会获得进步。


劳月:谢谢风信子的分享!接下来有请读书岛的老朋友张子帆老师分享。张子帆老师是浙江省电影家协会顾问,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已经多次为我们作过分享。今天请他为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下电影《沙丘》。

张子帆:先讲一点题外话,文澜读书岛能得到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肯定,说明我们做的是对的,我们这个组织方式是合适的,它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提高与普及。跟风信子讲的沙漠里种草道理一样,我们这些热爱读书的书友每个人固定住一批的话,那影响的就是一大片。

接着谈这部片子和这本书。这本书实在是没有时间读完,但是这部片子我是有期待的。听了风信子的讲解,我觉得这个作品本身是非常好的,书中的内容跟我从电影当中感受的东西有很多是高度吻合的。有一种说法是一流小说拍不出一流电影,但是二三流的小说能拍出一流的电影,讲的就是小说改编电影的难度。今天风信子把我想讲的很多东西先讲了一遍,我觉得挺好。

首先,这部影片我定位为奇幻而不是科幻。科幻的话,“科”字没有太多的体现。科技也好,科学也好,跟人类的物质发展水平有关系。“幻”则是对未来的幻想、畅想。未来时间里的某个空间发生的事情,我们当下去想可能会怎么样。电影《沙丘》把时间定位在未来的1万年左右,那个时候的人类彼此用语言交流的话,是什么方式不好想象。

我觉得我们的想象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唯物的,一种是比较唯心的。唯物就是站在现有人类发展基础上作出可能的推断。我们现在将飞船往宇宙的深处发射。飞船的样子,就是按照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对周边环境的认知而造出来的。选材、形状、推动器、燃料的选择等都基于现在人类所掌控的知识。电影中直升飞机的样子,是带了我们现在的想象力的。翅膀是仿生的,可以根据需要折叠,像鸟一样俯冲,需要时再打开。美国好莱坞的科幻片告诉我们,未来美国的空军,可能会用这种方法。这些想象我觉得都是唯物的,是有基础的,可以讲得出道理,是比现在稍微往前一点,但未来人类都可以达到的。

还有一种是唯心的想象,就是天马行空,类似于孙悟空这样的幻想,没有任何基础。比如,你再练轻功,也不可能站在云上。这部电影里相对还是很唯物的想象。

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很大的一个卖点,是拿道具和视觉奇观来吸引观众。未来的事跟我没关系,但我可能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他们会怎么样,看的是个好奇:原来以后的人可能都在沙漠里生活,坐这样的飞机,用这样的武器,住这样的山洞,穿这样的蒸馏服等。这些技术现实当中其实都已经存在。比如,现在海水可以淡化,那么污水是不是也可以净化?现在我们的特种部队在野外生存,就有技术把脏水都过滤出来饮用,虽然过滤的量和纯净度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海水淡化可以拿来洗澡洗衣服,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海水淡化技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了。未来,它一定会继续发展,成本会越来越低,纯度会越来越高,达到可饮用的纯度。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平就是中上水平。它的科学性不足,未来性也不足。从电影中可以看到,人类又退回到了中世纪的居住环境。在我看来,跟之前的《星球大战》差多了。我读过一本19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利尔·亚当写的科幻小说《未来的夏娃》,描写一位与爱迪生同名的大发明家,利用电学原理制作了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她毕竟只是机器人,人性、灵魂和科学的矛盾碰撞,导致了一场类似浮士德的悲剧。事实上,这种悲剧也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和命运的破灭。人造人这个事情,对我们现在的科学来讲不是一个问题,只是一个伦理上的限制。用我刚才的观点来说,他是很唯物的。通过他的介绍,可以知道他当时的想象受到什么样的限制,我们现在的想象又在什么基础上。我觉得,从这部片子里,可以得到启发。

1万年以后我们的人类社会是个什么形态?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然后就停滞了。另外一条线,像中国这样,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是共产主义社会。那么一万年以后会是怎么样的社会?当然这涉及到意识形态,电影里不会提及。我觉得,电影最后是归结到一个轮回中去了。

比如,姐妹会就是女巫会。人类文化史上讲得很清楚,她们是跟神连通的人。神存不存在是相信的问题。我不信她就没有。信,她就在。那么谁跟她们在沟通?就是所谓的“巫”,电影里就是真言。所有自称英雄或者救世主的人,都自称能传达神谕,比如通过托梦,比如鱼肚子里放一封信,诸如此类很多。宗教信仰是人类自己造的,不是别人给的。为什么会产生宗教?从文化心理学上讲,是因为对未知东西的恐惧,然后就敬畏,接着就要找出一种寄托。从这部电影里感觉,它又回到了这个状态,出现一系列中世纪的符号。这也就没什么好惊讶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那种斗篷?感觉他们的斗篷、用具甚至家族的族徽,都是很原始很落后的。目前在美国,家族的概念已经很弱了,每个人都自己奋斗。欧洲是从贵族社会延伸过来的,家族观念就比较强。还有大财团的门第概念也是存在的,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营和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两党之争。

《沙丘》维持在中世纪状态,进行统治和被统治,同时又生出一个救世主来。它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不要出现救世主和独裁,但是老百姓需要领袖,各家族之间的争斗也需要领袖,现在被选中的是保罗,最后保罗完成了领袖的任务。这不是科幻,是用了一个最原始的方式来证明他的成熟。这个过程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正如刚才风信子讲的,这是一个英雄的成长故事。

这部电影的叙述结构是完整的,讲一个年轻的孩子怎么完成从意识到实际行为的成熟。这个成熟过程使用了一个很原始的仪式,就是决斗,杀人。原始部落的生存规则和动物的生存规则一样,最强健、最勇敢、最有魄力的人,才能成为领袖。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金枝》,是一部人类学著作,记述人类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轨迹:从巫术到宗教到科学。一个老酋长守着一棵独特的树,树枝被禁止砍折。但逃亡的奴隶是个例外,如果他能成功折断一根树枝,就能获得与酋长决斗的资格。若能杀死酋长,他就可以接替酋长之职并成为林中之王。

在电影《沙丘》中,保罗的最高目标达到了。他在梦境中得到的神谕在现实中不断得到印证,同时又经历了家族的跌宕,亲人都走了,最后只能借助弗雷曼人的力量翻盘。弗雷曼人能不能接受他,就看最后那一招。他走出来了,故事暂时完成了。但这个结束又是开放的,这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方式,它永远需要这样留白。好莱坞电影有个套路,不会杀死一只会下金蛋的鹅。《沙丘》就是一只鹅。如果它的票房很好,这个故事我就编续集。如果票房不好,不会下金蛋了,这个故事就到此为止。


还有,让张震这样的演员来演出,明摆着就是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如今好莱坞拍片一定是这样,有男有女有各种肤色,还会打造很多亚洲角色。如果中国人不出现,也一定有韩国人或者是日本人。这种注重全球市场的电影,一定会这样做。

我最后的观点是,科幻小说面向未来,但讲的却是现在。它不会解决人类社会的体制和关系问题,他只是通过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反过来回望现在,映射我们现在的现实。所以,我以为,电影《沙丘》带有很大的隐喻性。它其实是个寓言。


劳月:谢谢张子帆老师的专业分享!我们看过很多科幻小说、科幻电影,但是像《沙丘》这样另类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很少见。去年,我们曾经分享过美籍华裔小说家特德·姜的科幻小说集《呼吸》,那就是一部另类的科幻小说集。这次导演《沙丘》的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把特德·姜的小说拍成的电影《降临》就是一部另类的科幻电影,口碑非常不错。现在有请去年为我们分享过《呼吸》的书友李相彤谈谈他的感受。

李相彤:关于一万年以后,我先说一下我的脑洞。我想,如果真的到1万年以后,人类如果还在的话,他可能已经没有什么肉体的存在了,变成了纯意识的形态。或者说,成为一个集体意识,类似于现在的互联网一样,我知道的你也知道,你知道的我也知道。

这本书四五年前我就看过一个开头,因为情节进展太慢而放弃了。这次提前两周借了书来看完,到100页之后总算是渐渐入戏,可以往下读了。之所以这么惨,感觉是因为作者努力想要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观,其中特别的语言、词汇体系太复杂了,一时不易接受。书末有几十页名词解释,也介绍了一些背景,先看看这部分,对进入小说故事会好点。

《沙丘》里有两个特别的群体,贝尼·杰瑟里特和门泰特。在我看来,他们都是电脑化的人,精于观察和计算。男主后来获得的预知能力,也是基于对现实的了解进行推算,从无数可能的发展方向中找出最有可能的解。

在网络小说《天枢》中,有一种“大预言术”,需要广泛采集各方面数据,然后可以预测未来的天下大势,原理其实是差不多的。而“神”这种存在,也被描述成了抛离肉体,纯粹的信息加算力的集合(即“见知”)。这些,都跟现在普通人眼中大数据能做到的事情差不多,虽然它实际上肯定还没那么神奇。

《沙丘》的故事并没特别离奇的设定,可以看作是王子复仇、被压迫民族的反抗(且最终发展成“圣战”),或者局部也可以当做纯粹的生态修复愚公移山的故事,暗线中貌似还有人与智慧机器的关系问题。这些都不是外星所特有的,是过去几十年地球人常常会见到会想到的问题。

书中最厉害的点就是细致的心理描写、各种细节的塑造。尤其是弗雷曼人群体,一开始貌似特别弱,后来发现是扫地僧一样的存在,低调而强大,目标深且远。作者用了大量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他们的追求,古老的传统习俗,一以贯之的坚韧和坚守,勇猛无私的集体意识,感觉是塑造得很好的一群人物。

小说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不可避免有一些时代背景的影响,比如贝尼·杰瑟里特花了90代人搞基因配种,终于产生男主这样的人,会不会与纳粹德国的“优生学”有关系?书中有一种音乐与药物混合的毒品塞缪塔,是不是与美国“垮掉的一代”有些关系?还有一个看似亚洲人的岳医生,形象塑造很模糊,是不是跟那时候对亚洲人的固有印象有关系?还有最大的背景,沙漠里被掠夺和压迫的弗雷曼人,是不是与中东石油国家的民族有关系?而压迫他们的人指向谁,就不言而喻了。

电影《沙丘》对小说的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就是对没看过原著的人可能不太友好。

另外我再说一下预言。人类很多宗教和古老的传说里都有预言的故事,而且大家都很崇拜能够预言未来的人。之前,曾有过一个说法,就是可能早期的人类都有预言能力。但实际上预言能力对于我们个体的生存不一定有好处。所以后来就进化到只有少部分人有这个能力。因为你如果有预言能力,可能就活不了多久。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这个能力不一定是个好事。

那么预言怎么实现?有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叫做自证预言。比如一个小孩子,你从小就告诉他:你特别聪明,你能考上北大。那么如果没有什么外界的环境干扰,他很可能真的就考上北大了。这就是一个自证预言。他自己是预言的主体,他会努力实现这个预言。看似能预知未来,其实只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

还有一些技术手段能够实现预言。比如说计算。这本书里讲到,是关于保罗的,他发现自己有预言能力之后,“他意识到他的预知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了有限的已知信息的阐释,既精准又存在误差,某种不确定性原理的因素也会介入其中。他需要消耗能量才能看到未来,但由此改变了未来。”这个其实是一种大数据计算。刘慈欣有个短篇,讲量子计算机特别强大之后,能够通过某个起始点直接计算出整个人类未来会怎么样。这种通过计算的方式去预知未来,其实就是目前大火的大数据方式。


劳月:正如李相彤分享的观点,《沙丘》最独特的一点是,在奇思妙想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使得这些故事充满了哲理性,“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比如沙丘世界的环保、生态意义,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的压迫与反压迫斗争,保罗身上神与人的纠结,预见未来就失去了现在,救世主与独裁的两面,沙丘星球的价值观和外来世界价值观冲突与转换等等。虽然小说确实有些深奥,但其中这些思考不无意义。改编成电影之后,主要简化成了梦境现实预见未来的故事,我以为较为适合电影的娱乐特性,比1984年大卫·林奇导演的电影《沙丘》要好许多。

接下来是我们的互动讨论时间。欢迎大家发言交流。

书友沉言静思:我没去看电影,小说看了1/4,感觉越来越有意思了。小说是1965年写的,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科幻的因素在里面。那个年代计算机刚刚开始出现,它就已经预见到智能计算机反制人类的问题,写到人类消灭了智能计算机。刚才听相彤说到意识层面,我突然想到最近听到的一个关于6G通信时代的讲座,说6G时代穿戴设备都可以进行数据交流,可以连通人脑的思维。当时我就觉得挺恐怖的。

听说雨果奖是1965年才设立的。那么这本书应该是第一个获得雨果奖的。因为1965年是动荡的年代,那个时候有这些科幻小说,我觉得是鼓舞人心的。后面英雄的出现,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向往。小说的前四分之一有宫廷剧的味道。里面说的那些话,很有哲理。里面有不少让年轻人感触到对人性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是正面回答一些问题,而是隐喻了一些东西。人性之间的这种隐喻、勾心斗角的一些对话,其实蛮有意思。

书友傅家骧:外国的科幻小说我看得不多,因为有《沙丘》的电影,我就想去看一看外国人拍的科幻。电影开始的时候看不明白,后来慢慢看下来知道是咋回事。通过最后决斗解决问题,产生了领袖,我觉得太老套了,那不就是中世纪的骑士精神?

电影看起来似乎很平淡,但经过你们一梳理,知道了这是经典,全世界都有名气,肯定有它的道理。那我就从思想上去找,有那么一点点感触:比如说,外来民族和土著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当年的殖民主义。那些殖民地虽然一个个都已经独立了,可他们还是比较落后,还是第三世界。那些发达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他们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强行推销到落后的国家。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在这部影片当中看到,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两个半小时,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的艺术渲染,它的音响效果很震撼,作曲很优秀。

张子帆:这部影片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科技的无限可能和人类的道德伦理限制之间的矛盾。

有个美国人曾说过一句话: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可能的生活,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应该怎么生活。科学家永远在往前走。造人的克隆技术有毁灭性,但作为人类科技、医药的发展必不可少。科学发展没有终点,但做到最后,智能化机器人控制了人类,该怎么办?这应该是社会学家的事情了。爱因斯坦反对战争,但根据它的学说制成了核武器,对人类造成巨大伤害,他是很悲哀的。他的发明产生的副作用,超越了人类道德伦理的底线。

科学具有超越性,而人类自我的约束是滞后的。我觉得,影片《沙丘》就表达了一种焦虑,未来的发展会怎么样?不敢想象下去,最后还需要宗教的信仰。美国这样的国家,看上去很包容、民主,事实上它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所以,电影里要重新造一个神,和当前民众的期待是吻合的,他需要有一个力量。人类现在存在贫富、能源、气候等问题,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这就是电影产生的现实基础。

特别是60年代的作家,对于人类的未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焦虑。那时正是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民族解放的高潮期,美国国内也是各种反战浪潮风起云涌。所以作家可能会有一些焦虑,但是我相信,科幻作家到了新的年代就会有新的一些想法。

劳月:这部小说里有一个很深刻的内涵。当沙丘星球厄拉科斯改变的时候,固有的价值观也面临着改变。从《沙丘》第二部开始,厄拉科斯绿化了,但威胁到沙虫的生存,因为沙虫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碰到水就会死去。沙退了,沙虫没了,于是香料也没了,厄拉科斯通过垄断香料控制整个宇宙的地位也岌岌危乎。

这里的香料我觉得有两重寓意,第一重石油,第二重毒品。保罗预知未来,离不开香料,离不开弗雷曼人的生命之水(最浓度的香料)。它可以打通未来,但使人上瘾,乃至崩溃。

沙虫是沙漠之主。沙虫没了,弗雷曼人的传统信仰就崩塌了,被另外星球的文化慢慢同化。刚才子帆老师讲,一块硬币都有两面。它的深度就在这里,沙丘可以改造成绿洲,但是绿洲会有新的问题。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当你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会有新问题出现,还要继续去解决,以至无穷。所以,《沙丘》的不平凡,在于从一个很奇幻的故事,引申出很多值得你思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科学含量确实很低。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照例是下次读书岛活动的预告。下周六(10月30日)下午,还是在这里,分享德国作家费迪南德·冯·席拉赫的小说《科里尼案件》。这是一部讲述复仇的小说。这是德意志民族对自己过去的深刻反思,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无情拷问。分享嘉宾是律师崔妤頔和法学教授张兆松。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本文摄影:宗一佳、何水燕、赖德轩、沉言静思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